科学教育法必须所要面对的“三座大山”

26.07.2015  22:15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院士认为,“很多网络留言和评论,都不是理性地讨论问题,也不是正常的学术争鸣。意见不合就侮辱、谩骂,甚至上纲上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教育不够。”

  之所以杨玉良院士把这种沟通上的谩骂归因为缺乏科学教育,或许是因为科学具有“证真证伪”的特征,那就意味着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耐心都可以按照科学的方法理解对方的观点。而现在人之所以没有耐心去和对方沟通和交流观点,在于人缺乏“求真证伪”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育,首先应该是教育,是通过科学知识对人进行教育,使其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的一个教育过程。按照现在的学校教育,我们所学的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按说应该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为什么依然会存在科学教育缺失的问题呢?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开设再多的“科学课程”都无法使得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在学生学习科学内容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比较好掌握,死记硬背足矣,科学方法也比较容易掌握,比葫芦画瓢即可,但是科学精神却未必那么容易形成,“求真证伪”的方法和精神却不容易培养。笔者认为要想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翻过权威论证、从众心理和造假这“三座大山”。

  或许不少父母都经历过孩子面对一个问题时候常说的一句话“这是老师说的”,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说的话就是“真”的。当人们认为某老师或专家是“权威”的时候,很少考虑这些权威的结论是“真”还是“假”,而一概认为是真的。这种“权威论证”在我们很多学术论文中可以看得出来,要论证某个观点,比先引用某名人名言,来论证其结论的真实性。当我们习惯于用权威的言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很难去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真实性,毕竟引用权威言论远远比自己论证要容易的多。如此,科学精神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所以说,权威论证是进行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必须面对的第一座大山。

  当我们面对一些问题,无法迅速找到一个正确答案,且无权威人士作为参考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采用“从众推理”的方式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我们常常会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而不去仔细思考自己这个决策所牵涉到的条件和自己所做决策的利弊。尽管有时候,这种从众方式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真确的决策,但是正是这种简单的方式带来不菲的收益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干扰。而这种从众推理得到的结论也导致了不同观点无法进行交流。比如,我们关于转基因问题的论证,一直都没用在科学方法的范畴内进行论证,而是用美国人吃没有吃转基因食品作为论证方式,似乎美国人能吃,自己也是可以吃的。这种不具有说服力,而短时期内又无法证明在实践中证明真伪的“从众推理”方式,则是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科学方法必须翻过的第二座大山。

  科学,是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真理。只要条件满足了,结论的真伪就一目了然。可是现在学术界甚至社会造假的现象使得科学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当我们无法辨别条件的真伪的时候,科学还有什么意义呢?甚至当我们认为我们的“权威”都是假的时候,那么就会陷入“真理虚无”的境地,什么都会怀疑,什么都无法“求真证伪”,如是,科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打击“造假”行为是科学教育必须翻越的第三座大山。

  科学,固然还有不少领域没有介入,但是科学却提供给了普通人和科学家一个共同对话的平台。科学之下,只有“真、伪”,科学教育所要达到这个境地,或许只有跨越这三座大山之后才会实现。

编辑: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