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发言摘编

26.08.2016  16:02
  8月23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强调,创新引领发展,科技创造未来。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上核心位置,着力提高科技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创新型黑龙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奋力走出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提供强大动力。会上,有10个单位做了典型发言。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哈尔滨市
  “十二五”以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大学、大所科技资源潜力,积极探索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成功入围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1%。尤其是2015年以来,落实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哈尔滨市“科技创业三年行计划”,新增科技型企业354户,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219户,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7家,上市(挂牌)科技型企业21户。
  一、释放校所科技优势,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2年起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年活动,以哈工大为试点,搭建了市校(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的生成机制,推动了一批长期在实验室小批量生产的项目团队注册公司。2013年起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年活动,建设哈工程、东北农大、哈理工、省农科院、省中医药科学院、市农科院等6个市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成果招商项目册》344个项目中落地转化241项。市政府推动支持了哈工大机器人产业集团建设,投资1.2亿元组建了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还支持了哈兽研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平台和703所建立“先进节能动力装备成果转化基地”。全市累计集聚科技成果3623项,转化落地1962项。其中孵化哈工大成果就有114项,落地转化53项,有36个项目团队创办企业。
  二、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
  2014年起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年活动,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机制,开通信息管理系统,推出“创汇APP”,省市共同投入6495万元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向发展,万众创业谷、乐业众创空间、哈以孵化器等一批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涌现。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已达到56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家,孵化总面积13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64家。2015年起实施科技创业年活动,按照培育成果、筛选成果、创办企业、孵化成长、融资发展、做大做强、推动上市等步骤,实现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十二五”以来,企业年专利申请量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从24%上升到了44%,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432家。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该“”的放到位,推进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政府事权精简了52.5%,在全国有立法权的城市中第一个将市级自设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全面实施“四证合一”登记工作,将证照办理时间由30天缩短为5个工作日。二是该“”的管起来,调整科技计划导向。实施“创新券”计划,以注册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保护知识产权、依法入统、照章纳税等指标作为“创新券”发放和兑现的前提条件,引导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依法履行社会责任。三是该“”的服务好,打造科技服务体系。出台了《哈尔滨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实施方案》、《哈尔滨专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哈尔滨市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发挥科技风险基金的投资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股设立了朗江创投等3只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了21家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在舆论宣传方面,举办了“创业讲坛”、投融资服务进校园、创业新星宣讲等活动,并在电视台等媒体开办了“科创空间”、“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进行时”等专栏。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宪魁书记、陆昊省长在本次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推广成果,重点在“三权”制度改革、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聚焦发力,以科技创业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省奋力走出全面振兴的进程中,继续当好龙头,做好表率。

打造创新创业新生态服务一流大学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哈工大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创新,激励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稳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教育教学传统和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加强“做中学”和“科研育人”,以教学和科研双轮驱动,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科研经费到款总计117.52亿元,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1%行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400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国家级奖励38项,星地激光通信技术、新体制雷达技术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5项科技创新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快舟、紫丁香二号等4颗微小卫星成功发射,领先国际。哈工大先后为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提供了200多项技术支持,是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称号的唯一高校。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2011计划”首批认定。获批牵头建设的我国乃至国际上最大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将为我省在农业、生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二、深化改革,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创新驱动创业发展
  一是创新机制、激发创业活力。学校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基础,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设置创新创业岗,允许教师保留编制离岗创业;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比例,鼓励教师以创业实现科技创新价值;聘用创业导师,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直接激发学校50多个团队,200余名教师,近400名学生投身到了创业当中。
  二是打造平台、集聚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着力构建以哈工大为中心的“一带一圈”创新创业园区,并取得初步成效。以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打造创业平台,实现了市场引导、资本对接、条件保障、产品开发、人才配套等全方位服务支撑,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结,同时发挥金融资本加速放大作用,多方位填补成果转化的中间地带。通过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有效地实现了人才集聚。两年来,以省工研院为平台汇聚创业投资基金5亿元,推动签订投资项目1亿元,新孵化成立企业58家,在孵企业达到66家。采用协议工资、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方式,吸引了一批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及一大批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龙江创业。其中,省工研院汇聚产业技术人才119人,博士22人、硕士61人。孵化企业新增就业1655人,其中博士114人、硕士328人,哈工大毕业生占61.5%。
  三是树立典型、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博实、奥瑞德、工大软件的成功上市及其取得的效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学校参股上市企业市值超过80亿元,很好地反哺了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短短1年,参控股企业近60家,形成20余类、100余种产品,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典范。参照机器人集团的模式,学校又先后组建了焊接、激光通信、雷达、利剑、卫星、大数据、环境七个集团(公司),形成了一批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强有力拉动作用的“新字号”企业。
  三、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发挥好龙江科技创新创业引擎作用
  “十三五”期间,哈工大将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军民融合以及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以激励制度和服务提升创业活力。加快推进“一带一圈”创新创业园和省工研院建设,形成教学科研、创业孵化、产业集聚的梯次布局,解决制约发展的短板。开放技术资源,吸引更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鼓励教师和校友成为学生创业的合伙人。开放平台资源,广纳优秀人才,利用对俄、乌的合作优势,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在黑龙江创新创业。引导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树立现代企业治理理念,在协同合作中取得共赢。

立足特色面向需求科技先行践行根植龙江大地的研究型大学发展道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将国防和船海核科技优势作为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的先行军,践行根植于龙江大地的研究型大学发展道路。
  一、优化发展环境,深层次激发科技创新发展动力
  在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明晰,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新要求的形势下,学校敏锐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一是探索协同机制,满足创新发展需求。组建校内融合、国内协同、国际合作的船海、核能、产业三大研究院,成立极地科学、减振降噪、船用发动机、海洋信息、海上无人系统、前沿基础交叉等18个研究中心。有效集成优势,精准配置资源,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牵头论证并实施数值水池、船用低速机、深远海防御等一批国家重大创新任务。二是贯通技术链条,构建创新发展格局。一方面瞄准前沿和基础做科研,对接国家战略,以保证技术持续领先;另一方面瞄准市场做科研,对接企业发展,推动优秀成果转化。有效打通科学研究、核心技术、系统集成、工程应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节,形成全链条、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格局。三是打造人才梯队,激发创新发展动力。一方面大力吸引人才,举办兴海论坛,开展海外招聘,用活校企旋转门,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服务龙江发展;另一方面努力培育本土人才,搭建成长通道,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全面修订项目、经费、转化、奖励等管理制度,激发人才第一资源的发展动力。以杨德森院士为代表的一批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二、坚定科技先行,全面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
  “万峰磅礴,必有主峰”,全面服务、需有引领。学校将科技创新作为服务龙江发展的先行军。一是探索“一二三”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立足一个特色,发挥国防和船海核优势辐射作用。注重两个方向,重视军用技术溢出、促进军民融合;重视非船专业、发展通用技术。探索三条路径,面向市场梳理高新成果,创办专业化、产品型公司;面向企业梳理优势技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创办技术服务型公司;达到科研终极目标前,面向区域发展梳理共用和通用技术,创办服务地方资源深加工和产业升级的公司。近年来,与703所、49所、624、哈飞、东安、哈电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支撑龙江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构建“哈船”品牌科技产业化布局。在省市支持下,学校成立哈船动力、哈船智装、哈船导航、哈船科技4家高科技公司。经过成果梳理,准备年内再成立10家公司。以“市场+产品”路径,筹建哈船新材、哈船智控、恒力电机—哈船减振降噪公司;以“特种技术+服务”路径,筹建哈船特装、哈船软科、哈船减摇控制、苏州东菱—智能减振降噪公司;以“共性技术+优势”路径,筹建北米科技、航士科技、哈船振动控制公司。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机制,打造“精而专、专而强”的哈船品牌高科技公司产业集群。三是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学校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双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核心内容,将高水平科研作为双创教育重要载体。引导科技人才和科研方法融入课堂;统筹科技资源向双创教育开放;压缩行政办公用房,打造2.2万平方米实训基地,构建全要素众创空间;探索新模式,搭建理论、竞赛、实训、孵化“四位一体”培养链条。
  三、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做好“龙江重要科技创新源”  
  “十二五”期间,学校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获全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突出贡献奖;哈船动力今年预计合同额6亿,销售收入3亿,缴税2100万;哈船科技有望年内上市。牵头舰船动力、先进海洋材料2个我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在船用发动机、石墨烯、深海工程材料等领域开展有效合作。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120余家,毕业企业80余家,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为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学校面向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形成了海上无人系统、大型船舶综合验证仿真、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减振降噪、矢量水听器等一批优势技术方向,取得多项国内外领先的成果,其中海上无人系统全系列布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这些科技成果为今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服务龙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所肩负强军兴国使命的大学,我们63年来吃黑土地的米、喝松花江的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龙江父老不遗余力的支持。未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大会精神,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继续根植龙江大地,进一步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龙江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技术创新奠定产业基础模式创新助推产业腾飞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七〇三所成立于1961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国内唯一从事大型舰船蒸汽、燃气动力装置研制的科研单位,拥有全国唯一的大型舰船动力装置和大型船用燃气轮机、蒸汽动力、机械传动装置研发中心及一个大型舰船动力综合试验站,在能源动力领域具有很强的研发实力。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前夕,习总书记在王宪魁书记、陆昊省长陪同下视察了我所,详细询问了展示燃机产品的结构组成、研制、试验、运行等情况,听到该产品已经应用到西气东输管线上,总书记非常高兴,勉励我所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充分利用好黑龙江省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装备制造企业的资源优势,做好军民融合发展、产学研一体发展,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有所作为,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应有的贡献。习总书记的鼓励使我们鼓足了干劲,明确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一、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民品科研共同发展
  我所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品实验条件建设兼顾民品科技研发,保证全所军民品科研均衡发展。近年来,利用军工科研条件,攻克了燃气轮机核心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技术等关键技术,通过军转民形成多项支柱产业。在5~50MW级的工业型燃气轮机系列化研制、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高性能小型汽轮机技术、高效节能技术、高端传动技术等取得了突破,开展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大型汽驱离心压缩式热泵、分布式能源系统、高端传动装置等节能设备及系统研发,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有些已得到用户认可。
  二、强化技术创新,奠定产业基础
  我所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根本,坚持“系统推动设备、设备带动系统”的发展思路,把技术和产品创新作为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强化高端动力核心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十年前,我所就用自有资金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从300万元/年逐渐增长到800万元/年,2015年增加到2500万元/年。涌现一批比较好的重点项目,如: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行星液力调速器等,都立足国内国际技术前沿,并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我所承担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科研攻关项目课题累计超过34项,经费达3亿元。获得近百项科技成果,申请专利107件,授权发明专利28件,近一半创新成果已成功转化并形成民品合同。燃压机组、水力测功器、变速离合器装置、中药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核电柴油应急发电机组等产品已成为支柱产业,累计签订民品合同额28亿元。
  我所非常重视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和培养。常年与乌克兰、俄罗斯专家团队合作,进行燃机技术联合开发;在节能与新能源领域,与西班牙、德国、美国等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高技术人才。依靠杰出人才获得项目和成果,培养更年轻的骨干和创新带头人,带出更多的高端人才。
  三、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助推产业腾飞
  紧跟国家政策指引,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抓住市场先机,抢占制高点。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积极与国外公司合作,引进技术和联合开发,率先签订了国内首个大型商业化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工程总承包合同,在国内光热发电市场拔得头筹,成为国内光热发电领域的佼佼者。
  改变过去只重研发的单一发展模式,按照研发、生产、市场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加强核心制造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注重产融结合,将燃气轮机、节能与新能源、动力传动等核心板块产业化公司随中国动力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代码600482)。从经营方式上,加强市场顶层策划力度,签订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协议,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
  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等政策号召,开展国际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已与伊朗洽谈中亚天然气项目、与白俄罗斯、印度等多国开展电厂改造项目、与阿根廷等合作太阳能光热电站项目,走国际化路线,将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七〇三所一定充分利用好黑龙江省在科技实力和装备基础方面的特有优势,借科技创新大会的东风,以总书记视察为契机,乘势而上,加倍努力,主动对接我省创新驱动规划、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力争为我省经济发展和高端装备产业腾飞做出新贡献。

创新驱动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科技进步加速产业突破发展   许继集团公司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
  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建设完成了电工仪器仪表科技创新园区,2012年首批入驻科技创新城,整体设施、技术装备和发展条件大幅提升。几年来,哈表所在科研、检测、标准、行业综合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一、立足高起点重视体制机制创新
  哈表所1958年建所,作为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电工仪器仪表技术和产业的发源地,专业从事电磁测量、信息处理、测控与通讯、用电配电、物联网等领域技术与产品研发。1999年作为首批转制的242家中直院所之一,整体划转进入许继集团,现为国家电网公司三级单位,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哈表所长期致力于电工仪器仪表前沿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行业综合服务工作。转制后,特别是入驻科技创新城以来,不断加强科研、检测、标准、行业服务、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五项核心业务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站在新的起点上,以较深厚的专业积累、优秀的员工队伍、先进的科研条件、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行业资源整合能力,再跃新台阶。到2015年底,资产总额5.54亿元,净资产3.67亿元。2015年签约额近3亿元,销售收入2.1亿元,利税1388万元。
  一是科研开发工作形成所内“大科研”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创新成果、解决方案、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3项,省市级9项。二是检测服务以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计量认证机构、型式评价实验室承担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职能,集中大型科研装备为研发工作提供实验和测试条件,面向全省和行业开放共享。三是标准服务承担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委会秘书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内技术归口单位及TC85秘书处职能。在标准体系建设及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上贡献突出,标志着我国电工仪表行业标准化事业步入国际化。四是行业服务按照现代科技服务的发展理念和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政府和行业产学研用提供技术、标准、检测、信息、培训、小微企业孵化以及“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已建成“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及“黑龙江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五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积极参与统一招投标,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年产值已超2亿元。
  哈表所五项核心业务合力形成的体系和机制,使得全所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专业能力,逐步向现代科技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职能进行意义深远的转型。
  二、面向市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是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需求导向机制,拓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空间。我所的工程技术中心作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力,全面按照公司化企业运作,投资5000万元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改造、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多功能产品线和生产必备条件。目前新产品年产达到100万台。全力开拓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不断丰富产品线种类,建设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016年签约额预计实现2.5亿元。
  三、夯实基础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杰出人才的培养。从体制和机制上创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格局,实现了优秀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协调发展。我所现有科技人员228人,占比70%,其中研究员级高工9人,高级工程师35人;博士4人,硕士76人。已经建立起国家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科技厅企业院士工作站。国际标准化领军人才1人,荣获IEC技术管理最高奖“托马斯·爱迪生奖”;IEC专家成员13人;国网优秀专家1人;哈尔滨市领军人才梯队5人。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把哈表所建设成为国家、行业智能用电领域“科研、检测、标准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基地”,持续巩固、优化和发展哈表所“全国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综合服务平台”的资信、能力与作用,坚定有效地实施全面拓展。到2020年,挑战实现年新增合同额1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亿元,利润6000万元。


创新体制机制发挥驱动作用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十二五”期间,面对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改革发展新任务,我院坚持科学发展,主动作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科院所建设打造新团队
  我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团队。搭建人才柔性引进平台。成立省农科院现代农业院士工作站和龙科种业集团种质创新院士工作站,聘请8位共享院士来院开展深度合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86名博士后进站工作,注入了新的科研理念和创新活力;建立博士创新联谊会,通过学术报告会和专业技术培训班提升年轻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建立院级课题,每年投入300万元,培养中青年科研人员;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有38人获得学位,93人在读。搭建人才对外交流平台。与20多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大学和国际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互派交流学者872人次,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了科研人员与世界前沿科技的接轨。
  二、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装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科技引领与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为增加动力引擎,我院出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对获得重大成果的课题组、高水平论文作者、专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进行奖励,激发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激情。“十二五”期间,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13项,其中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26项,国际合作项目144项;获得专利265项;科技成果奖29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0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4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249个,推广面积累计达4.8亿亩,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49.4%,其中,玉米占29.1%,大豆占64.4%,水稻占67.1%,龙粳31累计种植面积达到5249万亩,连续4年成为我国第一大水稻种植品种,马铃薯系列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5亿亩,占种植面积的37.5%。
  三、着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为驱动农业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我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梳理可实现快速转化成果160项,并通过农交会等集中宣传推介。依托下属分院(所)地缘优势,建立科技成果与技术集成展示示范基地10个,各级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园和示范田2763个,展示推介我院最新科技成果。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纳入科技创新活动中,联合组建了全国马铃薯产业技术联盟等协同组织,助推科技成果资源向市场及企业合理流动,驱动企业升级发展。为顺应改革要求,对全院36家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规范了企业经营行为,并经省政府批准,对院属龙科种业集团进行了股改,以1.2亿元标的价转让49.05%的国有股权给北京大北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及所属3家分院(所)保留50.95%股权,建立股权多元化企业,完成集团董事、监事、高管成员选聘工作,实现了事企脱钩。并正在联合大北农集团和龙科种业集团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组建创新中心,强化品种创新。我院还完善出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保障科技成果合理转化。成立了全国第三家专业化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黑龙江省龙科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也是全国第一家以企业化运营管理的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四、着力营造良好双创环境,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
  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院在创新大厦拿出10层、2万平方米,组建了黑龙江省龙科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入孵企业已有26家,其中孵化中小微企业17家、承载大学生创客企业4家、加速规模企业5家,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了《黑龙江省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农科院所处级干部兼职及取酬管理办法》,支持具有成果转化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岗领办创办科技成果转化类企业和领导干部及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任职,为科研人员向企业有效流动提供政策保障,解决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着力做好农业科技服务,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载体
  我院总结延续以往院县共建、院村共建、院企共建、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项目、设立专家大院和建设科技示范园区等成功做法,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利用网络媒体,开通了“四微一体”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手机微博、微视、微信、微网站,搭建专家与农民实时互动平台;创制并推广了《现代农业新技术系列科普动漫片》等一系列动漫、图书、挂图科普作品,初步实现了生产与娱乐、科学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创建了“黑龙江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逐步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化、信息化、实时化。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建设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基地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大庆高新区辟建于1992年4月,目前在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32位。近年来,通过打造多元孵化平台、兼并整合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产业与资本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具体做法是:
  一、孵化器在前、加速器在后,搭建产业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近年来,我们始终遵循孵化—放大—产业化规律,大力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十二五”以来,建设孵化器12个、面积1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0多家,主要提供五项服务。基础服务突出降成本。推广中关村“1+4+1”政策,出台“创业六条”等政策,在房租、宽带、电费、培训等方面给予补贴支持。2015年为120家企业兑现补贴5000多万元。中介服务突出补短板。引入财税代理、法律咨询等机构50多家,为800多家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技术平台服务突出强功能。依托东北石油大学、中科院长春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4个技术支撑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技术咨询等服务,庆鲁化工等20多家企业利用技术平台开发46个新产品、申请专利38项。投融资服务突出担风险、引天使。管委会出资1亿元,在三个国家级孵化器设立创业孵化投资基金,以股权方式投入初创企业,帮助引入天使基金,实现A轮融资。英辰是一家燃气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企业,我们投入1000万元引导基金后,市值超过2亿元,天使基金跟投5000万元。增值服务突出超常规。引进华为建设东北数据中心,打造“企业云”平台;引进合一众创等第三方孵化平台,提供创业辅导和成果转化交易等服务。
  为促使孵化企业及早落地成长,建设6个加速器、面积70万平方米,重点提供中试平台、B轮融资等服务。借助长城所等智库外脑,帮助100家企业树立商业模式、明晰发展战略。目前,加速器内产值超千万元企业190家,成功助推64家瞪羚企业快速发展,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金属新材料等4个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过去五年,华创科技等275家企业从孵化器毕业,朗墨科技等80多家企业走出加速器进入专业化园区。孵化器孵化、加速器放大、专业园区承载的高新技术产业育成体系正在形成。
  二、兼并在前、整合在后,市场化配置资源,激发企业新动能
  兼并整合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显著特征。目前,高新区一部分企业进入了通过兼并整合实现技术外延、管理创新、市场开拓、迅速壮大阶段。退市近十年的大庆联谊是沪市主板上市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100%。利用其原油加工指标、炼化装置等优势条件,北京三聚环保与海淀国投共同设立基金,整合重组大庆联谊并建设55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和100万吨悬浮床加氢项目,重整后总资产超100亿元、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永晨石油被上市公司通源石油兼并整合后,两年累计实现收入3亿元、翻了两番。北研公司与23家油田服务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与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合作,对北高加索22个油田区块进行二次开发,带动石油装备和石油钻采企业走出国门。近几年,共引进25家战略投资者兼并整合36家企业,被整合企业资产规模超过300亿元。扶持18家企业走向国际化,推动庆鲁化工等40家企业实现生产方式和业态转型。福瑞邦等8家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技术和产品升级。
  三、资本在前、产业在后,撬动社会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规模大的项目
  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采取政府设立引导基金撬动社会投资和金融资本的方式,推动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国有资本对企业融资的增信作用,出资1亿元设立了产业投资公司,银行按1:9比例放大,投向主导产业领域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速项目落地和企业成长。目前,产业投资公司已经投资了宏伟庆化15万吨丙烯等12个重大项目。同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跟进、金融机构放大等形式,设立了四支投资引导基金。与省科力公司合作设立3.03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金,资金已全部到位;与上市公司通源石油合作,按2∶3∶5比例设立50亿元并购基金,首期10亿元已到位;与北京海淀国投合作设立20亿元石化产业发展基金,协议已经签订;与浦发银行合作,按1∶9比例设立10亿元融资担保基金。上述基金,高新区投资6亿元、带动银行投入2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50多亿元,将重点支持总投资152亿元的北京神雾煤炭分质综合利用、总投资73亿元的北京三聚重油催化裂解和悬浮床加氢等项目。出台政策给予主板上市企业奖励300万元、新三板挂牌企业奖励100万元。去年以来,新增同禹药包等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融回资金5亿元,累计上市企业达到19家。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本次大会为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技术链、孵化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效融合,努力把大庆高新区建设成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基地。

全力服务科技创新打造高效创业服务平台   牡丹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牡丹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直属的公益性科技企业服务机构,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已建成投入使用1个孵化器和2个加速器,建成投入使用面积22.3万平方米。目前,已入孵企业109家,其中大学生创业项目40个、中介服务平台项目20个,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利税3600万元,带动1200人创新创业。
  一、着眼筑巢引凤,建设创业服务的园区载体
  载体资源是开展创业服务的基础。我们通过最大限度汇聚创业服务的载体,垒砌起了创业服务的引凤“金巢”。一是政府投入。从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先行在产业园区建设了1个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总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1个加速器,其中孵化器设立了900间孵化单元。另外2个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的加速器主体已经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二是集体投入。我们积极与开发区内的行政村合作,由行政村用集体土地出让金收入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建成后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资产使用权归创业服务中心所有用作科技企业加速器。目前,已经与2个行政村签订了合作协议,总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亿元,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三是盘活资产。我们通过协调市政府,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把一处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区用作科技企业加速器。目前,该加速器已经投入使用,企业入驻率达到80%以上。
  二、着眼温床培育,提供创业服务的助推动力
  为了促进创新项目和创业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努力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创业服务。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创业中心已为科技企业搭建了8个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工作,为企业的研发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高效服务。其中,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已有200多种产品进入展示交易,培训服务平台已开办项目路演、创业讲堂、企业培训等活动30余场,累计1800余人次参加。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创业投资引导机制、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科技保险补贴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天使投资群体,拓宽投融资渠道。每年列入开发区财政预算建立1000万元高新技术创业扶持资金,并对新入驻园区的初创企业,实行减免房租1~2年的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好、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小试和中试的企业。今年上半年,共为园区企业争取项目扶持资金570万元;协调政府投入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资金1080万元;中心为园区企业投入建设资金和房屋使用补贴资金共计850万元;并通过投融资平台给予10户企业担保融资。三是开展创业培训。为储备人才、培养人才,创业服务中心的培训中心积极对接企业和大专院校,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今年已经开展了3期培训,培训应届大学毕业生280人,其中26人在园区独立创业,60人在园区内企业就业。
  三、着眼产业发展,壮大创业服务的主体力量
  服务创业主体是创业服务存在的根本价值。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主体。一是引进创客。与成功企业合作,精心打造了以电商经营为主导的创客空间,积极引进电商创客。目前创客空间内已有科技型企业22家,科技创业团队12个。创业中心又与企业合作成立了2200平方米的蚁聚众创空间,目前正在装修,已和9个团队达成入驻意向。二是引进创新项目。通过轻资产招商、零成本入驻,按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跨境电商等重点产业创新创业项目71个。其中,渤海靺鞨绣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奥捕鹿奇跨境电子商务项目已经实现了对俄航空货运直通。三是开展创新项目合作。我们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采取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等形式共建研发机构,开展创新项目合作。目前已经引进合作创新项目16个。其中,与八一农垦大学合作成立了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与江西开昂集团杨旸博士合作成立黑龙江开昂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以全力服务科技创新为己任,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为基础,打造更为高效的创业服务平台,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创新打造品质科技还原母爱   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
  飞鹤乳业始建于1962年,已有54年专业乳品制造历史,资产总额121亿元,有7个智能化核心工厂,8个现代化奶牛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13.7亿元,国产品牌排名第二。2016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利税21亿元。近十年飞鹤始终以平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连续两年保持乳粉行业增长率第一。
  一、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还原母爱
  飞鹤乳业打造了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第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从饲草种植、奶牛养殖、鲜奶加工、渠道管控、售后服务各环节的全程可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出厂合格率100%。飞鹤独创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创了中国乳企最佳发展模式,为行业做出了典范。习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飞鹤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安全的乳制品。“十二五”期间承担的省“母乳化婴幼儿奶粉研制与产业化”重大科技项目,获得齐齐哈尔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结合国际先进的研发资源、理念及方法,通过建立中国母乳数据库,实现定量营养元素和功能成分分析,配方依据母乳特点进行设计,自主研发了星飞帆和超级飞帆新产品,进行了国内首家婴幼儿权威临床喂养试验,结果食用飞鹤奶粉的宝宝在各指标上同食用母乳无明显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这一理念,不仅得到中国妈妈的一致认可,也已注入飞鹤的血液,成为企业的基因标识。飞鹤在婴幼儿奶粉上的科技创新一直引领国内行业发展,加速了产品结构持续升级,为宝宝成长还原了一份纯粹的母爱。
  二、创新平台搭建,构筑“种、养、加、研”一体化新格局
  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的精神,飞鹤在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每年用于研发、技术改造与人才培养上的经费占销售额的3%以上,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来提升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北京和黑龙江先后成立了营养实验室和研发工程技术中心,“两国三地一中心”科研平台的搭建构筑了“种、养、加、研”一体化的新格局;与国家乳品工程中心、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东北农大等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以强大的智力引擎,打造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企业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科研项目,取得2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从“生产力”为导向过渡到以“研发力”为导向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为了配套“母乳化婴幼儿奶粉研制与产业项目”的成果转化,飞鹤在甘南县投资2.2亿元建成日处理鲜奶500吨二期工程,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在品牌营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准把握消费者最关心的信息和功能等因素,做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策略,拉近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借助自有电商直销平台实现最快28天内新鲜送达,保证中国宝宝在最短时间内喝上最新鲜、最安全的优质奶粉。该成果产业化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9.17亿元,利润6.96亿元,税收5.79亿元,其中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06亿元,利润3.32亿元,税收2.72亿元。星飞帆、超级飞帆产品不仅多次获得了中国乳协等创新产品奖和品质金奖,还在2015年和2016年获得有着食品界“诺贝尔奖”的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实现了长期以来中国婴幼儿配方粉在这一国际顶级殊荣上“”的突破。在屡屡获得国际国内认可的背后,是飞鹤对品质的苛求,对研发创新的重视和立足于本土,做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奶粉的长期探索。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把羊奶产业确立为新的增长点,打造以牛羊乳为载体的生态科技乳企,持续拓展婴儿粉、儿童食品、大健康食品、大农业四大产业,在不断完善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依托“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改革的重大布局,搭载科技创新红利,实现2017年国产婴儿粉第一品牌、2025年450亿销售规模和70亿利税的目标,为我省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进程   哈尔滨航天恒星数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哈尔滨航天恒星数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是2013年省政府和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成立的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依托集团航天技术应用和天地一体化优势,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天基资源的智慧城市和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系统集成、产品研制和服务工作。
  一、注重技术创新,加速推进技术成果转化
  针对黑龙江省区域特点,重点开展了面向农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产品体系建设和成果转化。自主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了基于二三维的空间地理信息融合、农机自动导航驾驶、复杂条件下农机具作业质量检测等技术,形成了11件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从北京总部引入高精度遥感数据正射校正、高精度相对测量等12项专利和专有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和应用,初步建立了支持公司快速发展的应用技术体系。建设了国内领先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支持30万台农机管理调度和各类农情信息服务,已向省内外百余家农机合作社和农场提供服务;开发了北斗自主导航农机终端,作业精度2厘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城市空间信息系统、智慧管网、智慧照明等产品,哈尔滨智慧管网项目于2016年获得国家测绘优秀工程最高奖——白金奖,初步形成了“平台+终端+服务”比较完整的产品体系。
  二、强化应用和模式创新,促进产业化发展
  以行业信息和空间数据为核心,以大数据云平台为根本,以运营和增值服务为方向,重视应用和模式创新,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将传统的卫星遥感处理和应用从1-5级的初级产品,向6级以上增值服务延伸。利用高分卫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在农业保险领域首次实现了“按图投保、按图理赔”,服务于5000余名保险核查人员和10余万个投保地块管理,保险灾害监测和评估服务常态化。依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城市空间信息平台,改变信息系统建设面向政府和专业机构服务的传统方式,自主研发了农机管家、农情助手、社区管家等多款手机APP,面向农场、农机合作社、农户以及城市社区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农业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管理农机,获取农业墒情、作物长势、农业资讯等农情信息,城市社区用户可以利用空间信息APP叠加人口、法人信息,进行社区管理。目前APP已经在省内外进行推广,下载量近10万。
  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未来产业前景得到了航天科技集团和资本市场高度认可,我们和哈投集团已就增资事宜达成一致,共同对哈尔滨公司增资8000万元,进一步加强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目前投资计划已获集团批准,哈投集团正在履行国资委报批手续。利用公司总部的全国市场销售体系,我们将哈尔滨公司相关产品和服务快速推向全国,目前在保险、税务等行业,以及四川、浙江、新疆、云南等地方正在全面推广遥感影像和高精度位置的增值服务以及智慧城市业务。公司今年跟踪项目47项,项目额度超过4亿元,手持订单超过1亿元。
  三、广泛合作,加快人才引进和利用
  依托省空间数据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卫星应用企业技术中心两个省级创新平台,探索人才队伍建设新思路。一是发挥航天品牌优势,吸引哈工大、哈工程、东北农大、黑工程等高校应届毕业生,累计吸纳160余人;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累计引进高端人才9人,成熟人才16人回省工作;三是校企联合培养,与黑龙江工程学院共同设立“航天班”,开展遥感和测绘人才培养,一期培养学生30名,9月份正式开班;四是建设实习基地,累计为200余名高校学生创造了实习机会。公司现有人员规模180人,其中博士、硕士占60%,本科以上人员占90%,除公司高管外,员工全部实现本地化。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财富。
  虽然公司成立两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认识到还存在应用思路不开阔、应用模式不丰富、行业应用“不接地气”等问题,卫星应用产业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强化两个省级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和模式创新,围绕智慧城市和精准农业两条产品线,打造两个“专利树”,联合省测绘局、国防院、哈工大等省内优势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通过创新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