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遇资本:借力资本"魔仙棒"让科企"小宇宙"爆发

12.05.2015  11:26

  记者 彭溢 闫一菲

  最近女儿迷上了各种“变身”类动画片,还经常要我陪她看。“小魔仙”、“猪猪侠”这些角色凭借“魔仙棒”、“五灵锁”变身后,就拥有了各种超能力,用以战胜邪恶的对手。

  采访“当科技遇上资本”这一话题时,我感觉,资本就是那个类似“魔仙棒”的原始能量,当它注入有潜力的科技企业,企业瞬间就能爆发出自己强大的“小宇宙”,去实现一个又一个创新创业的梦想。

  资本的神奇魔力,从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写的《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一文中可以窥见:这位几年前造访中国的美国记者说,中国最值得美国人害怕的事情,是中国人发现了美国的秘密——科技和资本的结合。正是这个秘密,使得过去几十年中,美国高科技产业得以独步天下。

  如今,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近年来,黑龙江大力推动科技与资本融合,依托省科力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建立起我省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末,通过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基金管理等,累计为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投融资资金超过46亿元,服务企业或项目单位达到625家。

  今年4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科技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做大做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省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扩大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聚集资本规模,助力我省创新创业。

  融资难曾使手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举步维艰,一个偶然的举动使她尝到了“借鸡生蛋”的甜头,企业由此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今年,雾霾等空气污染促使我国节能环保指标再次提升,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从200mg/Nm3降到100 mg/Nm3。3月,国内第一个超低氮排放旋流锅炉改造工程在大唐乌沙山电厂完成,这是大唐集团的样板项目。很多人并不知道,为其做技术改造的正是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哈尔滨博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今年我们已拿到1.2亿元的合同金额,预计全年的销售收入可达4个亿。”博深公司总裁单玉华信心满满地说。而在与省科力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牵手”前,她并没有这样的底气。

  双方的第一次“牵手”要追溯到三年前。说起来,博深也颇有来头,不但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等做技术顾问,同时还荟萃了20多名材料、热能工程界的知名专家,在国内高温耐磨材料和锅炉高效低NOX燃烧领域积累了很高的声望。

  机遇来了。2011年国家在火力发电行业强制推行锅炉燃烧降氮改造,在此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博深主营业务急剧增加,“2012年,我们的合同额从1个亿激增到2个亿。”单玉华告诉记者,这对企业发展是一次绝好的机遇,但是机遇背后也是空前的压力,“本来我们在锅炉环保改造和高效清洁燃烧方面是国内领先的,而且我们也有一流的研发团队,当时占领市场是有绝对优势的,可是由于一贯保守的营销观念,面临膨胀的订单,资金链明显跟不上了。”

  “当时真是心急如焚,好像一座大金山摆在你面前,却找不到进山的路一样。”单玉华深知,如果此轮因资金匮乏放弃已送到嘴边的订单,企业不但面临丢失客户的危机,而且在业内领先的地位也有可能不保。

  此时,一个偶然的行为让单玉华找到了“进山的路”。“有一天我登录省科技厅的网站,看到‘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政策介绍,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随后,在省科技厅的牵线搭桥下,博深得到了省科力公司的担保,当年4月就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这1000万就像及时雨一样,盘活了企业的资金链,帮我们打了场漂亮仗。2012年我们的销售额足足翻了一番,实现了飞跃。”单玉华说。

  在尝到“借鸡生蛋”的甜头后,博深在贷款融资的路上走得更远,“在省科力公司的帮助下,我们2013年再次贷款1300万,2014年贷款1800万,带动企业发展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销售额达到3.5亿元。”谈及未来的发展,单玉华雄心勃勃,“除了做锅炉超低氮排放的改造项目,我们现在也在针对PM2.5湿法除尘进行研究。国内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有了科力的帮助,我们底气十足,路一定越走越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第一推动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入融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这一理论在博深近三年的飞跃发展中得以完美印证。单玉华总结说,与省科力公司合作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由从不贷款到主动借力资本做大市场。“之前观念比较保守,总觉得借钱有压力,2012年以前,博深没有贷过一分钱。当面临融资难题时,我们也想过通过评估厂房再贷款,可一打听,评估费挺高,而且商业贷款利率高,周期也长。而我省为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出台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优惠政策,拿到贷款就便利许多,而且还具有担保费用低、利率低、资金到位及时等特点。”

  据了解,帮助博深贷款的省科力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是省属国有重点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备案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作为省科技厅直属机构,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支持创新创业为核心使命。目前,省科力公司围绕股权、期权、知识产权三权抵(质)押以及涉农1+N业务开发的创新融资产品正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2014年全年为奥瑞德光电、国力电气、神农科技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服务102项,金额达9.7亿元,促进了一批中小科企迅速发展。

  这价值连城的“白色粉末”还未正式投产就引来了国际大药厂洽谈合作,但即使再高大上的项目,它的“前世”也总有资金捉襟见肘的时候

  7日下午,雨水中夹杂着泥土,眼前尽是灰黄的色调。记者钻进位于哈尔滨市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黑龙江威凯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眼前的一小袋白色粉末显得格外纯净。

  虽然这白色粉末看上去像极了面粉,可眼前这小小的一袋,“57克,市场价要2万多元”,工作人员给出的价格令记者充满了好奇。

  这价值连城的白色小粉末到底是什么呢?说起它的来头可真不小,企业总经理兼研发中心主任姜浩博士告诉记者,它就是医疗界大名鼎鼎的“雷帕霉素”,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器官移植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和心脏支架涂抹主药。

  走进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两排高达数米的发酵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制备好的菌种,在种子罐培养48小时,再在眼前大小不同的发酵罐进行历时8天的发酵,在提取车间经过过滤、浸泡、萃取、脱色、吸附去杂质、浓缩等一系列程序,降温结晶过滤后,只能得到4公斤左右的白色粉末。”在这一过程中,姜浩带领技术团队利用DNA重组构建技术对雷帕霉素菌种进行了重新构建,培育出高质量的菌种,并优化了发酵工艺和提取工艺,大大提高了提取率。虽然这4公斤看上去不多,但产量已远高于国际同类1000微克/毫升和国内同类400~800微克/毫升的水平。“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纯度的雷帕霉素给不同需求的企业,且成品的成本比市面上的其他产品低一半左右。”

  “我们把试生产的成品寄到国外多家大药厂,品质得到肯定,虽然现在还在试生产阶段,印度的一家大药厂已向我们伸出橄榄枝,上个月,这家企业的资深副总裁亲自带队来考察并跟我们洽谈合作。”姜浩介绍,预计今年年中企业正式投产后,年产量将达1000公斤,其中90%将销往国外,销售额将达2~3个亿,市场潜力无限。

  黑龙江威凯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省科技厅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科力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薄金锋告诉记者,姜浩是我省引进的留美博士,曾在全球最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美国辉瑞从事研发工作。

  由于北方天气干燥,有利于菌种发酵,能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2009年回国创业的姜浩将大本营选在了哈尔滨。历经3年研发后,2012年,决定在5万平方米的平地上建厂进行成果产业化。

  建厂生产需要1.5亿元投资,钱从哪儿来?姜浩表示,我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是他的“定心丸”。“刚开始筹募资金就是个大问题,省科力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专业团队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利用省引导基金出资300万元,引导其他投资机构出资3000万元联合对我们进行了第一轮风险投资,支持我们产业化建设。当我们试生产时,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又拿到了2000万元的省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帮我们走出了创始阶段的融资困境,之后在担保和申请国家项目上也给予我们很大扶持。”姜浩认为,除了资金外,省科技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在公司规范管理和制度制定上都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

  拥有这么“强大的后盾”让姜浩信心十足,他表示,两年内企业销售额将达5亿元,同时企业正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用雷帕霉素研发抗癌药等,这也将是企业下一个增长点。

  姜浩坦言,近期有一些省内外的风投机构找上门来,想要给企业投资。见到市场前景好的成熟的高科技产品就蜂拥而上是绝大多数风投机构之必然选择,而当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新鲜出炉想要进行产业化迫切需要融资时,他们又在哪儿呢?“高回报”吸引了资本对科技企业的关注度,然而,在科技企业刚刚成立这个投资风险最高的阶段,作为省科技厅直属机构的省科力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屈指可数的肯站出来,对企业进行天使投资的风投机构。

  在很多初创科企求资不得之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威凯洱得到了如此多的“厚爱”?“科力在投资时对项目有严格的筛选,不仅要考察技术本身的先进性、项目的市场前景,企业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能力的领头人也同样重要,而威凯洱具备这些要素。”薄金锋向记者谈起了他的“投资经”,仅去年一年,省科力公司通过实施天使基金领投、引导基金跟投、担保贷款补充的链条化融资服务模式,直接为1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8.3亿元,同比增长56%;带动社会多元化资本跟进投资20亿元;资金投放后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

  新政看板

  为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我省科技型企业的数量与质量,促进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今年我省启动实施了《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

  记者从4月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获悉,针对科技与资本融合,我省将加强科技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一是举办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大会。组建实体性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管理公司,吸引有合作意愿的社会资本投入,支持我省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与产业化。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组织300位科技成果持有人或团队与国内外投资机构对接,生成一批科技型企业或者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二是做大做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省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2015年带动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聚集资本规模达到20亿元,新形成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20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80家。三是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依托省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黑龙江工作站和龙江高端科技智库,建设科技金融服务走廊特色平台。四是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制定拟上市目标企业名单(动态)和企业发展计划,对拟上市目标企业提供创业、融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明确上市路径,聘请投行、券商、交易所进行专业培训辅导。为企业提供融资、并购、管理等增值服务,兑现我省出台的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有关政策,运用多元投融资手段扶持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推动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以及境外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

  一个“高富帅”的风险投资管理团队从上海转战黑龙江,引来了国家发改委、娃哈哈集团等的创投资金,引入“外脑”成为我省活跃资本市场助力创新创业的主要模式之一

  一头简洁的卷发、一副斯文的镜架,令记者想到两个词:时尚、内涵,这是记者对富德创投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张业炎博士的直观印象,当然这也来源于早有耳闻的其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医药博士身份。而更早的印象,则是约访不易,“忙”。

  从去年开始,张业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我省考察企业项目,“已经走访了上百家”。7日下午1时,他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而当天的其余时间都是与企业洽谈项目。

  考察洽谈的目的,是为了投资。

  张业炎在美国和加拿大长期从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领域的研发、管理和投资工作,回国后与国内在大数据、新材料、风投等领域颇有成就的另三位“高富帅”合伙,组建了上海富德基金,从事创新创业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的专业性极强,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业团队,为了活跃省内资本市场,我省决定引入“外脑”。2014年,在省科技厅的诚挚邀请下,这个具有专业水平的风险投资管理团队成立了哈尔滨富德恒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省科技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出资5000万元,带动该资金总规模达到2.5亿元,主要投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张业炎表示,“他们团队来黑龙江,一是因为有政府的资金注入,二是由于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好,但产业升级和转型并不理想,资本运作也不是很活跃,有很多潜在的机遇。”

  去年末,这个“高富帅”的团队还引来了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创投计划”5000万元的注入,成为2009年国家开展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以来,我省获批的第一只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的创业投资基金。从上海追随其来到哈尔滨的娃哈哈集团,也做了相应的投资。同时,一些社会资金也纷纷注入。张业炎表示,这2.5亿元有一半以上将投给我省企业。目前,在接触的我省上百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中,他们已经对4家进行了百万级的风险投资,近期还将对4家的项目进行千万级的风险投资。

  哈尔滨富德恒“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是我省引入“外脑”活跃资本市场助力创新创业的主要模式之一。“融资难是制约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大壁垒”,薄金锋介绍,从2010年开始,我省通过政府出资引导,整合省外创业风险资本,助力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省科技创业投资政府引导资金,已联合深创投集团、上海富德资本、信泰投资等风投机构建成了5只子资金,规模达到7.2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达5.55亿元。

  有专家指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促进科技创新链和金融投资链的深度融合,进而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步伐。”在与我省企业接触的一年中,张业炎认为,我省资本运作还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大批国有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较好的是省、市政府意识到资本运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推动。张业炎曾多次拜访我省一家科研院所下属企业,“企业现在一年有2个亿的利润,如果进行股改上市,可以放大100倍,将实现200亿的市值,会有很强的市场活力。”但这家国有性质的企业对这些似乎并不感兴趣。张业炎说,上海现在已经强制国资进行股改,黑龙江在这方面急需转变观念,才能增强市场的整体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