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老课题新答案

21.12.2015  10:09

  在玉米主产区,每到收获季节,城市、乡村弥漫的都是同一种味道,它源自玉米秸秆焚烧。因呛人的烟味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我省划定秸秆禁烧区域,限制秸秆焚烧。然而,不让烧的秸秆如何处置?

  “一把火”危害的不只是雾霾

  “一把火”焚烧,是农民目前处理秸秆还田的惯例做法。事实上,焚烧秸秆会破坏土壤结构,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而且秸秆焚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附近,一旦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对于许多农民来说,焚烧秸秆省时省力,有些农民还误以为焚烧秸秆可以肥田。

  今年,我省全面禁止焚烧秸秆,但是秋收季节在高速路沿线还不时看到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白天不让烧,晚上偷偷烧;大人烧了要受罚,就指使小孩烧。

  焚烧秸秆成为农村的顽疾。

  机械化让秸秆一次性全还田

  “这土地都多少年没翻了,以前就是把秸秆一把火烧了,然后就深松一下,如果像现在这样把秸秆碾碎,然后深翻,将秸秆翻扣到土壤深处,那明年这地,你就看着吧,玉米产量肯定能上来。”在海伦市,东兴村农民孙广文看着他们合作社的1万亩玉米地正在试验着中国科学院专家研究的“玉米秸秆一次性全还田技术”,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玉米秸秆一次性全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保护黑土地、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的“基于玉米秸秆一次性还田技术体系”,已经在海伦市推广多年。在秸秆还田现场观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玉米秸秆还田,是保护黑土地和推进现代化大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应该引起政府专家的高度重视。

  此项技术的研究者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站长韩晓增研究员介绍:“这个技术采用了机械灭茬后,再用翻转七铧犁将秸秆翻扣到土壤中,再配上组合耕法,实行‘翻、免、少’耕法,即第一年采用七铧犁将玉米秸秆全部扣入土壤之中,第二年秸秆覆盖免耕,第三年少耕。而且,这项技术已配套形成体系,将秸秆处理、耕法和轮作集成于一体,是一个成熟的技术。

  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整合的5000亩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就得益于秸秆一次性全还田技术,不仅保护了黑土地,而且增加了产量,今年采用此项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每亩还增产12%左右。“这项技术就是第一年机械还田费用比较高,但是我们的增产部分的效益完全就能抵扣这部分成本,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增产部分效益就该是利润了。”原野公司负责人这样说。

  海伦市农业局副局长郭聪健介绍,今年海伦市将全面推广秸秆一次性全还田技术,面积将达到30万亩左右。

  专家呼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推广秸秆科学还田遇到阻力,关键就是资金问题。农民对每亩地秸秆还田需投入的机械费用不太认可,尽管增产会抵扣这部分成本,但是农民还不情愿自掏腰包。因此,专家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并通过种粮大户、合作社等的示范作用进行宣传,还可以开办讲座,以讲解案例的形式,让农民真正认识到秸秆焚烧的弊端。同时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农民秸秆还田采取每亩给予补贴的方式,形成政府鼓励秸秆一次性全还田的氛围。再次,就是要提供技术服务更好地引导农民将秸秆还田,否则农民看不到效果,会影响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改掉焚烧秸秆的陋习,有利于农业更科学更高效发展。随着各级政府禁烧秸秆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旧的观念意识逐步转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秸秆还田配套作业机具进一步改进,机械化秸秆还田这项既培肥地力,又减少环境污染、利国利民的农业技术是具有很广阔的推广前景的。”韩晓增研究员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