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带你看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观摩点
编者按
转方式调结构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生产导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当前在全国农业发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好的经验,本刊将从模式创新、市场导向等多个角度连续推出转方式系列报道。本期推出的四川省蒲江县和崇州市,是国务院近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观摩点,敬请关注。
制图:周彬芮
蒲江:生态发展
第一步:为了推动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蒲江专门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19个地方特色农业标准,建标准化核心示范区。
第二步:以初具产业规模的猕猴桃作为突破口,打破生产、流通阻隔,探索出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在产业协会、冷链同盟、检验检测中心三个县级组织之外,蒲江在乡镇一级设立服务站,在村一级设立综合服务室和技物服务室。
第三步:拿出专项资金推进10万亩耕地的土壤改良工作,三年内要完成25万亩,覆盖全县猕猴桃、柑橘、茶叶三大主导产业成片种植区。
管控质量改良土壤——
蒲江农业转型“三步法”
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境内山丘起伏连绵,森林覆盖率达51.3%,有成都平原上的“天然氧吧”之美誉。2000年后,猕猴桃产业落地。如今,柑橘、茶叶种植规模分别达到20万亩,猕猴桃种植规模达10万亩,成为拉动蒲江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三驾马车。
在此次现场会期间,代表们走进两河新村柑橘产业园、联想佳沃猕猴桃基地、蒲江成佳茶园,考察蒲江农业发展如何实现转型升级?面对生产管理相对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不响、土壤酸化板结、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普遍难题,蒲江会有怎样的经验?记者进行了走访。
跟着市场走
着力“三品”激发产业升级
在西来镇两河新村,代表们沿着步道登上了依山而建的柑橘园,一人高的柑橘树上早已挂满了青绿的果子,黄板、诱虫灯穿插其中,新村座座小楼房就在园子脚下。两河村村支书姚庆英是位爽朗泼辣的老大姐,她告诉代表,村民们家家户户种柑橘,个个都是柑橘种植的土专家,去年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柑橘功不可没。
然而,蒲江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的柑橘产业曾遭受重创。2000年左右,随着长江中上游和赣南湘北桂北两条柑橘优势产业带的强势崛起,柑橘价格急剧下跌,农民愤而砍树,发展近20年的柑橘产业一度陷入困境。
经过大量市场调研,蒲江大力推动品种嫁接改良,错峰发展清见、不知火等晚熟杂柑品种,最终柑橘产业起死回生,重新焕发活力。
蒲江县委书记刘兵表示,随着我国农产品供应逐渐走出短缺时代,农产品已进入品种、品质、品牌的全面竞争时代。为了推动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蒲江专门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19个地方特色农业标准。在标准落地上,则充分依靠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工商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标准化核心示范区。
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0余家,“褚橙柳桃”齐聚蒲江,形成了以联想控股佳沃集团、中国食品集团、云南传承果业为代表的品牌企业集群。“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杂柑”3个地理标志保护品牌成功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
盯着问题走
打造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
面对近年来社会极度关注的舌尖安全问题,蒲江不但不回避,而且主动出击,以初具产业规模的猕猴桃作为突破口,打破生产、流通阻隔,探索出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
“这套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其全产业链视角。”蒲江县委组织部长骆良云表示,从服务全产业链角度,成立生产资料小组、农业技术小组、质量服务小组、办案小组、巡逻小组,将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服务监管的触角进一步下沉。在产业协会、冷链同盟、检验检测中心三个县级组织之外,蒲江在乡镇一级设立服务站,在村一级设立综合服务室和技物服务室。
村级综合服务室被委以重任,直接面对农户,着眼于产业服务、环节管控的最后“一公里”。
蒲江副县长陈贵告诉记者,去年3月,蒲江公开招标农资供应商,14家投标企业经过专家组初评,再由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自主选出合作企业,入驻技物服务室。
另一方面,基层巡查机制被建立起来。在猕猴桃主产村,巡查监管员配备到社,针对猕猴桃种植各环节和各时段特点,对农资生产经营及使用、猕猴桃种植、采摘、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开展日常巡查。
看着未来走
健康土壤是农业可持续根基
健康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尤其是近年来蒲江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更确定了打造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的发展目标,耕地质量提升被提上日程。
蒲江县农林局局长赵武斌介绍,近年来蒲江陆续在全县展开土壤抽样检测工作,目前抽样数量已超过7000个,形成了一幅反映全县土壤有机质、酸碱度的实测图。然而,从检测情况看,蒲江耕地土壤各项指标较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有机质含量大多在2%-3%左右,低于5%的国际通行标准,土壤酸化、板结问题较为凸出。
今年,蒲江拿出专项资金开始有计划的推进10万亩耕地的土壤改良工作,三年内要完成25万亩,覆盖全县猕猴桃、柑橘、茶叶三大主导产业成片种植区。
截至6月底,蒲江土壤改良项目已实施3万亩,涉及8个乡镇,19个合作社。项目实施区域耕地不同程度表现出土壤颜色变深、放线菌丝快速大量繁殖、蚯蚓数量增多等好现象。 (本报记者 张艳玲)
崇州:创新模式
计策一: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工商注册率先在全国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解决农业“谁来经营”问题。
计策二: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了“理事会+农业职业经理人+监事会”运行机制。理事会代表社员决策“种什么”,公开招聘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统一组织生产管理,负责“怎样种”、“如何种”,实行科学种田。
计策三:构建农业科技、品牌、金融和农业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解决农业“谁来服务”问题。
产村相融模式创新——
问计崇州农业“共营制”
三伏天,烈日炙烤,稻田正绿,出席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的200多名代表走进崇州,探寻“共营制”对“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三个问题的解答。
谁来经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
在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下,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崇州依然受到冲击,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面临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难题。此时,业内普遍意识到,改变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培养职业农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唯一出路。
但规模经营要如何推进?是引进工商资本还是培育种植大户?崇州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工商注册率先在全国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解决农业“谁来经营”问题。
在隆兴镇黎坝村,参会代表实地了解了崇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营。2010年5月,隆兴镇黎坝村15组的30户农民自愿以确权颁证后的101.27亩土地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发起成立了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第一吃螃蟹的人。到现在,入股农民已达407户,土地面积达1270亩。
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收益主要分为两块:一是每亩400元左右的保底收入,二是除本分红所得,一般经营收入的70%都会作为入股分红。
谁来种地?培养职业农民竞聘上岗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了“理事会+农业职业经理人+监事会”运行机制。理事会代表社员决策“种什么”,公开招聘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统一组织生产管理,负责“怎样种”、“如何种”,实行科学种田。
崇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只要年龄在45岁以下,初中以上学历,有强烈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愿望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培训。经过120个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学分达300分以上就能拿到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证书,而且还可以通过不断进修,从初级向中级、高级晋升。
目前,崇州全市评定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分别达228人、62人、16人,构建了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农民”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团队。
为了吸引广大青壮年农民、种养能手、返乡农民工、村组干部以及大学生参与到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中来,成都市进一步细化扶持粮食规模经营、设施农业建设、农机具购置、农民合作社等政策,倾斜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成都市还对农业职业经理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进行补贴。
谁来服务?多方参与农业服务社会化
随着专业的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与配置中发挥作用,政府开始退出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向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有发展潜力的、符合宏观发展导向的主体和领域,构建农业科技、品牌、金融和农业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解决农业“谁来服务”问题。
依托“一校两院”,崇州建成了农业专家大院,组建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推广团队225人,还构建起了专家团队、科技推广团队与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上下互通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以片区建立农业服务超市,崇州已经搭建起了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劳务、机械化、田间运输、粮食代烘代贮、粮食银行等“一站式”全程农业生产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建成农业服务超市10个、粮食烘储中心11个,农机化率达70%,服务面积达20余万亩。
有代表评论,崇州市“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管住用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经营主体“共建共营”、经营收益“共营共享”、经营目标“共营多赢”,促进了崇州市现代农业发展。 (本报记者 张艳玲)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绩是显著的,然而挑战也是严峻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理念没有从深层次上对接可持续发展,在体制机制上没有实现科学地转变,在政策上体现得也不够充分,更没有科学完整的措施体系保障,加上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生态类型多样、粮食安全压力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确保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一是在发展路径上,在加强农业环境治理的同时,通过深化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在发展目标上,着力实现国内生产、国际贸易及农业“走出去”的供给能力与资源休养生息的动态平衡,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三是在发展步骤上,科学规划,有序推进,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优先在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防控治理技术成熟的地区开展试点,然后逐步示范推广。
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突出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治理和生态安全保护,旨在调整我国农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使之从“保供增收”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前提,以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动力,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原则,借鉴历史和国际经验,有效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突破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与条件,谋划重大举措,切实推进现代农业与可持续性农业同步发展。
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与多种经营形式的共同发展,坚持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技术装备的相辅相成,坚持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的协调兼顾,坚持政府支持保护与市场决定性配置资源的功能互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