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

22.08.2015  10:40

  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由若干历史坐标点连结而成。

  以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为标志,今天的哈尔滨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坐标点上。

  新起点上,蓦然回首,人们欣然发现,历经十余年胼手胝足的戮力深耕,这座素以粗犷见称的北方城市,周身内外已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今非昔比的“文明气质”。

  对哈尔滨而言,全国文明城市,是十年前勾画的愿景,也是三年来攻坚冲刺的目标。回望来路,创城战略决策不仅为哈尔滨确立了聚力发展的新坐标,也凝聚起全市上下共识,构筑起一个新时期的“冰城梦”。

  2004年,哈尔滨市确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哈尔滨市曾先后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荣誉称号。

  2012年,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始。此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已有10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哈尔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哈市提出了“力争在2014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工作目标。

  此时的哈尔滨,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不相匹配的,是城市管理的粗放和城市文明的薄弱,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软实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以“创城”补足发展中软实力的“短板”,成为哈尔滨的不二之选。

  对此,哈尔滨的决策者有清醒的认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城市的地位和形象,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出云海,长风破浪,哈尔滨城市“整体升级”的系统工程由此破题。

  三年创城攻坚,哈尔滨市人民以愚公移山之志、精卫填海之功,在化蛹为蝶的期盼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破茧努力。今天,哈尔滨的精彩“蝶变”,正在全市人民对文明城市的憧憬中悄然实现。

  创城成功的消息传来,病塌上的葛玉兰热泪长流。

  作为一名老环卫,她深知这一荣誉的来之不易,也深知自己和同事为此付出过的艰辛努力。

  2013年4月,56岁的葛玉兰在巡视道路保洁时遭遇车祸,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从此离开了她热爱的岗位。

  “创城成功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更让我高兴的是,清扫街道的机械化率提高了,城市变得更加整洁美丽了。”葛玉兰说。创城三年攻坚期,她和她的伙伴经历了哈尔滨历史上最严格的街路保洁标准和最快速的机械化提升。

  也正是在无数个葛玉兰这样普通市民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哈尔滨在“创城”中迎来让人记忆深刻的华彩“蝶变”。

  创城,是城建“加速器”。三年来,哈市新建改造661条道路、61座桥涵、68座源网厂站,哈大高铁、地铁1号线、哈西客站相继建成投用,一大批“高大上”的城建工程为哈尔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城,是城市“美容师”。三年来,哈市推行大城管运行机制、网格化管理手段,建立起完善的城市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城市主干街路机械化清扫率、水冲洗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了60%、90%和85%以上;通过对城市脏乱差进行集中整治,哈尔滨比过去更秀丽、更干净、更漂亮,成了“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创城,是民生“加油站”。三年来,哈市投入552亿元进行民生工程建设,占到财政支出比重65.8%,落实惠民行动项目140个,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4.6%,城乡居民幸福感指数名列全国第一。

  创城,是道德“风向标”。三年来,“保护母亲河”、“我陪空巢老人过佳节”、“爱心顺风车”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风起云涌,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00万,占全市建成区人口的30.85%。“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理念蔚然成风,更淬砺出以开放包容、热忱善良,守望相助、彼此温暖,崇尚英雄、追求正义为内涵的“哈尔滨风尚”,成为引领全市上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向标”。

  提升之力带来变化之美。致力“创城”,哈尔滨正变得更美丽、更宜居、更充满活力。

  现实源于历史而又续写历史。在创城“大考”中过关,标志城市文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在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哈尔滨登高望远、继往开来、信心倍增。

  创城是一道“大考”,在“大考”中实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是哈尔滨人深刻体悟到的成长之道。

  2013年夏,刚刚确立冲刺创城目标的哈尔滨经历了台风“布拉万”的突袭,这是对城市整体应急能力的一次考验。在各职能部门全员上岗、从容应对的同时,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市民自发应对的身影:面对倾倒的大树,蓝天救援队队员用手掰断树枝,清理出车行道;面对素不相识的路人,私家车、出租车纷纷停下,将风雨中艰难行路的人们安全带往目的地;面对熄火车辆,越野车友会组成抢险队,顶风冒雨帮助车主拖拽车辆……风雨中的守望相助凝聚起整座城市的正能量。

  台风过后,冰城安然无恙。而城市应急中确立的快速反应、整体协作、市民参与、团结奉献等管理机制和道德风尚,已固化并传承下来,成为创城中的宝贵收获。

  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标志着哈尔滨城市文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与自身相比,这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长足进步;但与其他领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副省级城市相比,哈尔滨在城市文明的提升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城”成功之际,哈尔滨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创城永远在路上,梦想始终在远方。城市在发展,文明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修订。而“创城”,就是在水涨船高中“见贤思齐”,必须不断补足文明的“短板”,做到“内外兼修”、均衡发展。

  2014年,备受关注的犹太老会堂举办了华丽“重生”后的首场音乐演出,让人们重温一段优雅难忘的历史。与此同时,崭新的哈尔滨规划展览馆也开门纳客,以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这座城市的美丽明天。从犹太老会堂的“复活”,到规划展览馆的“新生”,一头传承历史,一头面向未来,这既是创城引领下哈尔滨城市文化建设的两个点睛之笔,也颇具象征意义,昭示出这座城市继往开来的成长之路。

  城市的成长犹如大江行舟,途中的每一条峡谷、每一个转弯都成为成长的印迹。而文明城市建设,正是矗立在江河转弯处的一道航标、一只灯塔,在引领航向的同时,也将不断激励着“冰城梦”再度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