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沃土粮满仓——“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增产纪实

26.01.2015  11:11

  核心提示

  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继200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之后,2014年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殊荣。来之不易的荣誉见证了分公司员工在这片黑土地上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份担当。

  这个分公司地处建三江管理局境内。2014年,以建设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他们狠抓良种良法良田,认真实施科技增粮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通过用科技、挖潜力、创高产,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78.56万亩,总产量达10.8亿斤。

  应用良种  建设良田

  ——找准粮食增产的出路

  “良种和良田的同步推进是粮食增产的必由之路。找准了这条路,就能在粮食稳定站在十亿斤台阶的基础上,遇灾减少损失,丰年更多增产。”谈及2014年粮食增产之路,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总经理迟立军说。在粮食品种结构调整上,他们依据当地生态特征和资源条件,坚持早熟、优质、抗逆、高产的原则,将具有抗逆性、抗病性、抗倒伏性、耐冷性等综合性状好和品质优、熟期安全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水稻品种以空育131、龙粳31号为主,玉米品种以德美亚1号为主,杜绝了水稻、玉米越区种植现象发生,确保了优质米种植品种达到10%以上。同时开展改善稻米适口性技术研究及绿色、有机、特色水稻生产示范,在所属6个管理区示范面积共计1200亩。此外,分公司78.56万亩耕地全面积通过了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超过9万亩。

  在建设高标准良田过程中,他们在第三管理区和建抚高速两侧新建、改造水稻集中育秧基地6处,对建抚高速两侧水稻田的沟渠埂进行了改造,在水稻万亩大地号推广应用了节水自动控制灌溉及循环水灌溉系统,完善并新扩建了各管理区的水稻芽种厂设施,强力推进机耕路砂石化和水泥晒场建设,整合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国家千亿斤粮食”和“节水增粮”等项目资金;通过林带边、地头沟渠的清淤、泡泽整理、地力贫瘠地块有机质提升改造,使粮食增长后劲得到大大增强。

  据统计,2014年,这个分公司良田改造综合投资达2600万元,主要用于七星岗支河治理、南部涝区治理、粮食和农机管护设施、生产服务设施、补充耕地等建设。同时完成骨干水利工程48公里,完成沟渠清淤184公里,新建大棚基地2处,改建大棚1648栋,维护田间道110公里,扩增节水增粮灌溉面积3068亩。

  强化科技  推广新模式

  ——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

  “只有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措施的推广应用,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这是七星分公司领导班子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中,形成的共识。

  据七星分公司副总经理于小利介绍,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近年来,他们实施了“科技兴企”战略,启动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农业“三新”工程。重点以农业部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为抓手,坚持首席专家负责机制,开展了农业标准化提升和农作物高产创建“两大”活动,粮食总产、单产和效益水平显著提升,示范带动了全作物、全面积均衡增产。

  2014年,他们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带+科技示范田”的新型农技推广平台,大面积应用水稻“三化两管”、玉米“四精两管”栽培模式和水稻、玉米高产高效模式,重点推广了早育壮苗、种子处理、全程生产机械化、稻谷品质安全化、叶龄诊断、测土配方施肥、健身防病七项技术,以及水稻“智、精、测、钵、防、节、提”技术,即智能化育秧、机械化精准作业、测深平衡施肥、钵型毯苗机插、全程绿色植保、节水控灌和提质稳产增效技术。

  同时,他们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运用卫星定位、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农机管理和指挥调度的信息化,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在第四十三作业站寒地水稻信息化园区,开发了水稻生长管理系统,实现了水稻生长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远程实时监测和专家系统诊断;在推行生产环节智能化控制时,开展了水稻智能化循环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示范,应用无线传输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水稻精量化灌溉和灌溉水的循环利用,每亩增产5%以上。

  另外,他们还从防御自然灾害做起,不断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建立健全了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成立了由研发中心、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为中心和所属32个作业站观测点组成的专业预测预报网络。采用孢子捕捉仪和田间模拟接种试验预测各类病害发生程度和级别,采取昆虫捕捉仪和田间观测的方式预测预报各类虫害,筑起了一道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屏障,为农业生产在最佳时期内进行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数据,标志着分公司已经迈进了农业生产“云时代”。

  据统计,2014年,这个分公司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40户,开展农技培训40班次,培训人数达15000人次。累计完成科研课题51项,推广新品种2个,推广应用新技术5项、示范新技术12项,农业科技贡献率增长到76%。

  创新体制  合作经营

  ——探寻粮食增产的秘籍

  加快培育壮大农业合作组织,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2014年,七星分公司按照中央农村会议要求,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经营。如今,这句“要想富,户联户;联起户,小康路上迈大步”的顺口溜,已成为分公司粮食增产的“秘籍”。

  据分公司农业生产部部长邹乃军介绍,2014年,这个分公司在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上,坚持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但吸取了目前农村所实行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核心内容,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分的彻底、统的到位”的高效农业新型经营组织体系。

  同时,他们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关键环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实现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指导服务和统一产品销售,提高了生产标准和管理水平。并在合作社土地承包、生产资料供应、农机购置、技术指导、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专门制定了“五优先”政策,即优先土地承包权,优先提供质优价低的生产资料,优先农机补贴,优先技术指导服务,优先项目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这个分公司以第二、第六管理区组建的合作社为试点,健全完善了“三全、两联、一单独”的合作社运行机制,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组织机构,发挥其合作化经营的示范带动作用。示范推行由区、站牵头组建的“作业站+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其它管理区根据农户的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组建水稻、玉米、农机等具有导向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抓点示范,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产、加、销和贸、工、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工资、农产品价格增值、盈余返还、降低生产资料成本等渠道,让种植员工从整个产业链中获得更高利益。

  据统计,截至2014年,这个分公司所属基层单位成立合作社的意愿十分强烈,已有四分之一的员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来。累计组建水稻、玉米、大豆、绿色蔬菜、葡萄产业、农机、种子、流通、畜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7个,入社社员6058人。其中,第六管理区第七十四作业站旱田农机合作社总收入达116万元,创利润46.4万元,员工入社后比入社前的收入增加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