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08.03.2017  21:02

  按照省委关于“学讲话、谋振兴、闯新路”决定部署,省农委组织全委干部深入开展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活动,聚焦经济建设中心,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多侧发力,打组合拳,努力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省委要求部署转化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过去的一年,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农业生产战胜多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在玉米大面积调减的情况下,夺得好收成,实现“十三连丰”,粮食总产1211.7亿斤,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有效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农民收入实现“十三连增”,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32元,同比增长6.6%。重点在六个方面抓落实: 

  一是调结构、促增收。把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落实总书记讲话的重要举措,坚持“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草蓿和果蔬”的调整方向,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全省种植结构实现“一减七增”目标,玉米面积比上年调减1922万亩,超额完成1000万亩的调减任务,占全国调减面积2/3,取得了玉米面积调下来、品质效益和竞争力提上去、粮食产能巩固住、农村社会保持稳定的好效果。通过减玉米,改种蔬菜、鲜食玉米等高效作物,农民人均增收272元。 

  二是建体系、强融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尤其是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种加销深度融合发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50个,同比增加50个,实现销售收入2890亿元,同比增长7%,吸纳就业72万个、带动农户335万户,分别增长5.8%和1.5%。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发展到5175家,经营收入74.5亿元,分别增长22.5%和41.6%。 

  三是强基础、提产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省新建现代农机合作社129个,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3600台。启动建设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杂粮杂豆、农机装备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6个,转化推广重大农业新技术248个,编制《全省农作物高标准栽培技术模式汇编》下发全省,各类综合技术推广面积1.9亿亩(次)。新建水稻标准化育秧大棚6.23万栋,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高台育苗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四是推改革、增活力。继续深化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总数突破19万个,带动20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1亿多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铺开,已完成实测土地面积1.39亿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全省90多个村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县方正县67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视频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有50个县(市)搭建农村产权及土地流转平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涉农资金整合、玉米收储制度、大豆目标价格等其他改革扎实推进。 

  五是抓营销、增效益。坚持由“种的好”向“卖的好”发展,积极创新营销方式,做到展会营销、互联网营销、品牌营销多轮驱动,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在国内外举办黑龙江优质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17场,现场销售2680多万元,签定订单300多亿元。建成黑龙江大米网,农村电商主体达2.7万家,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推动水稻、大豆、杂粮等18个基地开展众筹,带动全省众筹收入30多亿元。组织55家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示范基地与28所院校大学生实现对接。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加快提升,我省有3个大米品牌入选全国十大大米区域性公共品牌,全国十大好吃大米品牌评选我省有5个入选。 

  六是优生态、保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保护,走好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黑土地保护力度加大,《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制定《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技术指导意见》、《黑龙江省畜禽粪尿资源处理利用技术指导意见》,在10个县(市、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在18个县(市、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落实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点次221个。全省完成高标准农业“三减”面积1240万亩。秸秆禁烧取得较好成效,秸秆还田面积和秸秆利用量同步提升,实现经济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