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精准发力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15.10.2016  16:35

  哈尔滨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扶贫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在“精准”上下功夫,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授人以渔……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群众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

   精准识别 精准析因 精准定责

  哈尔滨按照国家、省精准识别和“回头看”的要求,先后组织了两轮识别工作。首先按照省定20.1087万贫困人口指标,对贫困人口进行清查。在充分把握国家精准识别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人口基数小、贫困指标大的延寿、通河、方正等县的贫困人口指标向人口基数大、贫困指标少的五常、呼兰、双城等县(市)区进行了调剂,累计调剂2.3281万人,解决了贫困人口指标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同时结合省“11种人”筛查要求,全市共清查出1.7703万不符合贫困条件的人口,最终确认贫困人口18.3384万人。

  哈尔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全面查摆致贫原因。把贫困地区划分为“公共服务弱、地理位置偏、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等四种类型,完成了18.3384万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精准分析工作。哈尔滨还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以层层签订责任状的方式,让党政主要领导逐级压担、人人扛标。通过一系列措施做到精准定责,明确谁来扶。

   靶向施策 产业扶贫“授人以渔

  在精准识别、精准析因、精准定责的基础上,哈尔滨打响了一场精准施策的扶贫攻坚战,大力发展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充分发挥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引导贫困户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通河县针对贫困户种植水平低、应对市场能力差等特点,鼓励贫困户以脱贫资本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养殖大户借力脱贫。现已建成扶贫基地32个,吸纳贫困户356户、582人,预计每人年底分红和劳动收入总计可达5000元以上。

  通河只是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哈尔滨共落实产业扶贫项目252个,使4199户、1.3457万贫困人口得到精准扶持。哈尔滨还探索建立“经营主体+贫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贫困农户通过以地入股、订单生产等形式参与进来,享受股份红利和经营收益。延寿县华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贫困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吸收贫困户订单种植中药材,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带动158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588亩,每亩收益可达1500元。

  按照“因村派人精准扶持”的要求,哈尔滨全面构建市、县、乡三级包扶体系,严格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落实包保责任人。全市共确定了108个市直部门、2012个县直部门(单位)包1653个村实施定点帮扶,从市直部门选派65名、县直选派98名第一书记,对163个贫困村实行驻村包扶,4.345万名干部包7.7253万贫困户、18.3384万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持。实现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帮扶“四个全覆盖”。

   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各县(市、区)与各乡(镇)党委政府、乡(镇)与村两委班子层层签订脱贫责任状,强化了县级主体责任和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对全市35个行业部门进行了任务分解,纳入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进行督办。形成了以县级党委政府为主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多种扶贫方式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在行业扶贫上,哈尔滨着重落实了行业部门的责任分工,要求各行业部门紧密结合自身职能,有效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今年以来,市直涉农部门对贫困县投入不得少于全市农村总投入的30%,对非重点县的项目资金支持也要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各行业扶贫责任部门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对推进全市41900人实现脱贫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社会扶贫上,组织相关群团系统、统战系统以及社会企业广泛开展社会扶贫活动。引导企业从发展产业、开拓市场、带动就业等方面对贫困地区予以相应支持,共投入资金1352.88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2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