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层经验”复制推广

17.10.2017  17:25

航拍沃野

送医上门

产业脱贫

丰收喜悦

特色种植

  今天是第四个全国扶贫日。自2016年国家启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来,哈尔滨市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善民生和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为主线,全力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合拳。冰城各区县(市)在脱贫攻坚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展扶贫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强化基本公共保障服务民生,着重改善扶贫对象的生活条件、在基本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下功夫……这些源自基层的典型经验做法,很有代表性。通过系统的总结,能够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经验性、可借鉴的东西。推广这些基层经验,对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重保障机制 推进医疗扶贫工程

  ——宾县健康扶贫经验

  “一人得病,全家致贫”,因病致贫是当前农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宾县紧紧抓住关键症结,通过开展系列医疗救助活动,有效解决因病致贫这个难题。

  精准扶贫实施之初,宾县没有仓促上阵,而是经过深入调研、走访,发现因病致贫问题十分突出。全县精准识别贫困户共2916户、6649人,其中,因病致贫占贫困户总数的70%。针对因病致贫这一症结,宾县反复研究上级政策,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坚持做到四个调整。

  一是调整缴费政策。县财政对贫困群众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每人180元给予全额补贴,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2017年,县扶贫办出资100万元,为每个贫困人口办理了150元的扶贫保险(商业补充保险)。

  二是调整报销比例。将贫困人口新农合省(市)、县、乡三级定点机构住院起付线从800元、500元和100元分别降至500元、300元和50元,补偿比例由45%、75%和95%分别提高到50%、80%和100%。同时,完善门诊慢性病医疗报销政策,门诊统筹补偿不设起付线,补偿比例达到90%。

  三是调整救助标准。对医疗费数额较大的患者,新农合补偿后,规定内未予报销的超过12000元部分再给予救助50%。

  四是调整补偿方式。积极探索“农合报销一些、医院减免一些、患者自付一些”的补偿方式,确立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黑龙江辅仁医院、哈尔滨民生医院以及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个乡镇卫生院等24家医疗机构为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医院,贫困群众只承担医药费起付线金额,其他合规医疗费由新农合即时结报80%(县中医院85%),其余部分由救助医院承担,极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全县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扶贫保险和医疗机构兜底四重保障机制。

  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宾县多措并举,推动政策落地,确保更多群众受益。建立了“精准扶贫医疗卡”,由包扶镇村干部深入贫困群众家中,逐人逐户发放,细致宣传解读,让群众全面了解掌握医疗救助政策,放下包袱,放心治疗。帮扶干部主动帮助贫困户联系医院,亲自带领贫困户看病就医,保证贫困户充分享受政策。

  宾县经常邀请省市专家开展义诊,组织县级医疗力量深入乡村上门服务,最大限度方便贫困群众就医。2016年以来,协调哈尔滨市穆斯林眼科医院专家孟令慧为全县贫困户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50例。

  “四模式”“五要有” 保扶贫产业精准达效

  ——通河县产业扶贫经验

  通河县从脱贫攻坚开始,就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主攻方向和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通过“一融入、四模式、五要有”,抢点强攻,走出了产业扶贫的有效路径。

  产业结构调整融入精准脱贫

  县委书记刘长河多次到基层调研,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保证精准脱贫,精准脱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省市领导多次来通河视察,都给予充分肯定。通河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有机稻、特色经济、林下经济,在此发展大势推动下,出现了贫困户个体特色种植养殖、合作社(大户)带动、贫困户联合发展等各种形式的产业扶贫方式,有效解决了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立项比较精准。因为通河产业发展都经过实地考察、市场调查、专家论证、县情民情调研。融入其中,产业脱贫项目可以搭“方便车”。

  二是抵御市场风险。市场经济的变数很大,仅靠贫困户一家一户或一两个合作社,在风雨飘摇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就是一叶扁舟,飘忽不定。有了全县这个大气候,可以带领贫困户进入市场。

  三是借力发展。一般来讲,全县产业项目都具有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优势,可以助力脱贫产业项目解决这些难题。

  因人施策,四种模式并用

  通河县依据发展实际,根据贫困户(村)致贫原因和自身脱贫条件,采取不同扶贫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根据贫困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生产习惯、致贫原因和群众需求等要素,帮助确立可以带动整村脱贫致富的项目,进行精准投向,一村一品,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和长远特色发展。村集体从收益中提取扶贫基金,给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分红,给突发事件致贫户补贴,做到了“大河有水小河满”。全县整村推进12个村,扶贫效果都非常明显。

  入股扶贫模式。有些贫困户有一定的脱贫条件,但自主脱贫能力不足,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必须得有人带动才能脱贫。通过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贫困户或以地入股、或以扶贫贷款资金入股参与分红。贫困户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劳动报酬。全县6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带动718户贫困户脱贫。

  代养、代耕扶贫模式。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脱贫,是脱贫攻坚最大的难题。他们一无力气、二无资金、三无土地。面对这些最难啃的“硬骨头”,本着越是贫困越需要帮扶的理念,通河县集聚大家的智慧,用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扶贫基地,贫困户用扶贫贷款购买牛羊或外包耕地,投入合作社,合作社给予代养或代耕,合作社与贫困户在效益中分“干红”,贫困户啥也没干,靠扶贫政策就可以脱贫。

  自主脱贫模式。有些贫困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也有某项技术技能,但是,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过去干过、但赔了不敢再干,有的苦于没钱、没销路等,通过采取一户一策,扶贫扶志扶智,扶上马、护全程等办法,让贫困户发挥自身动能自主脱贫。全县有482户贫困户自主脱贫。贫困户说,“爹有妈有,赶不上自己有”,自主脱贫才是长久之策。

  “五要有”确保产业达效

  脱贫产业要精准,就要人跟进、措施跟上,通过项目有论证、技术有指导、产品有销路、风险有保障、分配有机制,确保脱贫产业精准、达效。

  项目有论证。一个扶贫产业的确立,领导不能强加,贫困户不能凭头脑发热,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市场考察及发展前景评估。个人自主脱贫项目,还要进行自身条件包括技术技能甚至习惯爱好等考察,借鉴以往经验教训,立项必须精准,哪个环节都不能忽略。

  技术有指导。以往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很多产业失败在于技术环节。发展扶贫产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旦失败,不仅当年不达效,也会给贫困户发展产业造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障碍。因此,通河县在加大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采取技术人员包户,服务跟进的办法,扶上马、送全程。近两年,通河县发展种植养殖业,没有发生一例因技术出问题的事情。

  产品有销路。生产的产品只有卖出去、卖得好,才能转变为脱贫资金,由产业优势转变为贫困户脱贫胜势。为此,通过帮助贫困户找市场、签订单和发展农村电商,使全县大部分扶贫产业都有订单或客户,确保产品适销对路。

  风险有保障。产业风险是很大的,特别是扶贫产业,出现问题,对贫困户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通河县财政出钱,给全县贫困户发展产业购买了阳光农业保险,给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最后一道保障,让贫困户放心、放胆、放量发展脱贫产业。

  分配有机制。对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合作社,建立严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法治化管理。逐户逐社签订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协议,以乡镇为主体,扶贫办配合督促落实,规避个别合作社逃避扶贫责任,保证贫困户得到应有的收益。

  依托村级产业发展 转移就业精准扶贫

  ——双城区朝阳乡“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

  双城区朝阳乡贫困户共计255户621人,由区政协、区档案局、区委党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朝阳乡政府等五家单位帮扶。经乡党委研究协调,决定依托本乡的国昌蔬菜合作社、民进米业和康平生物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的资源优势,根据各村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因地制宜把全乡255户贫困户全部由这三家企业包扶。实现了贫困户依托产业和帮扶单位的包扶双保险,保证贫困户稳定脱贫。

  国昌蔬菜种植合作社今年核心区种植面积达10000亩,土地都是从本村(诚吉村)及周边村屯流转的,旺季时用工达300多人,今年预计获利2000万元。国昌蔬菜种植合作社帮扶诚吉村、诚乐村、诚利村、诚明村、胜全村、胜厢村、胜兴村等7个村的79户贫困户198人,保证每年人均收益最低增加10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有意向到合作社打工可优先用工,日收入100元以上。劳动期间矿泉水免费,中午免费到合作社食堂就餐。这7个村的贫困户如果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以每亩高于市场价格100元收购。合作社帮扶保证了这7个村的79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依托民进米业,帮扶了周边的政安村、政广村、胜前村、胜业村、胜利村、胜勤村、胜城村、胜平村、胜丰村等9个村所有贫困户,一共130户321人。民进米业建于2014年,投资5000万元,2014年年底开始运营,流转水田2000多亩。该企业为回报社会,把这130户贫困户作为该企业的帮扶对象,至少帮扶3—5年。企业承诺:保证每年每个贫困户保底帮扶1000元。在企业年终结算后给贫困户二次分红。保证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到企业打工每人每天比其他非贫困人员多收入10元。贫困户的水田如果流转到该企业每亩地比市场价高出100元。这些确保了9个村的贫困户如期脱贫。

  康平生物有限公司已经是朝阳乡发展了十多年的大企业,该企业盈利后不忘回报社会,把朝阳乡胜德村、胜功村、胜华村、城东村等5个村的47户贫困户共145人作为本企业的帮扶对象,该企业承诺2018年年底前完成这些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针对每一户,因户施策保证这47户贫困户两年内全部脱贫。

  集聚社会正能量 瞄准贫困齐发力

  ——五常市集聚社会力量扶贫经验

  社会力量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生力军,积极鼓励并高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实现多赢局面。扶贫不是政府、干部的独角戏,不是靠行政手段、行政力量的单打独斗,更多运用市场的手段和方式,依靠市场的力量、社会的资源来推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既有助于补齐政府扶贫的“短板”,又有助于释放经济发展的潜能,更有助于形成促进和谐的合力。

  五常市在支持社会力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义利兼顾的基础上,鼓励和吸引更多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投资创业。通过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种资源要素以产业联村、项目带村、智力扶村等形式,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也可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延伸和可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社会力量为参与主体,采取公益资助方式,实施贫困助学、产业技能帮带、雪中送炭的临时救助。积极鼓励并高效引导社会力量扶贫潜能,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开放式扶贫新格局。积极宣传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不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

  五常市牛家满族镇帮扶单位牛家经开区,积极协调倡导“帮扶单位资助一点、企业赞助一点、村里筹集一点、利用政策争取上级扶持一点、贫困户自筹一点‘五点聚一点’”的办法为帮扶村完成了三栋6户砖房改建,彻底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向阳镇协调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和爱心企业共同捐资为29户贫困户的危房进行了彩钢房改建,解决了贫困群众住房基本保障。

  五常市累计接受社会力量帮扶捐赠物资800多万元,贫困受益4000余人次,劳动力转移600多人次,技能带动培训300余人次,医疗救助30余人次,助学捐资20余万元,改建住房40多户。在带动致富、消化本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效果明显,扶贫意愿日益强烈。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已不拘泥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单纯的金钱帮扶,而是扩展到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多元化的扶贫方式提供了全方位扶贫选择,带来的良好效果就是“百花齐放,共赴小康”。

  特色种植增收益 农民“抱团”闯市场

  ——木兰县五棵树村“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

  木兰县吉兴乡五棵树村辖6个自然屯,耕地15489亩,其中水田532亩、旱田14957亩;总人口509户21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43人。该村土地贫瘠,多为坡岗地,自然资源条件较差,是一个以种植“大苞米”为主的贫困村。

  为发展规模经营,2014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任云峰带头成立金色希望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带地入社等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通过科学化管理、精细化耕作、市场化运营,经过3年时间,经营规模由2014年的2200亩扩大到2017年的10520亩,由单一玉米种植向红小豆、芽豆、杂粮以及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多种经营转变。2017年9月获得批准成立了注册资金500万元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2014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任云峰带领8名村民,成立了金色希望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选用省农科院优质高产玉米种子,带动农民种植2200亩,精密播种,科学施肥,每亩增产200斤,每斤比市场价多卖0.02元,每亩增收40元,带动农户增收8.8万元。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教会农民科学种田,使农民懂得种植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2015年,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共流转经营土地面积3107亩,多次召开理事会研究市场行情,外出学习考察,调整种植方向。种植红小豆1200亩,并带动村民种植红小豆4100亩,秋季销售价格是每公斤6.40元,亩收入1120元,比当年种植玉米每亩增收320元,同时降低成本85元,带动农户增加收入166万元,平均每人增加收入2600元,合作社盈利超过50万元,按照比例给成员分红。

  2016年,合作社经营土地11000亩,其中流转土地4761亩,带地入社土地面积6239亩。根据政府调减玉米种植的指导意见,种植红小豆1700亩、芽豆7700亩、其他杂粮1600亩,平均亩收入840元,比种植玉米多收入140元,同时每亩降低成本70元,共增收231万元,合作社经营收入超过300万元,盈利分红超过100万元。

  今年,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10520亩,其中流转土地4300亩,入社土地6220亩,与东北农业大学订单种植高蛋白、高油大豆东北豆,与省农科院订单种植鲜食红椒、芽豆、杂粮。注册商标,打出自己的品牌,将产品加工销售到中高端市场,预计农户每人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合作社得到县委、县政府和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投入资金358.06万元,建设豆芽制品厂一处,产权归村集体,以合作社为主体,股份制经营,生产绿色有机产品。村委会以固定资产产权入股占比例40%,贫困户股份占20%,量化产权,合理经营,设计年生产能力3600吨,达产后可盈利430万元,带动32名劳动力就业,经营收益不仅可以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可以逐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任务。

  2017年9月,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22户43名贫困人口全部入社,预计可为每户贫困户增加收入2000多元。同时,通过开展农机代耕服务,贫困户还可享受二次分红。

  不断壮大村集体产业 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方正县天门村“村集体+贫困户”扶贫模式

  方正县天门村2016年共有贫困人口139户360人,2017年现有贫困人口34户83人,其中已脱贫15户41人、未脱贫19户42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天门村结合村情实际,认真谋划,精准施策,带动群众增收脱贫。

  一是以发展产业促脱贫,开辟群众脱贫主渠道。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在扶贫领域的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积极对上争取,先后落地菌包厂、食用菌栽培园区、温室大棚园区三个项目。目前,菌包厂、食用菌栽培园区、温室大棚园区已实现投产达效。项目全部达到满负荷运转状态时,年收入可达到90万元。真正实现了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贫困户收入从少到多的量变,群众脱贫信心从不足到十足的质变,带动全村所有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是以带动就业促脱贫,激发群众造血功能。依托扶贫产业园区,吸纳1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食用菌生产车间和食用菌园区务工,带动8户贫困群众在食用菌园区通过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种植食用菌,同时,积极帮助有务工意向的农户到村内民营企业米厂、劳务队等地务工,切实改变了农户原来的等靠要思想,增强了致富增收的信心。

  三是以落实扶贫政策促脱贫,确保群众生活有保障。落实国家、省、市危房补贴政策,县级补到4.1万元,进行兜底,彻底解决12户贫困家庭住房问题。实施“45621”健康扶贫大礼包,即落实四项医疗补贴、筑牢五重医疗保障网、免减六项医疗检诊费、上了二道商业保险杠、设立一项医疗救助金,使贫困户经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大疾病救助和二道商业保险救助后,实现三次救助,基本达到贫困人口“兜底”医疗。在此基础上,对不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大疾病救助及“二道商业保险”救助药品目录内的药品费用,最后由县财政设立的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和应急救助基金进行全面兜底救助,切实让贫困群众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对贫困家庭学生免收食宿费,给予每人每年300元交通费补助。对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给予5000元补助。

  “生态农业+畜牧业”循环式发展

  ——呼兰区金山合作社产业扶贫经验

  呼兰区金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始建于2010年9月,经过几年的滚动式发展,现已规模经营康金街道5个村、1785户农民、土地2.5万亩,固定资产7000万元,拥有大中型农机具70余台套,粮食烘干塔2座,金山合作社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标准化现代农业合作社,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目前,合作社带动238户贫困户脱贫。

  据呼兰区精准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呼兰区金山合作社所在地杨木村为省级贫困村,有贫困户254户、541人。为了早日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合作社股东大会决定在金山合作社生态农业的基础上,采取以“生态农业+畜牧业”循环式发展的模式,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利用合作社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等作物发展养殖业,以发展养殖产业带动脱贫,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贫困户早日脱贫,走上共同致富路。

  2016年5月,金山合作社投资1320万元,建设“哈尔滨市俯泉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30600平方米,标准化牛舍10栋,其中6栋可养殖600头能繁母牛,4栋养殖400头育肥牛。

  合作社为带动贫困户早日脱贫,发动贫困户带地入社,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土地流转价格每亩高于市场价格100元,并将应由合作社获得的种植补贴资金也给予贫困户,仅此贫困户每亩地比照正常流转至少增收200元。此举共吸引238户贫困户入社。合作社借助扶贫小额贷款的政策机遇,以户贷企用企还户受益模式,将每带动一户贫困户获得的5万元贷款作为入社股金,在贫困户不承但经营风险前提下与贫困户约定,已脱贫的每户分红1500元/年,未脱贫的每户分红3000元/年。杨木村贫困户何殿永家两口人,有耕地10亩,入社后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100元每亩的标准与他签订了流转合同,此项增加收入1000元;入社后股金分红获得3000元,仅此两项何殿永家人均收入就增加了2000元。此种方式既解决了合作社生产资金需求,又给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合作社用工优先考虑当地的贫困劳动力,并且工资高出正常用工标准10%,保证每个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劳力打工收入不低于8000元/年,2016年合作社多支出工资7万余元。

  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带动农民二次创收

  依兰县贫困户种植黑木耳增收脱贫

  为了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经过市场调研,依兰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决定,2017年实施精准到户项目,依托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黑木耳。

  依兰县鑫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10月成立,合作社现有生产场地3处,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其中,办公楼一栋900平方米,食用菌发酵室4460平方米,食用菌吊袋大棚20栋,晾晒大棚20栋,大棚综合面积22000平方米。社员97户165名,合作社包括土地在内固定资产1080万元。

  2017年,依兰县依托鑫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扶贫资金75.32万元,带动全县5个乡镇13个村212户贫困户种植黑木耳88.62万袋,贫困户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规避风险,保护贫困户利益

  为了保护贫困户利益,县扶贫办与鑫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扶持贫困户种植黑木耳协议,对有意愿种植黑木耳的贫困户,每包菌袋补贴0.85元。要求合作社提供的木耳菌袋要保证质量,并对贫困户种植黑木耳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在市场统一价格下,优先收购贫困户生产的木耳。委托贫困户所在乡镇村向合作社提供贫困户种植申请及身份证件,每户种植黑木耳不许超过5000袋;贫困户购买木耳菌包时要与合作社签订木耳菌包销售合同,保护自身利益。委托贫困户所在乡镇村与合作社共同负责木耳菌袋的发放工作,如出现弄虚作假和套取扶贫资金的情况,贫困户所在乡镇村与合作社承担一切责任。

  自行种植与带动种植相结合

  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及闲置的水稻育秧大棚来种植黑木耳,充分利用了闲置资源,也使育秧大棚得到二次利用,大大减少了投资成本,可使农民得到二次创收。经估算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

  愚公乡四新村有贫困户39户88人。该村利用市扶贫资金建设的木耳生产基地有大棚10栋,由7户劳动能力强的贫困户作为贫困户代表,种植黑木耳,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可到种植大棚务工挣钱,贫困户还可得到木耳种植效益分红,每户得到分红1569元。依托哈药集团帮扶,该村将再建木耳大棚27栋,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