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林业精准脱贫 依托青山绿水 加快脱贫致富
邱令芳的家,位于风景秀丽的白河县茅坪镇大山村,丈夫患病十多年,家里2个孩子要上学,2012年的一场大火,又把家里烧个精光,使原本就很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去年,她通过贴息贷款发展林下养鸡,一年下来,两批鸡为她带来1.8万元的收入,当年便实现了脱贫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西林业把生态保护和精准脱贫相结合,充分发挥林业生态脱贫和林业产业增收作用,及时出台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全方位开启“生态脱贫通道”,使贫困群众在绿水青山中走上脱贫致富路。
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
“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让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贫困人口也通过工资性收入实现脱贫。对此,陕西林业认真摸清全省生态护林员需求情况,按照“县管、乡建、站聘、村用”原则,制定全省生态护林员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指标,尽可能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
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上,各县拿出不少于20%的管护费,用于聘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护林员工作,探索建立专业化或半专业化森林资源管护队伍新机制,使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集体护林员。
天保实施单位在新聘用管护人员时,也将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使他们就地转为天保护林员。三类护林员力争5年解决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林业工程向贫困地区倾斜
陕西有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三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和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两个省级连片特困地区。在这些地区,陕西林业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脱贫工程,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对特困区域25度以上陡坡耕地,陕西林业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5年力争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均拥有2亩退耕还林地。精准建设一批山地苹果、核桃、花椒、茶叶、油用牡丹等为代表的优质高效经济林基地、木本油料基地和特色经济林基地,使贫困退耕人口人均拥有特色经济林1亩以上。
林业生态脱贫工程,在让贫困地区生态美起来的同时,使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在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造林补贴试点等林业重点生态营造林工程建设上,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在选择造林地块和编制作业设计时,全力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整地、栽植等工程作业时,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收入。
在林区道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等林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上,向贫困地区倾斜,项目实施尽量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时,在贫困地区发展一批技术过硬、专业素质高的造林绿化专业队伍,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造林工作,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林业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精准脱贫工作实施以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部门服务”模式,榆林市建设了红枣、核桃、两杏、山地苹果“四大”产业基地,发展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五类”林下经济项目。目前,全市已在16个贫困村建设林果专业村,24个贫困村建设经济林精品示范村,使人均经济林面积达到2亩以上。
发展林业产业,是林业精准脱贫的主要措施和有效路途。陕西林业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干杂果经济林和木本油料产业,各县每年将从省级安排的干杂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20%的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核桃、红枣、柿子、板栗、花椒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和油茶、长柄扁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省级下达的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中安排不少于20%的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
围绕森林旅游产业,我省将建设以秦巴连片特困地区为核心,点、线、面相结合的全省森林旅游网络,有序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家乐、林家乐以及参与园区建设及经营活动,推动贫困人口多渠道参与生态旅游,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陕西林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最大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同时,强化林业科技培训,推广核桃提质增效、红枣设施栽培等适用技术,每年培训贫困人口不少于1000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科技脱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