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十七岁在哈加入共产党

10.08.2015  12:23

  7月28日正午时分,烈日烘烤着大地,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几个村民躲在村口一棵老柳树下,悠闲地打着扑克。这棵树龄超过150年的老柳树直径超过两米,需要四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将其围住。如今,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将军柳”,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在100多年前,有一个小男孩常常和小伙伴在这棵老柳树下玩耍。而那个果敢、刚毅的小男孩日后成长为威震“满洲国”的大将军赵尚志。

   喇嘛沟的小尚志:爱讲故事不怕恶狗的赵家老六

  情景回放:

  在村口的老柳树下,才五六岁的赵尚志绘声绘色地跟小伙伴们讲起昨夜父亲讲的“精忠报国”故事;这个身材瘦小的男孩嗓门比一般孩子都大,走路看见半人高的恶狗,从来不躲闪。

  从朝阳市向南驱车60公里,采访团来到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在村民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赵尚志将军故居。这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呈四合院结构的旧式老宅。宽阔空旷的大院前,左侧摆放了一个硕大的碾盘,右侧立着“民族英雄赵尚志之碑”,大门两侧分别栽种了郁郁葱葱的梧桐树,好像一直在等待主人回家。

  据看守故居的赵尚志侄子赵文彬介绍,这个宅子是按照赵尚志家属回忆,按一比一的比例原貌复制的,屋内的陈设基本按照当时实际情况摆设。走进门口是外院,分别是下屋和私塾堂。再往里走就是围成正方形的内院,正对门口的是父母居住的上屋。

  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就出生在这里,当时这里叫热河省第三区王伦沟喇嘛沟村。他是家中老六,家中还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一个弟弟和四个妹妹。父亲给他起名“尚志”,是希望他“崇尚鸿鹄之志”,成为一个仁爱正义、品德高尚之人。

  赵尚志小时候异常聪慧,特别愿意读书,从小就给父亲研磨,六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父亲前晚给他讲“官逼民反、仗义疏财”的水浒故事,他第二天就能讲给小伙伴们听,还加上自己独特的理解。虽然他个子长得矮小瘦弱,但胆子却很大,上山、爬树、掏鸟蛋、打长虫(蛇),什么都敢干。迎面路上来的恶狗,别的小孩都躲在一边,只有赵尚志走在最前面。

  据赵尚志家人介绍,赵尚志性格刚强,这与其父亲的性格十分相似。

   父亲赵振铎:主张男剪辫子女不缠足的开明乡绅

  情景回放:

  大年三十零点一过,村里其他人家都在逐户磕头。而在赵尚志家里,赵振铎要求家人按西式“团拜”:长辈一排,小辈一排,小辈向长辈鞠一躬,长辈拍手以示还礼,文明的拜年便结束了。

  在赵尚志故居院门匾上,留有清光绪丙申年题的“燕塔题名”,说的就是赵尚志父亲赵振铎1896年考取了锦县第二名生员(秀才)。作为一个开明的文化人,赵振铎在自家设立私塾,教导附近村落的孩子读书识字。

  赵振铎饱读诗书,1896年,他在锦县参加考试,考取第二名,中了秀才。虽然考取了清末秀才,但他并不是那种迂腐顽固的书呆子。赵振铎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以救乡救民为己任,敢于向邪恶势力作斗争。他经常到外地游学,结交各地有进步思想的名人志士,并追随康梁变法维新思想,相信孙中山的主张。

  去年,赵尚志最小的妹妹赵尚文在哈尔滨去世前不止一次对身边的人说:“我父亲最大的特点,是思想特别先进。”赵尚文是赵家11个子女中,唯一一个始终陪伴父母直到终老的孩子。她说:“辛亥革命后,父亲追求民主共和思想,他把家里的地处理掉,说‘合理的社会是耕者有其田’。

  1911年,赵振铎发起成立“劝剪发天足会”,倡导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脚。在那个愚昧的年代里,人们把辫子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谁家的男人剪掉辫子,赵振铎便送一顶帽子以示祝贺和纪念。赵尚文回忆说:“村里人看赵家的女孩子不裹脚,就对父亲说:‘你家女孩子脚片子大,以后找不到婆家。’父亲却说:‘今后小脚找不到婆家,我女儿不是好人家我还不给呢。’

  1997年10月3日。赵振铎的骨灰从哈尔滨向阳山革命公墓迁回尚志村。赵尚文特意强调:不要在我父亲坟前烧香,他生前最反对烧香,反对迷信。

   赵尚志在哈尔滨:阅遍人间冷暖,锤炼顽强意志

  情景回放:

  天刚蒙蒙亮,11岁的赵尚志不得不从冰冷的地板上爬起来,开始了他在白俄老板家一天的工作:打扫卫生、劈柴扫院,照看孩子,有时还要忍受“大肚子”老板的谩骂。

  在赵尚志故居里,珍藏着几件赵家当年在这里生活时用过的老物件:锈迹斑斑的大铁锅、装酒用的将军罐、夏天睡觉用的撑子(枕头),还有赵父写字用的砚台。关于撑子,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19年,赵家举家逃难到哈尔滨,赵父好友,同村李振禄把赵家老小一直送到锦州火车站。临别,赵父把撑子从行李里拿出来,送给李振禄。虽然撑子不值什么钱,但好友一直珍藏着。直到赵尚志故居修复,李家后人把原物归还原主。

  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赵振铎回乡创办群众性民主自治组织“清乡会”,发展会员千余人。此后不久,该组织先后多次遭到当时政府的镇压,会长赵振铎也被拘捕。迫于群众的压力,官府不得不将赵振铎释放。清乡会失败后,赵振铎在乡亲们的掩护下投奔亲属来到哈尔滨。

  1919年,赵家先住在南岗区河沟街一座简陋的草房里。后来,家境稍有改善,全家又搬到道外十六道街附近集良街一间砖瓦房居住。

  这一年,赵尚志只有11岁。还没看够大都市的繁华,赵尚志就不得不辍学,帮助父亲和哥哥养家糊口。在白俄老板家,瘦小的赵尚志每天起早贪黑干活,晚上只能睡在地板上,吃荞麦麸子做的干粮。

  半年后,赵尚志难以忍受虐待,离开白俄老板家,到道外区五道街一家银匠铺当学徒。说是学徒,可师傅根本不让他学手艺,只让他干杂活。赵尚志时常因为“偷艺”而被师傅骂。赵尚志对二哥说“那里不是人待的地方。老板是人,我也是人,我为什么要受窝囊气?”于是,他又愤然离开。

  此后,他与二哥沿街叫卖面粉、月饼和烧饼,但由于没有经验,不到两个月,赔进去两袋白面粉。15岁那年,赵尚志经人介绍,来到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道里支行当“信差”。

  在当信差的一年多时间里,赵尚志接触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他看到白俄权贵奢侈糜烂的生活,更看到中国百姓牛马不如地艰苦度日。强烈的反差让赵尚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特别是“信差”的卑微身份常遭人冷落和白眼,让他意识到国弱民贱的现实,内心充满了仇恨。从这时起,他开始寻找自身解脱,国家复兴的道路。

  1925年2月,赵尚志考取了哈尔滨许公学校。赵尚志事后回忆自己在哈尔滨的求学生涯时说:“我当时觉得只有读书才可以出人头地,于是我就自己读书。自然,我那时候的知识还没有能够告诉我,读书的真正效能并不完全在这一点上。”1925年夏,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到广州黄埔军校进行正规军事学习,由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赵家满门忠烈,抗战时曾受周恩来邓颖超救济

  情景回放:

  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通宵达旦辞旧迎新。回到哈尔滨的赵振铎一家却没有一丝欢乐的气氛,屋里早早关了灯。晚年的赵振铎老人沉浸在对两个血洒疆场,壮烈牺牲爱子的深深思念之中。

  在赵尚志故居一间侧屋里,收集了赵尚志一家父子齐上阵,抗日保家乡的珍贵历史图片和资料。在赵尚志和父亲的带领下,他的兄弟姊妹几乎都相继走上革命道路。二哥赵尚朴在晋绥抗日根据地,四弟赵尚武在晋察冀根据地。四妹赵尚英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宣传。其中,赵尚志与赵尚武在与日寇英勇作战时壮烈捐躯。

  上个世纪20年代,赵家在哈尔滨生活稳定后,赵振铎鼓励支持子女到学校读书,接受正规教育。“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支持子女参军救国,全家人几乎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赵尚朴参加了马占山领导的东北抗日挺进军,在绥远前线与日寇血战。随后,党组织派他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深造,随后在晋绥地区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已在上海参与影剧表演的赵尚英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队,在镇江、南京、徐州等地进行宣传活动。她曾与周璇在剧中扮演母女,生活中周璇也亲热地喊赵尚英为“妈妈”。

  1937年,赵尚志最小的弟弟赵尚武参加革命进行反日宣传,他不仅是活报剧演员,又是男高音歌唱演员,还能作词谱曲。1942年12月2日,赵尚武随抗敌剧社转移至阜平县胭脂河畔坡山村,为救护战友的孩子被追击的日寇击中头部而壮烈牺牲,献出他年仅22岁的生命。

  由于赵尚志抗日,1934年8月,日本宪兵队逮捕了赵振铎,对他严刑拷打,逼他写信劝降赵尚志。在党组织和亲友的帮助下,赵家变卖了全部家产3000多元,把赵父营救出狱。为了躲避日寇的迫害,赵父率全家开始了艰辛的流亡。他先后到北平、天津、上海、广州、香港、越南海防等地,后在重庆定居。途中,经常接到不知姓名的人送来的钱物,这其中既有李杜将军派人前来救助,也有地下党的暗中资助。1942年冬,赵父率一家老幼在西安受到周恩来和邓颖超热情接见,并给赵父1000元钱以资助他们全家的生活。

  晚年,老人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中,本来开朗的性格变得郁郁寡欢。1958年4月1日,赵振铎去世,终年81岁。老人在去世前留下遗言:“我坟前什么也不写,就写‘赵尚志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