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本本”激活黑土新能量

15.10.2015  18:00

  这个秋天,田地里的庄稼如期成熟,村民们依旧去田间劳作。但他们与农田的关系、在农田的劳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早已截然不同。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让哈尔滨这个拥有500多万农业人口的城市,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聚光灯下。

  冰城农业产业的蝶变,在夜以继日地进行:以土地确权颁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土地加速流转,现代化规模种植园区遍地开花;多样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给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宜完善,将提供各项涉农服务……黑土地农业的筋骨已逐渐强壮。

  看起来平静如常的乡村土地上,早已掀起层层波浪。它们很快抵达的彼岸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转变,农民收入将持续增加,现代高效农业保障粮食高产与增产。

  土地确权颁证

  加速农村与农业巨变

  我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会2013年8月召开后,哈市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入手,昼夜兼程舒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新画卷。截至目前,土地确权实测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计3560万亩。年底前,哈市将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任务。

  这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全新土地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随着“人与地”这一最核心关系的微妙变化,农村与农业的巨大变迁在加速到来。

  方正县农民李义强烈感受到了。多年来,他每次离家去日本打工前都犯寻思:自己这11亩地虽说能暂时让人种着,但没个保障,心里总不踏实。他纠结的是,把地转包出去时间长了,要不回来怎么办?但去年,他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的经营承包权被确认为财产权。他再也不用每年一回来就问土地的事。

  就像投入湖面的一块石头,没了土地的羁绊,哈尔滨看起来依旧平静如常的村庄里,早已掀起层层涟漪:或出去务工,或自己创业,或干脆搬进城里……每家人都在寻求别样的致富路径和生活方式。五常市卫国乡农户刘玉仓把地全部流转出去,和十几个村民一起赴俄罗斯帮人种菜。最让他满意的是收入:一年4万元,比自己种地翻了一番。

  这一切的结果是,各家各户手中的土地在迅速集中,规模化园区在翻倍蔓延。在哈尔滨约3000万亩农田里,更统一的生产标准在实施,更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被大面积推广。

  去年春天,双城市幸福乡庆城村以往被多户分片耕作的5000亩土地首次连成一片,被墨西哥艾特尔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全部承租下来——哈市与这家世界顶级玉米生产种植企业联手,辟建玉米高产创建区。

  这里的种植方式让人“瞠目结舌”:土地深松达60厘米,超过本地30厘米;种子入土前,要测量土壤微量元素。现场作业的大型施肥与喷药机械,双臂展开作业面达28米,每小时喷药作业70公顷。秋收后,艾特尔玉米地传出了新闻——市农业技术人员初测,玉米最高亩产量已破吨,超出普通农田300余公斤。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市规模化种植的现代农业核心区建设面积达到1500万亩,建设园区(带)255个,较去年增加近50%。遍地园区的另一面,是哈市延续了多年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简单机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开始被以现代科技为中心、现代化高标准生产方式取代。

  土地确权全面推进,让没有离开土地的农民,与土地的相处方式也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在规模种植园区中,村民们每一步的作业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他们更像是奔波在地头的生产工人。大园区提供的更加市场化的务工机会,让他们重新发现,“在土地上劳动可以成为一种职业”。

  按计划,今年年底前,哈市将全面完成集体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颁证工作,比国家确定时限整整提前3年。在土地确权基础上,哈市又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能,让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组织的真正主人。

  这场史无前例的产权制度改革,恢复了农民应有的自主权和能力,更让农民成为农村改革与市场的主体,农民与土地的活力开始全面释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革没有引发一起上访纠纷,哈尔滨创造了中国农村土地变革的一个崭新奇迹。

  多元经营主体

  生产注入新生机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激活了各类生产要素,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2362个,带动农户60万户,比上年增加10.1万户。

  更多农民在农业生产链条中关系在改变。

  方正县骏丰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2014年成立,通过农户带地入社或土地流转,整屯土地几乎都“”进来。“100多户人家把地交给咱经营,能不好好干吗?”合作社理事长索彦君对记者说,骏丰通过与农资企业、水稻仓储、销售企业联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全面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给入股农民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最大收益。

  农业经营主体本身也在创新中发展。

  上市公司东方集团去年初一口气连片承租了卫国乡两万亩稻田,今年承租面积在继续扩大,目的是实现品质农业资源的源头与质量把控。“我们稻米连片种植,全部推行有机种植标准。”东方集团东方粮仓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企业向“互联网+”转型,首次试水“五常大米”众筹,一天卖出500万元。事实上,同样一块地种出的五常大米,东方粮仓旗下的“天缘道”、“天地道”等品牌每公斤市场售价将达到70至80元,是普通农户米价的10倍。

  不同于东方集团的直接包地。金福粮油公司以1000万元、1万亩地入股王家屯合作社。合作社不但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了全程科技化,还开发米糠油深加工,今年万亩水稻生态观光园也于8月份投用——王家屯合作社稻米产业链在全面延伸。得益于良好的融合发展模式,金福粮油公司也即将在新三板上市。

  这些各具特色的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以各种形式与农民合作,改变了哈市农业从生产、运营到销售的传统模式,也在持续创新与变革中引领着哈市农业不停蝶变。

  在农业经营方式转型中,哈市推进大经营主体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保护小规模主体的活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的经营活力日盛。

  道里区榆树镇望哈村村民徐淑艳从36户村民手中流转了1100余亩土地,申请注册了“康泰家庭农场”。在进行土地整理和种植时,她采用大垄双行播种,打破了地块界后,比原来“”种出300多亩地。“除去各种开支,一年收入近百万元不成问题。”她说。

  市农委统计,哈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90万亩,比上年增加436万亩。

  哈市已形成了以承包农户、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支撑,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共同协作、相互融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加速生产关系调整,在破解“谁来种地”、“谁能种好地”难题的同时,全力推动农业结构优化,以及发展方式深度转变,将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增收、粮食增产。

  社会服务体系

  撑起大写的“”字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但它们在生长中也面临一连串的实际问题:资金、贷款、抵押、担保、物流、销售、中介服务……哈市以市场为导向,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飞速构筑。

  双城种粮大户罗英满的76亩玉米长得格外好。他有一个省心又高效的“秘诀”——找村里的东官农业综合服务站。过去,遇到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以及苞米储藏、销售等问题,罗英满“跑断腿不说,有时候连门路都找不到啊!”现在,他可以免费或只花点小钱,生产全程各项服务基本都能得到。

  东官农业综合服务站依托于东官农机合作社,集农业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于一体,向村民提供农机、农技、农经、生产资料监管等25项服务功能。农业生产各项服务,在这里基本都可自由“选购”。

  “现在计划与服务站合作的农资生产企业已有6家,减少中间加价环节,生产成本也降低了。”东官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傅海维说,服务站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封闭式服务,合作社也分享到流通领域的增值收益。

  目前,哈市各类服务中心已发展到2500多个。其中,哈尔滨市培育出的“产加销”全程经营性服务组织达到1141个。除了“合作社+公益机构+农户”的双城东官的复合型服务模式,哈市还出现“农户+合作社+生产管理”的巴彦丰收合作社全程托管模式,“专业服务组织+农户、合作社、企业+病虫害防治”的巴彦唐氏家庭服务模式等。这些村庄里的综合服务单元,嫁接起为农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更多完全市场个体也在参与进来。在五常市,农业公司与省外科技公司联合作业,开始采用农用植保无人航空喷洒机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万亩水稻实施航喷。双方将合作成立新公司,面向全省为农作物航喷提供专业服务。

  对于具有高投入、高成本和产业弱等特点的现代农业来说,金融是其生命线。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及服务方式,被哈市放在突出位置。

  今年春播时节,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村民由泽峰既不找银行,也没去信用社,他需要的3万元应急贷款将很快到位——他直接从村里的合作社贷款。新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哈市农村金融创新的试点,实行合作社内资金互助——社员提交贷款申请,经合作社理事会审核即可为社员筹集贷款。农户不出村可拿到资金,有效化解了农业资金短缺、贷款难的突出矛盾。

  在宏观层面上,哈市更通过创新政策性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组建了全省首家市级政策性农牧业投融资担保服务中心,整合市级农牧业发展资金1亿元作为备付资金,目前已累计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放贷款近15亿元。

  农业保险投保入股合作模式在一些乡镇率先试点。农民开春时只需为每亩地投5元保费,此后若农作物遇自然灾害减产或绝收,每亩保额可较之前农业保险赔偿额翻一倍以上;即使当年无灾害,投保农户也可获得相应的奖励与分红。

  通过创新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哈市正有效破解农业发展投入渠道单一、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弱的瓶颈。也正因如此,哈市农业生产比以往任何时期,积聚着更多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