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明乡风建设纪实文明新风吹进龙江美丽乡村

18.10.2014  10:51

  黑龙江新闻网讯(记者夏雪)告别了土炕、茅厕,睡上了席梦思,使上了冲水马桶,用上了清洁能源……走在龙江的乡野农村,发现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少了,寻衅滋事、酗酒赌博的少了,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讲文明的人和事却不断增多,农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农村民主管理明显增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起来的农民“雅”起来了,美丽乡村变得更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一股崇尚文明和谐的新风尚正涤荡乡村,温暖人心。

  邻里守望相助弘扬奉献新风

   9月,齐齐哈尔市富裕县胜利村农民冯贵波家被评为“龙江最美家庭”。乡亲们都说:“老冯家这个奖货真价实,他24年如一日伺候孤寡老人,很少人能做到。”

   47岁的冯贵波右手残疾,靠放羊生活,可他还赡养了孤寡老人李长乐。25年前的冬天,他和朋友在乡里饭店喝完酒,独自骑自行车回家。路上,冯贵波摔倒在路旁沟里,不省人事。李长乐老人路过发现后,把他背回家。冯贵波事后对老人许下承诺:“你救了我,我以后养你老。”转过年来,冯贵波把老人接回了家,一住就是24年。“给不了大富大贵,但最起码的生活条件必须满足。”夫妻俩说,这是他们做儿女的责任。

  如今,像冯贵波这样邻里守望相助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志愿服务精神已渐渐深入乡村,蔚然成风。自2006年起,我省开展了邻居节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因病、因残、因祸导致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都成了村民志愿服务的重点。八年来,乡村自发组织开展了邻里同唱一首歌、共赴邻里宴、邻里运动会等活动,组织开展了和谐好邻里、好家庭、好媳妇、好女婿等评选表彰活动。亲帮亲、邻帮邻,不但促进了村民家庭和睦和邻里乡亲关系的融洽,还有效解决了因田地、宅基地归属等邻里间经常发生纠纷的问题。

  遏制陈规陋习传播文明新风“过去我在村里没有地,感觉低人一等。现在我有了村民待遇,回到村里也能挺胸昂头了。”日前,哈尔滨市南岗区卫星村村民王秀艳告诉记者,当年她出嫁时,村里把地收了回去,年轻时她在外面开出租车维持生活,年纪大了想回村里要地生活,可按照原有的村规民约规定,村里的“姑奶户”,也就是姑娘结婚不离村的家庭,还有“姑爷户”,也就是上门女婿家庭都分不到土地。如今新修订的新村规民约解决了王秀艳的土地问题,圆了她的村民梦。

  卫星村作为我省村规民约修订工作试点村,在这次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中,把维护妇女权益作为修订工作的落脚点,逐条梳理原有的村规民约,对男女平等、婚嫁落户、宅基地分配和土地承包等带有歧视性的条款予以废除,新增了婚居自由、鼓励妇女参政议政等内容,使妇女权益在村规民约中得以充分体现。据卫星村党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付秀敏介绍,卫星村新的村规民约实施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解决了25户“姑奶户”、“姑爷户”受到不平等待遇而长期积累的矛盾,拉近了干群关系,使村民关系更加和谐。

  村规民约是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近年来,我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积极发动农民讨论制定和修订村规民约,各村屯自发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并依靠这“一约四会”评议道德万象、查禁黄赌毒行为、引导文明婚庆和祭祀、协调解决村民家庭纠纷,在遏制陈规陋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丰富精神生活倡导文化新风

   “以前农闲时就是喝酒打麻将,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看看书,还可以上网。”记者见到双城市希勤乡种粮大户马凤海时,他正在农家书屋的书架前寻找,看看有没有关于农业合作社管理方面的书。

  马凤海是个有心人,自从村里建了农家书屋,他一有空就泡在这里看书、上网。这两年,他借助网络把种出的粮食卖上了高价,还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粮食瓜菜等农副产品。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也学会了利用网络销售粮食和瓜果蔬菜。目前,双城市农村宽带光纤入网户近3万户,占农户总数达20%以上。全市涌现出种植大户500多户,养殖大户2万多户,各类种植合作社98家。“农家书屋”已经实现246个行政村全覆盖,知识的种子已经像庄稼一样“种”在了农民的心窝里。近年来,我省顺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依托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阵地,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金色田野”农民艺术节、农村文化大院文艺展演、农村趣味运动会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形成文化品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同时,我省还特别关注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截至目前,中央和我省共投资7500万元建成了300个乡村少年宫,使每一名农村学生都能达到规范书写汉字、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参加一个以上的兴趣小组,在提高本领的基础上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