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绣娘用发丝、动物毛刺绣还原“璎珞创意”

02.09.2018  13:31
龙江绣娘用发丝、动物毛刺绣还原“璎珞创意” - 新浪黑龙江
龙江绣娘用发丝、动物毛刺绣还原“璎珞创意” - 新浪黑龙江
孙艳玲和她的刺绣作品 - 新浪黑龙江
卖出80万的作品《母亲》 - 新浪黑龙江
郭晓红 - 新浪黑龙江
发丝刺绣作品 - 新浪黑龙江
刘雅梅 - 新浪黑龙江
《五百罗汉图卷》(部分) - 新浪黑龙江
来源: n.sinaimg.cn

  来源:生活报

  原标题:

  有人用发丝、动物毛刺绣还原《延禧攻略》“璎珞创意

  龙江绣娘一针一线绣传奇

孙艳玲和她的刺绣作品 卖出80万的作品《母亲》 郭晓红 发丝刺绣作品 刘雅梅 《五百罗汉图卷》(部分)

  生活报记者薛宏莉

  热播剧《延禧攻略》近日收官,但人们对这部剧的讨论并未停止。剧中除了莫兰迪色系的运用,昆曲、缂丝、绒花、打铁花等非遗技艺也融入其中,最抢眼的莫过于各宫妃嫔身上被传统刺绣工艺“点亮”的华服。为了向观众展示一个多彩的乾隆王朝,剧组曾请绣娘历时数月缝制上百件戏服,还复刻了不少博物馆珍藏的展品。而戏里女主的“开挂人生”,也是从刺绣开始的。

  近日,生活报记者找到了几位龙江绣娘,听她们讲述戏里戏外与刺绣有关的故事。

   发丝刺绣不只剧中有冰城绣娘也会“璎珞创意

  《延禧攻略》里,有两个关于刺绣的片段让人记忆颇深:一个是女主魏璎珞在绣房时,受命为皇后绣凤袍,却遭人算计,孔雀羽线被盗后,机智的她将动物绒毛捻成线,最终绣出了凤袍;另一个是,已经升至令妃的魏璎珞失宠,为太后绣观音像时,为了引起皇上注意竟用发丝刺绣……

  追剧时,你是不是以为这些刺绣手段都是杜撰的?其实,在哈市阿城区就有这样一位巧手绣娘,可以再现“璎珞创意”。40岁的郭晓红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丝秀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她曾亲眼见过太姥姥用发丝刺绣,“我家一直保留着太姥姥留下的一个方枕,枕头两端的图案就是她用发丝绣的。”郭晓红说,太姥姥是满族人,满族人习惯在方枕两端绣上图案,称之为“枕头顶绣”。以前满族的女孩从小就要学习刺绣,出阁前要自己准备刺绣作品当嫁妆。出嫁当日还要把枕头顶绣缝到一块大布上,由人抬至婆家,一路上让亲友乡邻观赏,以此评判新娘子是否勤劳灵巧。

  郭晓红儿时从老辈人那里学会了满族刺绣,12岁时,她自己绣了个门帘,但那之后就没再绣过。22岁大专毕业后,她去了南方,后来机缘巧合学习了苏绣,曾在苏州一位较有名气的刺绣大师那里工作了六年。2014年,郭晓红回到老家阿城,开了一个工作室,一边制作绣品出售,一边带学员传授苏绣技艺。这时,她想起了满绣,想起了太姥姥用发丝绣的枕头。询问母亲、查阅资料、拜访老艺人,郭晓红凭借满绣基础和苏绣功底,很快掌握了发丝绣技艺,并制作了佛像《皆大欢喜》等20多幅发丝刺绣作品。

  发丝刺绣,最难的是拉丝环节,要求绣娘有深厚的功底,否则经过处理的头发很容易被拉断。“主要用少女的头发,这样的发丝柔韧度好,还要经过软化、清洗、泡制等多道工序。”郭晓红说,为了制作精美的彩色刺绣,有时还要根据需求给头发染色,这是最耗时的步骤,而且得用植物染色,如果用化学试剂,发丝的柔韧性会被破坏。她说,发丝刺绣非常考验耐心,像红色、黄色、咖啡色等需要几个月才能染出来,而绿色、蓝色等有时需要染上一两年……跟发丝刺绣比起来,郭晓红觉得用动物绒毛刺绣相对简单多了,只要把绒毛捻成线就可以绣了。

   把古老技法变成时尚产品

   一幅靺鞨绣肖像刺绣卖出80万

  说到满绣,不能不提渤海靺鞨绣,这是早期满族百姓使用的针法,起源于距今1300年前的渤海国靺鞨族。

  靺鞨绣有两个特色:一是用柞蚕丝为底料,二是用古老的“鸡爪针”绣法。这种针法形似鸡爪,后来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改良为三角针法,四至八层叠加,丝线并股掺色,使刺绣艺术作品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如果说‘四大名绣’像水彩画,那满族靺鞨绣就是刺绣中的油画。”今年40岁的孙艳玲,指着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刺绣作品对记者说,“改良后的三角针法,非常适合展现冰雪主题,你看,这三角针层层叠加,像不像雪花的六棱形”。

  孙艳玲是牡丹江人,也是自幼受姥姥、妈妈的影响学会了渤海靺鞨绣。但是,她真正从事刺绣工作,是在成家立业之后,而且源于一件和服。“2005年,我去日本交流时,认识了曾在牡丹江生活过的日本遗孤山本先生,他托我在中国找一个刺绣好的人,帮他女儿绣一件和服当结婚礼物。在日本期间,山本先生对我很照顾,我便痛快地答应下来。还说,不用找了,我们家就能绣。”孙艳玲回到家后,和姥姥、妈妈耗时三个多月才做好那件和服。为了表达感谢,山本先生送来三万元钱,还帮她们联系了不少绣活。姥姥年岁大了,没有精力再承担这些工作,但孙艳玲觉得这里面有商机,一边钻研靺鞨绣,一边培养学员,如今,她培训过的学员已有近万人。依托妇联部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龙江巧女们”的就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这一传统技艺。

  孙艳玲最得意的一幅作品,绣了油画大师李自健的《母亲》。“画中的母亲一脸慈祥,脸上的褶皱尽显岁月风霜,当时我总觉得平针、三角针法很难展现出‘母亲’的神韵,但又不知道如何破解。”直到有一天,孙艳玲给姥姥搓背,淘气的儿子把澡巾染上了钢笔水,澡巾接触皮肤后,将皮肤上的井字纹理展现出来,她豁然开朗:这不就是“井字针法”嘛!果然,这种针法绣出来的效果更加丰满。孙艳玲说,后来这幅作品被人出价80万买走。

   耗时6 年完成满绣《五百罗汉图卷》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家住克东县的刘雅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她飞针走线40余载,绣出了很多满绣精品,其中一幅45.76米长的满绣《五百罗汉图卷》,在去年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幅作品,从萌生想法到完工,整整用了6年。”50岁的刘雅梅说,2009年,她去美国,在一个博物馆里发现了一幅明代吴彬绘制的《五百罗汉图卷》,画卷中一个个怪异却不俗气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她,她决定回国后用满绣绣出这幅五百罗汉图。

  “刺绣这幅作品,最难的就是丝线配色。因为图稿是黑白的,我得一点点琢磨选线。”刘雅梅说,500个人物,每个人物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样,要靠不同的针法来体现。平针、抱针、别针、铺针、插针……为了研究满绣,当年她走访了很多老人。2016年9月,这幅耗费了刘雅梅6年心血的满绣巨著,终于收针完成了。两年来,她带着《五百罗汉图卷》参加过不少国内外展览。

  最近几年,满绣在市场上越来越被认可,刘雅梅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满绣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并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她坦言,刺绣是“学会容易学精难”。比如,通过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现人物五官、动物羽毛的层次感,少说也要学上几年时间。而自己能够绣出精品,不只是从小受到祖辈熏陶,更重要的是用心……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