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长”在绿色基地 农田到餐桌缩短距离 华丽转身大粮仓又到一年新绿时
城里的丁香花开了,乡下的农田又绿了——在粮食大省黑龙江,每到丁香盛开时节,就是广袤的黑土地播种插秧的关键期,也是一年中孕育新收成的最美时节。如今在这里,发展粮食生产、建设现代农业、打造美丽乡村,已不仅仅是“三农”的事: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其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以贯之地举全省之力抓发展;“三农”战线责无旁贷,奋力拼搏;就连城镇居民,也因迅猛增长的绿色健康农产品消费而由衷地关注农业,一个个“长”在绿色食品基地的摄像头,一份份连接农田与餐桌的订单,“互联网+”让这种关注不断升温,更打开了国人关注黑土地的视野,助力“大粮仓”变身全国绿色“大厨房”。
记者从省农委获悉,2008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近100亿斤的速度增长;2010年首次突破千亿斤大关;2011年首次超过全国产粮榜首河南省,成为全国唯一的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2013年,粮食商品量首次突破千亿斤……全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商品率、调出量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玉米、粳稻、大豆种植面积、产量也位居全国第一。到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全省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2.5%增加到17.8%;农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1万元大关,达到11095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9%。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农惠农强农的政策引导扶持下,黑土粮仓举全省之力为农业强筋壮骨,瞄准产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牢牢抓住水利、农机、科技、生态四条主线,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奋力打造上规模高标准、科技化高效益的现代化大农业;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让国人放心满意的绿色“大厨房”;紧紧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五大创新”改革,破解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仅在过去五年,全省就累计投资846亿元重点建设了三江治理等一大批现代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西旱东涝的局面;投入农机装备资金343亿元,重点装备农业生产急需的现代农业机械,组建现代大型农机合作社1224个,建成全国唯一的省级农机管理调度指挥中心;建成生态高产高标准农田近4000万亩;各级政府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95.83亿元,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全省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超过1亿亩,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95.05%,高居全国首位;五大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和新品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水稻智能化催芽、大中棚高台育秧实现全覆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7309万亩,实物总量3750万吨,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的产品1.1万个,全国绿色食品生产第一大省地位稳固;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长为列石油化工之后的第二大产业。
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省新型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到18万多个;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实现整省推进;42个县(市)搭建农村产权及土地流转平台;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农村合作金融公司、农业租赁金融公司和村镇银行4类金融组织创新试点全部营业,65个县(市)开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农业保险“提标、扩面、转制”改革持续深化,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农业互助合作保险新模式。
如今在黑土粮仓,春种秋收早已不见成群的农民下地劳作,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农机;一望无际的农田里,侧翼式自走型喷灌设备静静地守护着秧苗;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航化作业的飞机并不鲜见。广袤的黑土地上,除了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大宗粮食作物,集中连片的果菜大棚,规范齐整的养殖水面错落其间,开满紫花的苜蓿、高大粗壮的青贮玉米不时撞入眼帘,守望着一个个簇新的现代示范奶牛场——一幅粮丰畜壮、田美人欢的现代农业壮美画卷粗具模样;一个大粮仓向大厨房的华丽转身正在进行。据统计,到去年底,全省设施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77.7亿袋、黑木耳产量占全国5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897万吨,其中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张桂英)
(责任编辑: 所双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