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发展的“延寿路径”

11.09.2015  10:13

  区位不优、交通不便的延寿县,凭借生态环境优越这一比较优势,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吸引众多企业到此筑巢安家,当地人更是将这里视为名副其实的延年益寿福地。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秉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延寿路径”。

  脱贫冲动与守护环境的心理博弈

  延寿县距哈尔滨市区177公里,路途不算远,但往返一趟却颇费周折。这里不通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县城连接外面的通道仅有几条省级公路。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地利优势的内陆小县,却在2013年招商引资榜单上位列哈市10县(市)前列,香其酱业、鸿源食品、继嘉纺织、轩辕热力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于此。究其“魔力”所在,竟是优越的生态环境,商业因绿而聚、小县因绿而兴。

  徐志国家住在延寿县蚂蜒河国家湿地公园旁的高楼上,眼前绿树成荫、芦苇悠荡的美景,是他描述这个小县城最好的切入点:“栅栏拱桥、楼台轩榭,脚下流着蚂蜒河水,那个方位是长寿山……”其实,徐志国的描述一进入延寿县便可随处感知,绿树、灌木、流水、鲜花将延寿县分割成不同的空间,如同拉开的卷轴,徐徐展现在眼前。延寿县地处张广才岭西麓,松花江右岸,蚂蜒河中下游,山峦起伏,林草繁茂。其世外桃源般的天府之境,使得许多投资者对其“一见钟情”。但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如愿入驻。为保护生态环境,延寿县设立了“高门槛”,甚至让投资者感觉是“跟钱过不去”。

  2013年,一电解铝企业相中了延寿这块风水宝地,准备在蚂蜒河边建加工厂,预计一年纳税额将近1亿元。但县领导与投资者一接触便意识到,企业投产后污水会排入蚂蜒河。蚂蜒河是县里第二水源地,如果被污染了,松花江也在劫难逃。

  “说实话,这1亿元的税金对延寿来说真的很诱人”,县委书记封殿辉告诉记者,延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到去年全口径财政收入才6亿元,地方级收入只有3.6亿元,“1亿元税收,可是接近地方级收入三分之一呀!”面对这上门的财神,县领导班子连开三天商讨会:是抓住眼前的利益加速脱贫,还是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最终,他们在激烈争论后达成共识:“正因为延寿是贫困县,更要考虑长远,确保可持续发展。如果把环境资源‘造害’没了,以后还靠啥脱贫?这1亿元税收项目引进来,对延寿百姓不是造福,是造孽!

  拒绝了电解铝项目不久,又来了一年纳税可超5000万元的废旧物资回收拆解项目。在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后,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又到投资者所在企业详细考察,发现项目投产后同样会有废水排出,于是果断拒绝。此时,县领导意见高度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留给后辈的无价财富。凡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即使纳税再多,也决不允许在延寿落地。

  在“增收”与“荫后”、脱贫冲动与守护环境之间,延寿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顺行”与“逆行”之间的理念抉择

  曾经,看到许多地市如火如荼圈地招商,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时,延寿人也眼热心动“跟风”过,甚至凭着丰富自然资源的雄厚资本,“任性”地过度消耗过。

  农民为增加收入,无序施用农药化肥,粮食单产上来了,却卖不出好价钱;工业园区污水不能集中处理,城市内河变成排水渠、臭水沟;林场超采超伐,森林蓄积量逐年下降……

  “绿色生态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粗放型发展模式已无以为继,构建资源节约新型发展模式,应是延寿的根本出路。”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打破了大多地方“先发展经济再修复环境”的发展路径,让生态先行,走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延寿路径”。

  沿着这条道路一路走来,无论是引进产业项目,还是建设民生工程,延寿县都坚持不挖山、不挖河、不填湖、不砍树、不毁草。这比国家规定更严、更细的“五道红线”,在延寿县任何人不得触碰。即使是棚户区改造时,居民家房子征收了,院子里的树也作价给予补偿,然后由城管人员登记造册、移植到公园里。为确保这些树存活,移树的城管绿化人员都事先将树木朝太阳的方向做出记号,再以同样的角度入土栽植。

  这些年,全县每年都要在春秋两季大规模植树造林,无论是县城还是村屯,见缝插绿,近年仅栽树投入就达3000多万元,年均投入至少800万元。年复一年,一个个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堆、垃圾场都变成了小树林。

  2012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延寿县依托蚂蜒河形成的自然湿地风貌,建成了总面积786公顷、全长8.7公里的国家级蚂蜒河湿地公园,以永续保护蚂蜒河湿地生态系统。此举把延寿人均公园面积提高到9.7平方米,在全省屈指可数。由长寿湖、石林石海等数十个天然景点组成的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长寿山风景区,也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AAA景区)。一位业内人士羡慕地说,一个县城拥有两个国家级的生态公园,在全国也不多见。

  在生态环境上长时间、大手笔投入和沉淀,延寿成功实现华丽转身。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延寿成为哈市唯一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这是该县被评定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国家粮食高产示范县和全国有机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治理”与“建设”之间的行动辅成

  观念决定意识、决定方向。在延寿县,保护生态环境已是最大的民生——既从源头加紧污染治理,更着力建设环保民生项目,让“治理”与“建设”相互促进。

  “免化学除草”、“免化学肥料”、“免化学防病”、“免化学灭虫”……为控制农药化肥无序使用,延寿县引导农民采用“有机水稻覆膜”技术,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减少面源污染12.5%。县委书记封殿辉介绍说,以往农民在种稻前,都是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势必污染环境,而“有机水稻覆膜”技术是用纸制膜覆盖地面,利用高温物理方法除草,环保无污染。“去年香港绿色产品展销会上,延寿县信合农机合作社采用该环保技术种植出来的绿色有机大米,一斤卖到了60多元,虽然价格是平常大米的十多倍,但来自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订单络绎不绝。

  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不再相互矛盾甚至相互促进时,绿色生态发展观也在延寿深入人心。2010年,该县545名“港田司机”自愿转岗,开上了心仪的出租车。这个村民赖以为生的工具,曾给县城带来大量噪声污染和环境污染。延寿县在组建两大出租车营运公司时,优先给予“港田车”从业人员一定的转岗便利,500余台“港田车”平稳地由出租车取代,“港田车”如今已基本绝迹。近3年来,延寿县还逐户清理对环境有破坏的项目,证照到期的不再年审,证照不全的一律清理,先后关停了水泥厂、采石场等5家高污染、高能耗的纳税额较大企业。

  与此同时,立足于生态宜居的“三供两治”工程也有序推进:供水,在城镇建成两座供水厂;供热,在城东和城西建两座热源厂;供气,为住户和汽车建两座加气站,目前延寿已实现城区集中供热、管道燃气全覆盖,城市管道天然气入户9000户,供热能力达到550万平方米,可满足城市未来20年发展需求。该县还建成生产和生活两座污水处理厂、城北和城西两座垃圾处理厂,实现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这些举措,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类标准,水环境质量和城镇噪声环境、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均高于国家标准,“三废”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绿色生态发展的“延寿路径”,曾带来短期阵痛,却换来青山不老,留给子孙后代可持续、可循环发展的宝贵资源。绿色生态这个品牌既是延寿的外在标识,更是它的内在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