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维修店最后的告别

04.07.2016  09:13

  夏日午后,燥热的阳光洒满街道,路上的行人稀少起来。在道外北五道街,若不是老街坊领路,记者可能不会发现在店铺林立的街旁还“”着这样一家小铺子——道外最后一家缝纫机维修店。

  不足20平方米,拥挤、老旧的店内,63岁的缝纫机维修师傅刘国斌整理着屋内的一些杂物、掸掉几台缝纫机上的灰尘。“不值钱了,这么一个‘大家伙’,连80元都卖不上。”老刘叹着气,时不时地望着门外偶尔闪过的行人和车辆……

  做了40年修理工 脚踩着缝纫机就是感觉舒服

  老刘修理了40多年脚踏缝纫机,如今缝纫机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他对脚踏缝纫机仍然情有独钟。

  “那时候缝纫机可真是紧俏货啊,是‘三大件’之一,谁家有个缝纫机,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别提多招人羡慕呢!”恍惚间的记忆又把老刘带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从20岁开始,便到缝纫机商店做学徒工,当时领导派他到缝纫机厂家学习修理缝纫机。“当年每个月就挣20多元钱,省吃俭用买了一台二手缝纫机回来研究。”老刘觉得,手摇着缝纫机飞轮,脚踩着踏板所传出的“哒哒哒”声是最美的,当时就是一门心思想把这门手艺学好,觉得肯定会有大用处。

  1996年,老道外开了一家名为“天圣”的缝纫机维修部,老刘决定到这里工作。“因为这家缝纫机店离家近,都是一些老街坊来修缝纫机,我肯定能给修好。”老刘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年。那时,一台有毛病的缝纫机在老刘手里三五分钟就可以搞定,就这样,一台台缝纫机在老刘手上起死回生、焕然一新。

  “那时一天能修理四五台缝纫机,现在两三个月都不会有一台。”老刘感叹道,现在科技进步了,出现了很多电气缝纫机等先进设备,修理家用缝纫机的越来越少了,但他还是喜欢修理这种老式的缝纫机,手摸着、脚踩着,就是感觉亲切舒服。

刘师傅工作台上的维修工具和零件

  一台老式缝纫机 承载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往事

  “刘师傅,给我家这缝纫机再修理修理,没办法,我奶奶就舍不得她这件‘宝贝’。”邻居小吕的喊声打断了老刘的回忆,老刘赶忙戴上花镜,脚踩缝纫机踏板,给小吕修理缝纫机。他动作娴熟,一边操作缝纫机,一边听小吕讲着家人与这台缝纫机的故事。

  小吕搬了一把凳子,在杂乱的屋子里找个角落坐了下来。“这台老缝纫机可是有年头了,打我记事起,就看见太奶奶坐在缝纫机前给家人缝补衣服。”小吕说,太奶奶踏上一脚,缝纫机就“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针头飞快地穿插,很快就缝好了衣服。他没事的时候总是围着缝纫机转,想搞明白其中的奥妙,却又不得其解。后来听奶奶说,那台缝纫机是上世纪50年代,太奶奶出嫁时的嫁妆,当时可是个稀罕物。如今,岁月的打磨让这台缝纫机早已看不出当年的光洁,裸露在外的金属支架已经被厚厚的锈迹覆盖。

  坐在老缝纫机前缝补衣物的先是小吕的太奶奶,然后是奶奶,后来变成了小吕的母亲,一台老缝纫机,传承了三代人,见证了三代人的生活往事。

  “修好了,平常你得多给它上点油。”小吕修缝纫机花了20元钱,又花两元钱买了瓶缝纫机油。

  老刘接过钱,脸上泛起了知足的笑意。他想,这也许是他修的最后一台缝纫机了。

刘师傅一般维修缝纫机,一边向客人传授技术

  修理店即将搬迁 最不舍得丢下这门老手艺

    今年5月,老道外靖宇街区陆续开始搬迁,这家老缝纫机修理店就要停业了。老刘和店主商量,可不可以再租一个地方把修理店即将搬迁最不舍得丢下这门老手艺

  这家店干下去,可店主觉得缝纫机修理已经没有什么市场,就算再开店,也不再是缝纫机修理店了。

  如今,缝纫机维修店已经很少见了,像老刘这样修了40多年的缝纫机修理师傅更是少之又少。“道外就这一家店了,搬迁之后,想要维修老式缝纫机就不容易了。”老刘叹了一口气,时代进步了,日子好过了,缝纫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会用的人越来越少,更别提修理了。

  “老伴儿和孩子都劝我回家安享晚年,可我就是不愿意丢下这门手艺。”老刘抚摸着他亲手修好的缝纫机,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说不定哪一天,人们就快要忘了它的时候,它就成收藏品了吧。

  日落时分,老刘起身准备关起店门,傍晚的阳光透过缝纫机店那片玻璃窗折射进来,照在堆放在角落里的维修工具上,发出柔和的光芒。老刘向熟悉的工作台挥了挥手:“再见了‘老伙计’,是时候下班了。

刘师傅坐在店门口,看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