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候鸟”过年记

16.02.2016  11:10

  不得不留在城市,却担心老家田园将芜——

  他们的子女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城市安家立业。在乡亲们看来,他们跟着子女进城享福了,令人艳羡。但他们却在“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之间,如候鸟般迁徙。春节期间,笔者走近几位随子女进城的老人,聆听他们的心声。

  “人家是城里人”

  老张夫妇从河南南阳农村来到南昌6年多了,大儿子娶了城里的媳妇,小儿子是农民工。今年春节,老张过得不太如意,老两口在出租屋里守着小儿子,冷冷清清过了个除夕。出租屋和大儿子位于高档小区的房子也就三四站路,但老张很少到大儿子家去。虽只隔着三四站路,却难凑在一起过年,老张认为主要是身份问题。

  “人家是城里人。”按照老张的定义,自己是农民,儿子是“半个城里人”,孙子、孙女是“完整的城里人”,这让老张很在意。

  “等我们两个走了,他们和农村彻底就没关系了。”老张说。

  天南地北的“朋友圈”易散乡情难寄

  笔者的女儿出生8个多月,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从甘肃老家来到江西已将近一年,没有可说话的人,是母亲在城市最大的难处。小区中跟着子女进城的老人们以孩子为纽带串起了一个临时的“朋友圈”,春节到来,“朋友圈”中南昌当地的老人们走亲访友,异乡老人们的思乡愁绪被城市节日喜庆无限放大。在亲情牵绊和乡土情结冲击下,带有较强流动性和偶然性的“朋友圈”其脆弱也暴露无遗。母亲莫名的烦躁生气,给老家打电话的频率也高了许多。

  “养老还得靠自己,几亩薄田不敢丢”

  无论如何劝说,母亲总不愿放弃老家的8亩地。母亲固执地认为,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家里的地一直耕着,自己回家的路就一直通着,待在城里也不会心慌。

  老张也一样。他每年回河南南阳老家两次,5月回家收小麦种玉米,10月回家收玉米种小麦。风调雨顺时,老张一亩小麦收入1300元左右,化肥、农药、机械等投入要四五百元。

  “等孙子上小学了我们就回去,那时亲家母也退休了,可以接送孩子。”老张今年57岁,满60岁以后每月可领到几十元的养老金。“那点钱根本不够,还是得靠自己种地养老。”

  但是,真回得去吗?不得不留在城市,却始终担心老家的田园将芜———这是农村进城老人的纠结。难以舍弃的故土背后,暗藏着老人对未来不确定性和现有保障水平的担忧。(高皓亮)

编辑: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