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学缘何“一座难求”?

01.09.2015  10:42

老年人大学报名现场火爆。

  上周,哈尔滨老年人大学秋季班招生,各种托关系报名的求助帖在朋友圈里满屏飞,报名现场火爆程度堪比幼儿园招生。为满足老年人入学需求,哈尔滨老年人大学以每年20%的速度逐年增招,但现状依然是,能上大学的老年人不足全市老年人总数的2%。社会学家认为,“一座难求”的背后,是社会需求与现实供应之间的矛盾,破解矛盾的关键是借助民间资本开发老年培训市场。

  1 现状 老人求学报名托关系排长队

  8月25日是哈尔滨老年大学秋季招生第一天,早上5时许,学校门口就有排队的老年人,7时30分正式招生开始后,5个大教室里就挤满了人。63岁的宋丽玲在报名前曾托子女在微信朋友圈发帖求帮报名,遍寻无果后,她只好起早排队报名,可排了近两个小时后,她才得知自己要报的“易经”专业已经招满,只好临时改了“中医养生”。当天,还有许多老年人遭遇了与宋丽玲同样的情况。这一天,学校招收2837人,增幅比例达31%。

  老年人大学为什么这样火?哈尔滨老年人大学招生处处长郑岩说,老年人来这里学习一方面是知识需求,一方面是精神需求,老年人退休后想寻求精神慰藉,扩大交友圈,老年人大学恰好提供了这一平台。

  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创建于1984年,创建之初只有七八个专业,学员不足千人。2005年,学员增加到近7000人次,2010年大学共接纳学员达13524人次。为了满足老年人求学需求,学校增开周末学习班、扩大班额,每年增招2000至3000人,增幅20%以上,在今年秋季招生中新开班级29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0个班,即便如此,仍有许多老人没有报上自己心仪的专业。

  2 困境 老年培训市场 开发力度不足

  截至2014年年末,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2.86万人,老年人大学累计学员约3万人,能上大学的老人仅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2%。而我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75%,在100个孩子中,就有75人可以享受学前教育。老年人求学之难可见一斑。

  老年教育培训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记者走访后却发现,除了哈工大、哈师大等高校面向退休职工开设老年人学校外,我市几乎没有民办老年人教育培训机构。为何没人来分“一杯羹”?从事教育培训的闫先生分析:“不能盈利是老年人教育机构难以维系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大学属公益性机构,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以钢琴课为例,半年期16次课学费190元,而市面上每堂课就接近200元。“政府拨款保证老年人大学运行,而民间资本并不能从中获益。”闫先生说,他曾开办老年人艺术学校,因为要支付场地租赁等费用,学费是老年人大学的2到3倍,老人并不接受。没了学员,学校难以维系,闫先生最终只好转做中小学教育培训。

  3 破解 借力民间资本缓解供需矛盾

  老年人大学教研处处长孙登成告诉记者,学校借鉴上海等地办学经验,依托社区资源,开设社区办学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座难求”的现状。老年人大学现有26个分校和校区,计划到2017年开设45个分校和校区,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学习场所。

  “仅凭公办校一己之力来解决供需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姜鸥认为,政府应鼓励扶持多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办老年人大学这个行业里来。我市为缓解老人对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难题,曾出台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床位达到规定数量以上的,一次性建成补贴标准提高至每张床位2000元。

  “只有政府对民间资本兴办老年人教育机构加以扶持,老年人‘一座难求’的困局才能真正得到缓解。”姜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