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国院士做客“科学家讲坛” 畅谈科研体会

18.01.2016  00:18

      哈工大报讯(张清文/文 辛然/图)1月15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聂建国做客我校“科学家讲坛”,在土木学院三楼报告厅为师生带来题为“科研体会——组合结构的创新与实践”的报告。

      报告中,聂建国院士首先从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分类、钢砼组合结构的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结构必将向高性能方向发展”这一观点。他用“眼光、传承、创新、实践、毅力、严谨、勤奋、卓越、兴趣、谦虚、胸怀、为人、感恩、奉献、交流、责任、修养”作为关键词,表达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体会并逐一对其进行了解释。“眼光”是指要洞察学科前沿和工程发展趋势,要成为研究的引领者,而不是跟踪者。他以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为例,讲到自己一直看好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组合结构,因此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从而成为引领者,并在业内获得良好的口碑。“传承”是指科研需要准确全面掌握研究现状和已有成果,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实现赶超,从量变到质变。谈起“创新”,聂建国认为这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他用“不唯书、不唯他、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进行概括,以自己发明抗拔不抗剪连接并突破负弯矩区混凝土开裂这一组合结构一直以来的瓶颈为例解读创新的内涵。在创新的过程中,他多次到工程现场考察,并与研究生一起做实验。针对“不唯洋”,他对法国工程师提出的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提出质疑,提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随后,聂建国以简练的语句对其他关键词进行了解读,并提出我国当前工程科技领域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比如如何从“粗放”到“精细”、如何从“大国”成为“强国”等。

      本次科学家讲坛吸引了200余名师生参加。在提问环节,参会者向聂建国请教负弯矩区拉应力变小的原因,聂建国通过基础的材料力学原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一问题。他还与同学们就如何在工程中创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科学创新,在实际工程中将我们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如力学等应用好,将材料用到最适合的地方,而且要有责任心,这样才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创新。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范峰向聂建国颁发科学家讲坛主讲嘉宾聘书。

      聂建国院士现为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兼工程结构实验室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原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等。他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聂建国院士作报告   

颁发聘书   

   

讲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