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挖潜力 致力人才培养 聚合力 推动学校发展

26.03.2015  10:10

——我校首批“青年才俊”座谈会侧记

写在前面:
      “优秀人才强校工程”是我校“五项改革、六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六大工程”之首,“优秀人才强校工程”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内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重要依托,该项工程在各项改革中具有主导性、关键性的作用。正因如此,我校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充分调研,反复酝酿,慎重研究,最终形成了“优秀人才强校工程”的总体思路。
      “东农学者”计划是“优秀人才强校工程”的核心计划,也是率先启动的计划。该计划设置东农“特聘教授”、东农“首席教授”、东农“学术骨干”和东农“青年才俊”四个层次的人才岗位,采取层层递进结构。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入选条件,同时又对应一个培养目标。今年寒假前我校正式启动了“东农学者”计划,并对东农“青年才俊”开始组织申报,共有128人申报该人才岗位,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60人入选首批东农“青年才俊”。
      为了更好的了解“青年才俊”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听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建议意见,我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特组织首批东农“青年才俊”进行座谈。

会议现场

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延良主持会议

      3月25日下午一点半,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气氛热烈,作为我校首批“青年才俊计划”的入选者,来自我校15个学院的60位青年学者与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提建议、谈设想、表愿望,大家在座谈期间畅所欲言,就该项计划实施沟通交流,为人才培养项目推进集思广益,对学校建设发展献计献策。
      校党委书记冯晓、校长包军、校党委副书记胡国良、副校长张长利,党政办公室主任姜国峰、党委宣传部部长宋跃芬、人事处处长孙树海、科技处处长焦光纯、教务处处长王杜春、学科建设处处长卢铁光、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叶非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延良主持。
      应该说,这60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此次能够通过严格的选拔,从我校128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校瞩目的第一批“东北农业大学青年才俊”,他们是幸运的,但实际上,他们更代表着我校各个学科极具潜力的60个创新发展项目,代表着背后几百人参与的60个朝气蓬勃的科研团队,体现了学校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重要战略和培养目标,承载着学校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和期待,代表着我校青年学者的共同努力目标和方向,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光荣的使命。

校长包军在会上讲话

      正如校长包军在座谈会议一开始的讲话所说:“在座各位参与的计划是学校第一轮改革项目,即“优秀人才强校工程”中启动的第一个计划,各位将是东北农业大学的未来之星,希望若干年后,你们当中有些人会在相关领域成为有成就的学者,成为东农的脊梁。”
      关于“青年才俊计划”的实施战略,包军指出,“青年才俊计划”是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充分调研,结合我校发展现状制定的计划,是人才发展的各项计划中最基础的计划。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有了人才,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发展上处于困难期,人才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区域经发展不平衡,人才自然流动造成的,比如90年代初,我校很多人才不断离开学校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在人才工作上进行了反思,还存在提高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效果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学校要重视人才工作,要重视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只有人才梯队建设好,学校事业发展才有保证。
      同时,包军也谈到,所谓人才的发展不是自由的,需要两个因素,一是主观的愿望,二是客观的环境。对于首批“青年才俊计划”入选者的未来发展,包军提了两点期望:一是要追求学术品位,培养科学精神。进入了这项计划,不要仅仅完成与学校签订的合同,合同仅仅是一种约束,是契约,是我们互相间的一种承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平台,使大家在科研等方面取得成果。文章和奖项重要,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目标,我们一定要追求学术品位,学术品位决定学术水平,要向大师学习,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二是学者不要做无用功。这就要求大家的学术研究要对社会发展有用,要有学术价值,研究的技术要对生产实践有用,不要消耗个人时间、浪费社会资源,制造学术垃圾,要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包军还以自己的老师呕心沥血40年致力科研,最终培育出我国首例瘦肉型“三江白猪”为例,鼓励广大青年学者继承前辈的刻苦钻研精神,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学者,成为目光远、志向高、有贡献的人。
      最后,包军祝愿每一位才俊在东农大家庭里茁壮成长和发展,登上更高的台阶,一步一步成长为东农的栋梁。他说:“作为校长,我对大家负有很重要的责任,因此,你们需要我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话、邮件联系,也可以直接到我办公室!,随时欢迎大家!


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水利与建筑学院王子龙、食品学院刘骞、经济管理学院王刚毅
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工程学院权龙哲、公维佳,农学院赵雪


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孟庆峰、高凤杰,生命科学学院刘重喜
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农学院顾万荣、园艺学院高鹏、文法学院孙瑶


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农学院赵琳,园艺学院张璐、辛明
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动物科学学院张慧、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丹、理学院赵李霞


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电气与信息学院王艳、生命科学学院牟彦双、水利与建筑学院刘继龙
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大豆中心王浩、生命科学学院高爱丽、动物医学学院张建涛




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动物医学学院张子威,工程学院左彦军、秦丽元
中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生命科学学院林叶、经济管理学院张亚娟、园艺学院周新刚


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食品学院张莉丽、水利与建筑学院张中昊、食品学院张娜
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农学院李永光、水利与建筑学院崔嵩

与会“青年才俊”纷纷在会上发言

      来自水利学院的王子龙第一个发言,他说,能够进入“青年才俊计划”我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因为作为高校年轻教师,申请项目并不容易,这次得到学校的专项资助很高兴。另外,这个项目就像人才库,进入到库里,每个人都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为推动自己所在学科的发展做点贡献,不辜负学校的支持。此外,由于他所做的实验基本在野外操作,每年只有一个季度可以进行,因此,他建议学校能否考虑将项目实施的两年期限适当延长。
      工程学院的权龙哲在发言中深有感触的说,学校的“青年才俊计划”实际上是给了青年学者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一方面在物质上是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巨大的精神激励。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讲,要买房子,要成家,靠有限的工资想一次拿出几万块钱来做科研是挺困难的,有了这样一个物质平台,6万元启动基金,无异于雪中送炭,太好了。另外,以前,大家也会对在科研方面有成绩的人给与认可,但都比较模糊,这次学校有了“青年才俊”计划,是一种明确的认可,必然会产生一种效应,成为“青年才俊”就要求你必须要做出个样子来!这种精神激励非常重要。回顾自己几年前带领学生做创新项目的艰难过程,权龙哲除了感慨自己当时在经费上遭遇的困境,科研起步阶段最缺少的就是资金和人手,所以希望学校能在硕导和博导的评定上适度放宽要求,尽可能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培养研究生的机会,满足科研的需求。
      在工程学院公维佳谈到缺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和专项资金时,冯晓就学校对广大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校科技处处长焦光纯随后就申请流程进行了补充说明。
      农学院的顾万荣来自江苏,之前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他笑言自己2010年是为了爱情从2400多公里的家乡来到了东农。非常感谢学校接受我,这次有了“青年才俊”项目这个平台,希望自己能借助这个机会在2年后、10年后,成为东农的骨干,但愿大家都能共同努力,实现这个梦想!顾万荣感言,通过这个项目感受到了学校工作的高效率,从项目的提出到实施,短短几个月,高效率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真诚地说,关于这一点,我要给我们的领导点赞!
      如果说座谈刚刚开始时大家还有些拘谨和犹豫,有了四五个发言后,现场气氛明显活跃了,大家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
      一些教师表示希望学校针对大型仪器的使用搭建共享平台,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实现大型仪器的高效、合理使用,解决用不到、不会用等问题。大家意见比较集中的还有,“青年才俊”计划涉及的项目结题时能否采取现场答辩的方式,能否为“青年才俊”和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微信平台方便沟通,能否在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上根据教师实际适度进行调整,科研编制的人员能否为本科生上课,很多人还表示,希望学校下一次遴选“青年才俊”时能够更多的考虑那些没有基金项目的年青人,多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要倾向教学比较优秀的教师,建立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梯队等等。
      特别是关于“青年才俊” 计划涉及项目的结题问题,很多青年教师都很关注,成为座谈的热点。见到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冯晓给了大家耐心的解释和说明。他说,学校实施“青年才俊计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老师们发表几篇论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创新能力,凝练科研方向,激发科研潜能,这种能力既是在行业中、科研中的创新能力,也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所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会严格进行跟踪管理,目的在于为大家未来继续研究打好基础。学校不要求大家在项目完成时就一定拿到大的成果,或者做出多大贡献。项目验收时,重点在于看项目的创新点,比如你的样机没有设计出来,但是核心方向和思路出来了,为下一步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可以通过专家组认证,得到认定。
      冯晓书记的一番话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张亚娟坐在第二排,发言时她站了起来,她说,我坐在这看不见领导,大家也看不见我,我还是站着说吧!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学校领导拉家常,说心里话,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另一方面,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和这么多同事进行交流,真的是大开眼界。谈到改革带来的触动,她说,最近这一两年,学校改革的力度非常大,我们是改革的受益者,同时也体会到了改革带来的阵痛,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能够承受,也能够担当。

校党委副书记胡国良在会上讲话

      在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胡国良表示,通过座谈,学校了解了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听到了大家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很有意义。“青年才俊计划”的实施体现了学校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这是学校第一次建立专门平台对大批青年人才培养,这也是他30多年前作教师时非常渴望而没有的机会。他说,你们作为“青年才俊”这个称号的第一批承担者,意味着荣誉,更意味着责任。两年时间,也许不能完全实现所有设想,但一定可以看到大家对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胡国良鼓励大家珍惜项目平台,发挥科研潜能,在研究中有所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推动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副校长张长利在会上讲话

      张长利对大家说,选入“青年才俊”对你们来讲是个新的台阶,是荣誉,但更多的可能是压力。听你们刚才的谈话,体会到了你们的责任感。这项计划的实施是个培养人才的过程,希望大家通过这两年具备更多的良好素质,提高搞科研的能力,这也是你们选择科研方向的过程,并为之奋斗。年轻人有朝气,有创新能力,但有时也急躁,希望你们在选定方向后耐得住寂寞,克服各种困难。可能有一场竞赛已经开始了,因为那些没选中的人会更下功夫,作出更大努力,想进入这个团队,做出更多成绩,所以大家必须要加倍地努力,不愧对“东农才俊”这个称号和这份责任。他真诚地向广大青年学者表示,我是副校长,协助包校长管科研,你们随时可以来找我,我愿意跟年轻人交朋友。

校党委书记冯晓在会上讲话

      冯晓在总结讲话时首先对大家入选“青年才俊”表示祝贺,随后,他简要回顾了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他说,东北农业大学到今年已经走过了67个年头,有着光荣的历史,老校长刘达是知名教育家,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学校坐落于黑龙江这样一座北大荒最大的产粮省,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都非常明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解决农业行业发展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学校的重点任务和研究方向。
      在简要介绍“五项改革”和“六大工程”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后,冯晓以我校学生团队在挑战杯赛事中屡获佳绩为例,勉励大家从“青年才俊”做起,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在科研方面要着力培养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戒骄戒躁。
      冯晓说,今天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很高兴,因为你们这么年轻,就有很多人申请到了国家层面的很多项目,有一部分人已经具备申请“学术骨干”的条件。下一批“青年才俊”的评选学校会对那些没有基金项目的教师给予考虑,把人才梯队逐步建设起来。冯晓还强调了科研团队的重要性,希望团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彼此合作,形成合力。他表示,希望第一批“青年才俊”能够正确面对来自社会、事业、家庭的多重压力,多向许振英、王金陵、秦鹏春、骆承庠等老一辈大师学习,向身边的优秀年轻教师学习,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有所取舍,在压力中实现自我成长,努力把项目推进好,完成好,在体现自己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学科和学校的发展,让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精彩。
      在讲话最后,冯晓说,我相信,你们将是东北农业大学未来的骄傲!欢迎大家随时与我交流,多为学校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
      陈延良希望大家不要辜负学校的期望,不要辜负全校师生的期待,不要辜负首批“青年才俊”的称号,将来努力成长为“学术骨干”、“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为学校发展多做贡献。
      在热烈的掌声中,会议结束了。3个多小时的座谈,近40位“青年才俊”逐一发言。走出报告厅,仍能感受到热烈的气氛还在延续,大家三五结伴,意犹未尽地继续一些话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会场外,晚霞初上,春风拂面。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个暖意融融的初春,一个关于人才的崭新平台已经搭建起来,60个关于科学梦想的约定已然开始。让我们与这群朝气蓬勃、敢于挑战、勇于担当的年轻人一道,携手并肩,秉承东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紧紧抓住学校“五项改革、六大工程”的良好契机,共同开启学校“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新篇!


(报道/冯丹  摄影/徐彦贝  学生记者 温彬  编辑/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