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 代代传承

26.01.2015  18:2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俗。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一个家庭有没有好的风气,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才会民风正,才会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每个家庭都形成良好的家风,我们国家就会风清气正,繁荣昌盛。
  我家几代人遵循家训“多做善事家兴业旺、常帮别人他笑我乐。”代代传承着。我出生在四十年代,今年已七十有余,从我记事起,屯中常来锔锅、锔缸、锔碗的师傅,货郎也常来屯中卖小百货。那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日用品匮乏。买个锅碗瓢盆都很困难,锅和碗打了,心疼得够呛,舍不得扔掉,就等锔锅师傅给锔上,能对付用还省钱。妇女们买个针头线脑、雪花膏之类的日用品,只好等货郎来到屯中才能买到。每当中午和晚上,锔锅师傅或货郎赶上饭时,爷爷常领到家中吃饭,晚上有时还住一宿,他们和我家常来常往了,自己像回家一样,常到我家歇歇脚,聊聊天。那年头粮米十分金贵,吃上顿没下顿,家人对爷爷的做法十分不理解。爷爷却说:“谁出门在外能带房带地,他有缘到咱们家那是求之不得的,咱守家在地,不够吃还能借着,他们两眼摸黑,又挣不了多少钱,到咱家吃顿饭、住一宿困难就解决了,这是我们做善事。今天咱们家兴人旺,也多亏一些好人、善人帮助咱们,否则哪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家里人从此不再说什么了。
  听爷爷说,我祖居河北唐山滦县,是爷爷的父亲、叔叔带领一家人闯关东挑挑儿逃荒来到这里的,当时无房无地无钱,是亲邻互帮互助才安顿下来的。你帮人家,人家也会帮你的。锔锅的赵师傅听说奶奶腿疼,他从老家那邮来了药和偏方,使奶奶的老病得到了缓解,山东的货郎宋师傅,有一年腊月还给我家邮来一大包大枣呢。
  六十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闹粮荒,咱黑龙江比其他省份稍好一些,由于年成不好,贫困人家求借无门,常有讨饭的,只要他们来到我家,我们都会舀上一瓢米送给他。妈妈说:“家人一人一顿少吃几口,帮他家吃上几顿稀粥度命吧,谁家能过得去,挺大的人不顾脸面出来讨饭,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呀!
  屯子里从山东德州来了一户姓马的,从辽宁黑山县来了一户姓宗的,他们两家除几口人之外,一无所有,目睹两家窘迫的家境,我家和屯邻一道送粮送柴,帮助他们建房种地,后来两家过得都挺好。
  互助组时期,我家养牛多,谁家推碾拉磨,种地缺牲口,只要问一声没有不行的。我家那时养好几头母猪,谁家缺猪仔,没钱买,只要相中我家的,就可以抓去养,猪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给,当时帮了不少困难户,改变了生活状况。每当杀年猪时,都请我家去吃猪肉,或送杀猪菜,以此表达感激之情,那真是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父亲说:“穷不能扎根,富不能永远,三穷三富过到老。”有的人家过得非常好,但小心眼儿,抠门儿,最怕穷人求借,明明能帮得上,也撒谎帮不了,这样的人往往会另有所失。
  六七十年代,过年时买不到现成的对联,百分之百的人家都买张红纸,找屯中文化人给代写对联,我在屯中算得上文化人了,三分之二的人家都找我写对联,一是我写的毛笔字水平还可以;二是我可以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编写对联;三是我好求,不要人情,乐于帮助别人;四是到我家可以唠家常,喝热水,嗑瓜子。从腊月二十三到三十儿那些日子是真忙啊,吃完早饭后,我就开始编对联,九点多钟就陆续有人来家等写对联,那些天连到集上买年货的时间都抽不出来,虽然占去了一些时间,累点,搭上几块墨块,磨秃了几只毛笔,但很高兴,很开心,那真是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呀!
  七十年代,我参加了教育工作,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困难多。那时我每个月挣36元钱,自家用钱都捉襟见肘,可是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受到教育,我给他们交过学费、书费,买过文具,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在学校里,哪个老师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咱都竭力帮忙,哪个老师在教学上、在教育上、在生活上有困难找到我,我都会积极帮助解决,老师们说:“你真是一位好老师,谦虚谨慎,有求必应,师德高尚,不愧为好党员、优秀教师。
  退休后,我来到大庆定居,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常来电话打听我家庭及身体情况。在大庆,时间充裕了,报刊看得也多了,我注意收集一些报刊上刊登的减灾救灾、人身安全、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信息,随时打电话告诉他们,为了更准确,有的我都复印下来,每当我回校时,把这些东西送给他们,他们说:“王老,您虽然和我们不在一起,但和我们心相连,情相通,您惦记着我们,我们也惦记着您。”每次回校,一些老友亲朋都排号请我吃饭,买票送我上车,让我十分感动,我也常邀请他们到美丽的大庆观光做客。
  我们全家一直与祖国心相连,同命运,共呼吸。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家向国家捐粮捐款,帮助抗美援朝的军人家属义务干农活,力所能及的为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当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全家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多年来,儿子儿媳曾多次义务献血,他们说咱们献出一点血,就可以挽救一个危重的病人,这患者好了,可以为国家出力,使家庭美满快乐。我经常教育孙子、外孙女要向雷锋学习,做善事帮助别人,他们在乘车时常自觉给老人让座,向急需用钱的人主动捐款,对需要帮助的同学也会主动帮助,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让好家风代代传承。
  (此文在2014年度“我的家庭教育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中被列为专家重点推荐文章)


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执平点评: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面貌,是家庭传统的载体,是家庭教育的教材,作者虽然年过古稀,但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家风让他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又把“助人为乐”的家风传给下一代以至于隔辈人。
  作者家风的传承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什么刻意的说教,仅是简单的做。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生活是孩子的第一本教材”,在生活中传承家风,家风主宰着生活的方向。随着家风的传承,家族里的人一辈又一辈自觉地到了家庭教育的哺育,进而学会做人,明白事理,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传承优良的家风就是在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家族内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教育过程又给家风增添许许多多鲜活的内容,让家风更丰满,更实在,更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倡导传承优良家风,更希望家风的传承让家庭教育的水平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