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家蓝莓生产加工企业落户兴安 小蓝莓崛起大产业

07.08.2014  11:43

每年8月,成熟了的蓝莓开始上市。 李丹丹摄

  每年的7月末8月初,是大兴安岭蓝莓成熟的季节,密林里的蓝莓矮树丛上,一串串紫色的蓝莓挂满枝头,十分诱人。如今,这一团团、一簇簇的“蓝色明珠”,已成为大兴安岭转型产业中一个亮丽的风景。日前,记者走进塔河县蓝莓种植、加工基地,零距离接触大兴安岭的“蓝色明珠”。
  陪同采访的地区工作人员介绍,每年8月,全区每天万余人进山,采蓝莓、红豆。一天下来,一对夫妻两三千元进账。
  市场上野生蓝莓售价每斤20元。摊主张女士说,野生蓝莓是家人进山采的,一天好的时候能收入上千元。
  独特位置 产业发展显优势
  地处东北边陲的大兴安岭,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蓝莓主产区,野生蓝莓资源占全国野生蓝莓产量的90%,占世界产量的30%。据《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林下主要经济植物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全区野生蓝莓年允收量为12308.82吨,扣除气候、地形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每年采摘量为4000吨至6000吨左右。素有“中国野生蓝莓之乡” 称号,发展蓝莓产业具有较强优势。
  近年来,大兴安岭把发展蓝莓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地区和全区各地均成立领导小组,按照《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标准》,不断推进人工蓝莓种植的标准化发展,制定了《人工蓝莓标准化基地建设方案》,地块、种苗与责任人已经全部分解落实到位。今年全区新增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面积1.3万公顷,人工蓝莓种植面积5469亩,繁育种苗671万株,蓝莓产业实现利润1840万元。
  抢上项目 产业集群悄然崛起
  独家的资源优势,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近年来,全区各地瞄准这一产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上项目、争投资、引客商,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大批颇具规模的加工企业及蓝莓生产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于兴安大地。
  据介绍,目前,以北极冰、超越、依莓、百盛、林格贝等为代表的蓝莓生产加工企业已达30多家,开发出果干、果酱、果脯、饮料、花青素提取物、罐头及保健口服液,花青素泡腾片、软胶囊等10大类140多种产品。生产加工已从原始的出售蓝莓原果及果汁,到开发出蓝莓果酒。从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发展到现在的多部门协调管理、并有协会保障。产品不仅畅销大连、上海、沈阳、长沙、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捷克、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全区蓝莓加工企业创造的生产产值早已突破亿元大关。
  随着蓝莓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大兴安岭对蓝莓产业的发展勾画出了新的蓝图。确立全区蓝莓产业龙头企业,将在国家优惠政策争取、项目立项、审批及项目前期资金补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建立严格而规范的蓝莓产业化体系,避免内部恶性争夺资源和市场,保证蓝莓产业集中优势加快发展。在此基础上,地区还积极支持各蓝莓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使蓝莓加工产品由目前的食用型为主向功能保健型转变,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节会造势 小蓝莓成为大名片
  为宣传蓝莓产业成果,打造蓝莓文化,宣传蓝莓产品,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将文化元素注入产业,丰富产业发展的内容,2009年8月8日举办了首届中国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家前来与当地厂商对接洽谈,小小蓝莓果,开创了签订实质性产品贸易合同超亿元大关的历史先河,如今已连续举办五届,扩大了大兴安岭蓝莓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还举办了产品展销会、蓝莓采摘活动,丰富节庆活动内容。
  借助野生蓝莓原产地的品牌优势,大兴安岭不断壮大产地市场容量,拓展外埠市场空间,并积极探索网上交易方式。以林区特色产品批发市场和塔河新建市场为中心,加大辐射漠河旅游市场及周边自营小型商户,建立旗舰店(直营店),逐步完善产品交易、物流、配送、仓储集散等功能。为快速推进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大兴安岭建立了特色产品商城,通过网络促销、广告发布等宣传方式,提高商城的点击率和销售额。据了解,电子商城自2013年7月运营以来,实现入驻规模以上的绿(特)色食品企业36家。
  目前,大兴安岭由原来以造林、伐木为主的林业经济,发展成为以蓝莓产业等为主的特色“林下经济”、“林边经济”。蓝莓等山特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总值占整个林区经济的比重,由两年前的30%增加到如今的70%以上。闫捍江 记者 刘大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