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哒的雍正皇帝是这么来的

19.08.2015  12:55

  

  

  [ 摘要 ]随着网络穿越小说的兴盛,没有历史感的虚构作者们,按照自己中学男神的样子,模仿着港台小说的文笔,塑造出了一群群又帅又美又年轻的满洲王子。

  不曾想到,清朝的皇帝里,民间话语中一向稳居话题之王的乾隆爷,最近十年已经彻底被其父亲超过。本来,康熙与乾隆身为中华帝国晚期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又皆有南巡的经历,所以留在身后的不仅有正史的丰功伟绩,也有海量的民间传说。此外,光绪皇帝也凭借其苦命的遭遇,与末代皇帝宣统一起在野史里占有一席之地。其他的几位清代帝王,相比都逊色一筹。于是,雍正皇帝的异军突起就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近百年雍正皇帝在民间形象的变迁,甚至可以一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面相。

  皇帝,在历代正史里几乎没有一个是可爱的,宫廷的血腥内幕、政治的冷漠肃杀与日常行政的繁琐无聊,是历代帝王的本来面貌。古代平民处江湖之远,看皇家犹如望天,既无知又好奇,才会为帝王生活赋予神秘而诙谐的色彩,对帝王的形象进行塑造。单看乾隆,距今不过才两百多年,表现乾隆风流倜傥爱民如子武艺高强的民间传说多的不得了,仅大导演李翰祥一个人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了《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乾隆与三姑娘》《乾隆君臣斗智》四部电影,几乎把两百年来乾隆的民间传说一网打尽,而且都是正面形象,九十年代红遍两岸三地的郑少秋版《戏说乾隆》,已经属于编剧的“新时期再创作”了。

  而雍正就不同了,或者说,简直太不同了。同样是电影,从1929年姜启凤的《血滴子》开始,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陆、台湾、香港共拍过不下十个版本的“血滴子”和“吕四娘”,雍正无一例外都是反派配角,乾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怜的雍正,从他即位直到晚清民国,关于他的野史始终是负面的。这些黑材料主要有三类:一是得位不正,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始登大宝,这属于古代政治话语里最严重的一个;二是不孝不友,弑父、气死生母、毒害兄弟,这属于严重有损儒家伦理;三是他持政苛酷,喜怒无常,虐待士绅,迫害功臣,诸如血滴子、吕四娘之类的传说大抵从这类衍生而来,尤被红学爱好者诟病的查抄江宁曹家,也属于此类。

  历史上的帝王,大抵正史里不太坏的,民间传说也不会差的离谱。像雍正这样正史里评价不错但民间口碑极差的皇帝,实属少见。我想这或许和雍正的个性有关,因为他的确心机太深,手段太“刻薄”。比如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谢济世,因为文字狱被捕,雍正故意让他和陆生柟同时绑赴刑场,陆生柟先人头落地,监斩官问谢济世“汝见否”?谢早就吓得失魂落魄,回答“吾见矣”。刑官这才拿出圣旨,说皇上本来也没想杀你,免死,留军前效力。由此可见雍正心机之深;再比如,诗人钱名世受年羹尧案株连,雍正免了他死罪,却认为他平时讲的都是名教的大道理,对年羹尧曲意逢迎,就故意要“批斗”他,于是亲笔写了“名教罪人”的匾额,悬挂在钱名世家,然后发动大臣们写诗骂他,骂的好的嘉奖,骂的不够狠或想逃避的,有的发还重作,有的罢官免职,还有一个被流放到了宁古塔,这还没完,群臣“批斗”结束,雍正亲自审定了这些诗,勒令钱名世用上好的宣纸,自费印刷成书《名教罪人诗》,刊行全国,由此可见雍正的刻薄简直令士大夫生不如死。

  到了清末民初,雍正的负面传言不仅没有消弭,反而变本加厉。因为革命派要造满人的反,自然要传播满洲皇帝的卑劣无耻,这与法国大革命前夕地下出版物到处宣扬路易十六卖国、玛丽皇后是荡妇没什么区别。清末民初的许多笔记、野史,特别是报纸诞生之后的小报文章里,雍正的形象几乎已经定格。

  待到民国和共和国先后成立,雍正的民间形象也没有太大变化。照例说,民国以来清史研究蓬勃发展,史学教育也逐渐普及,雍正的功绩日益为人所知,但是,这与民间对八卦的津津乐道仍然隔着一层。另外,共和国官方史学对雍正的评价也不是特别高,最权威的范文澜曾说:“雍正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力矫康熙帝晚年的种种积弊,积重难返的清朝政局一时颇有振作的气象,清朝皇帝对臣下的统治,却由此更加严厉和专制。……为乾隆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中国通史·第九卷》)肯定其勤政,但目的是肯定其对乾隆朝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观点至今仍然统治着中学历史课本。在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逻辑下,专制帝王越是勤政,专制统治也就越稳固、越反动。特别是雍正设立军机处,成为官方史学盖在雍正身上的标志性“印章”,尽管军机处从一个军事临时决策机构变成皇权独揽的工具,实质上要到大家爱得死去活来的乾隆爷那里才实现,雍正只是开了个口子而已。

  总之,从1723年雍正即位,到20世纪末,中国民间对雍正皇帝的接受,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无论是其“政治面貌”、为人处事还是外貌形象,几乎都是以负面为主。

  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事情正在起变化。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一本书,就是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雍正传》从1985年在人民出版社初版,到2014年,已经在三个出版社出到第四版了。毋庸置疑,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雍正传记。它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性格、行事、用人方面的传记,更是关于雍正朝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史学佳作。在最新版里,冯老先生仍然在补充新材料、修正旧观点、提出新问题,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感佩。

  不妨简单说说这部书。从大的史学背景看,《雍正传》并没有很超出范文澜设定的范围。但是,在具体问题研究的深度和集大成的广度上,则完胜其他雍正研究,而且,冯老先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雍正正名。他站在雍正当时的历史情境,穷尽了相关史料,在进一步肯定传统史学对雍正在耗羡归公、养廉银、士民一体当差、摊丁入亩、改革旗务、除豁贱民等的正面评价外,还特地驳斥或修正了雍正即位不正、报复胤禩胤禵党人和曹家、灭口篡位功臣等传统负面观点,甚至连吕四娘那种低级荒唐的八卦,冯老也不惜笔墨提到并摒弃之。

  不仅如此,冯老还捞出了不少非常有意思的史料,“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之类的八卦,冯老早就注意到了。要知道,清末民初那些号称看了很多史料的作者们,未必能看到大内的档案;民国和共和国的研究者,最初也只是利用了汉文档案,那些满文档案如雍正的满文奏折朱批等,都是后来才被整理发掘的,由此可知,冯老师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史料完备、方法得当,这才敢说其立论的客观坚实。

  于是,冯老师此书一出,至少在史学界和比较专业的读者那里,雍正的形象就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但是,这不代表民间对雍正的接受已经步入了新阶段,这里不妨说说如今罕为人知的大陆连续剧《雍正皇帝》(1991)。这部戏很有意思,它号称对雍正首次在银幕上予以“客观评价”,颇为正面地表现了雍正的治国举措,但是,该戏把雍正早期生涯刻画得一塌糊涂,还是篡位弑父之类野史的路子。这种矛盾,或许恰恰体现了当年的编剧在取舍民间传说与史学评价之间的纠结,而这部戏也当然湮没无闻。

  因此,对雍正形象的改变真正在民间发生影响,单靠学术和学者还是不够的,还要有高明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这就要谈到另外两个人了。

  一个人便是二月河,他为康、雍、乾三位皇帝各写了传记小说,一时洛阳纸贵,盗版遍及民间。其中,《雍正王朝》便大量采用了冯尔康著作的观点和内容,在大的历史事件上尽可能忠于信史,更极力颂扬雍正的改革措施,可以说,这使得雍正真正在民间话语里进入了较正面人物的行列。当然,这毕竟是小说家言,书中仍然颇多荒诞不经之处,特别是邬思道的塑造和一些感情戏,以及雍正之死,不脱野史套路。但是,这部小说确实对雍正形象在民间的改观起到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也出现了。

  此人便是胡玫,唐国强版连续剧《雍正王朝》(1999)的导演。虽说这部连续剧的编剧之一仍是二月河,其基本的情节也是照着二月河的小说改编的,但众所周知,胡玫女士的丈夫是八十年代曾红极一时的著名民间“思想家”何新,何新在思想界已经成为边缘人物,其部分“著作”更是遭到学术界的一致嘲笑,但何新毕竟不同于文艺界人士,他的政治嗅觉不是一般的强。在他的影响下,胡玫拍的历史剧都不是单纯表现历史,而是讲政治、“有寄托”。比如对领袖有所期待的《汉武大帝》,当官方刚开始重视儒家思想时拍了电影《孔子》,当然,还有这部《雍正王朝》。

  我觉得,《雍正王朝》是当代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何以见得?我提三条理由,第一,首次在银幕上最客观、最贴近信史地塑造了雍正的形象,尽管全剧仍然保留了二月河小说的情节,但摒弃了大多数荒诞的虚构,较为合理地处理了雍正的嗣位和驾崩,特别是侧重表达了雍正的改革。据说,摄制组把冯尔康的《雍正传》翻的烂熟,民间传说里那些轼父篡位的旧谈一扫而光,而且把雍正对曾静的“辩论”也拍了进去,历史上雍正朝这一最为晦涩的政治戏码,居然也如此真实地呈现在了普通观众面前,丝毫不顾及电视机前抠脚吃茶的观众朋友们能否领会皇帝与儒生辩论的意义。此剧一出,雍正的民间形象真正彻底地改观了,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一代英主。

  第二,《雍正王朝》极为契合了中国的时局。此剧播映的时间是1999年,正是中国经济改革极为艰难的时刻,特别是1998年启动的国企改革造成了大量工人的下岗。当年改革共识尚在,朱总理(1998—2003)“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在网络上流传。此时,当唐国强在金銮殿克服万难推动摊丁入亩、士民一体当差的“改革”时,最不敏感的观众也能嗅到一丝不同的气息。好的历史剧,不仅是过去史,也是当代史。

  第三,《雍正王朝》在塑造冷面王雍正的同时,还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侠王十三爷和贤王八王爷。这两个人物原本是配角,经由王辉和王绘春的演绎,却在民间引起了超过主角的轰动效应。王辉此后的银幕形象再未超越“十三爷”,王绘春虽然早就塑造过孔子等十分精彩的银幕形象,在话剧界名声斐然,却是借助“八贤王”才广为人知。

  民间的口味总是令人意外。21世纪的雍正,负面形象几乎全部消失,但民间接受的也并不是历史学家的信史。随着网络穿越小说的兴盛,那些民间人士开始频频穿越,去寻找雍正的“冷心冷面”,十三爷的“侠肝义胆”和八王爷的“有情有义”,这些没有历史感的虚构作者们,按照自己中学男神的样子,模仿着港台小说的文笔,塑造出了一群群又帅又美又年轻的满洲王子。尽管我个人从来没有读过这类作品,但并不能忽视这些末流小说对民间话语的塑造。

  最终,这一蓬勃发展的民间叙事在2011年的《甄嬛传》达到了新的高度,又一个全新的雍正呈现在了银幕上。据我身边的女性朋友说,这个雍正不帅,很老,心狠手辣,冷漠无情,但也有可爱之处。而网络上,也同时传播着那个批奏折十分肉麻的卖萌汉子雍正。于是,这个萌萌哒汉子雍正,与那个冷冷的甄嬛的雍正,共同构成了当代民间话语对雍正皇帝的最新接受,显然,这个雍正已经与历史上的雍正、旧的民间话语里的雍正,相似之处已经很少了,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雍正性格的“刻薄寡恩”了吧。

  而这一段百年雍正皇帝接受史,也可以说是百年大众文化发展与媒体传播的一个小小切面吧。

编辑:李笑然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
外媒盘点2015年度最佳航拍图 包括中国北京大堵车
  黄金周假期结束时,中国北京规模庞大的交通堵塞。Hljnews.Cn
《中国美术报》在京创刊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专电(记者周玮)《中国美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