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熟了日子甜”

17.07.2017  11:40

张延峰在葡萄棚里。

  走进延寿县延河镇万宝村秋实果蔬家庭农场,一栋栋整齐的钢架大棚蔚为壮观,酷似排排绿色军营。农场里的果农们正在为葡萄除草抹芽、修剪枝叶、清理沟渠,进进出出地忙碌着……

  从贫困户到葡萄种植“掌门人”,带有传奇色彩的延寿县延河镇万宝村农民党员张延峰,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带领困难群众发展特色果蔬种植,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

   从一栋棚到数十亩 种葡萄蹚出致富路

  10多年前,张延峰的一双儿女正处在读书阶段,10亩耕地2000多元的年收入,令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那时候给孩子买根5角钱的冰棍儿都很难。”妻子孟庆丽告诉记者。

  2003年,张延峰参加了在哈尔滨市举办的农业贸促会,发现种植葡萄可帮助自己脱贫致富。为了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张延峰背着妻子偷偷用自家耕地置换了20亩旱田,东拼西凑借了5000元钱,买了300棵红提葡萄苗,又在自家菜园里搭建一个简易大棚,一边培育一边学习。在家人的反对声中,伴随着外债的压力,经过两年的悉心照料,满架的葡萄为一家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让张延峰吃了颗“定心丸”。

  经过几年的种植技巧钻研和经验积累,在国家贴息贷款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张延峰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亩,栽培京亚、无核红、夏黑、维多利亚等优质葡萄品种20余个,并注册了“万宝”商标,获得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经过“滚雪球”式的发展,张延峰2015年3月正式成立了延寿县秋实果蔬家庭农场。2016年,葡萄产量达7万公斤,产品远销天津、三亚、北京、上海等地,实现净收入20万元。在其辐射带动下,万宝村果蔬种植业得到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益渐已形成,张延峰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掌门人”。

  张延峰的发家事迹也影响带动了延寿其他乡镇的农民。目前,延寿县拥有果蔬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优质水果绿色蔬菜4.2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同时,拥有果蔬专业合作社18家,会员达到1000户。

  从泥草房到科研楼  “葡萄王”走上科技路

  走进万宝村,红顶黄墙的房舍整齐有序,街道干净整洁,湿地公园的清新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犹如“世外桃源”。

  “以前,一家4口人挤在45平方米的泥草房里,夏天漏雨、冬季透风,一住就是20年。”用张延峰自己的话说,那时候的生活不光苦,还没有尊严。

  2013年,为支持张延峰扩大葡萄种植产业,延寿县政府投资25万元、张延峰自筹25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集办公、科研、观光、生活于一体的“葡萄种植开发科研楼”。

  有了科研楼,还要扩充装备。县政府再次投资7.5万元为其修水泥路、打深水井;县扶贫办帮建了13栋葡萄冷棚;县农业局应用10套物联网设施,传输棚室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对作物生长、农时作业等实施监控,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同时通过“1+N”模式,将互联网、家庭农场、观光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成功打造了百亩果蔬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并吸引了尚志市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村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就像棚里的葡萄,呈现出“葡萄串儿式”的“集聚效应”,带动贫困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从贫困户到农场主  “领头雁”拓开脱贫路

  在万宝村,张延峰还有一个更具使命感的身份——农民党员。全县开展“站好农村党员八个先锋岗”活动中,他主动认领了“生产发展”和“帮弱助困”两个岗位,带动15户困难家庭发展果蔬种植业,累计年收入达80万元。

  从当初借钱种地到葡萄种植“掌门人”,再到家庭农场场长,随着身份的不断转变,“致富不忘乡亲”的初衷却一直烙印在张延峰心里……

  由于自己没有耕地也没有大棚,留守老人谢永春每天都按时来到张延峰的秋实果蔬家庭农场里为葡萄掐尖、打杈。望着大棚内的累累硕果,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别人都嫌我上岁数了,干活慢、干不了重活,但张延峰不嫌啊!照样给咱和别人一样的工钱。

  已在农场务工8年的同村妇女那艳华说:“老伴患有血管瘤,钱大都花在他身上了,别的活咱也不会干,多亏老张不嫌弃,让我在农场挣这么多工资。

  在万宝村,受到张延峰精准扶贫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万宝村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用延河镇党委副书记高岩的话说,这是全村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开展“八个先锋岗”活动、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三大工程”,所有党员作为农民致富“领头雁”带领村民创造了幸福生活。

  “葡萄熟了日子甜!”伴着果农们爽朗的笑声,记者放眼望去,湛蓝的苍穹下,一栋栋葡萄大棚整整齐齐,一座座漂亮房舍掩映翠绿之间,村民们脸上写满了喜悦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