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说过“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

17.09.2015  18:45

  [ 摘要 ]“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这句话其实并非蒋介石所言,而是新近才在互联网诞生的一句“名人名言”。

   导语:

  最近,一则关于蒋介石谈文化的短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一些知名学者也纷纷转发,原文为突出蒋介石在抗战时期依然重视文化和教育,引用了一句蒋介石的“原话”:“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但这句话其实并非蒋介石所言,而是新近才在互联网诞生的一句“名人名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谓的蒋介石讲话今年九月才出现

  网上流传的这句蒋介石讲话,其实不是什么蒋介石原话,稍微检索下搜索引擎就会发现,这句话出现时间特别短暂。

  以百度搜索为例,与这句话相关的词条均出现在2015年9月份以后,最早的一条时间是9月10日,文章开篇称转自首师大魏教授的微信,但这个魏教授是谁并未指出,笔者也无从考证。再往前检索,则百度无记录可查,同样的搜索时间记录在搜狗和谷歌也一样,说明这则短文出现时间并不久,否则搜索引擎不会一丝痕迹都不留下。

  微信公众号多数也称文章转自首师大魏教授的微信,最早的记录出现在9月9号,有数篇文章标题为《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但微信账号名为“自由而无用之灵魂”发表的《文化忘(原文如此)了就娘希匹全亡了》一文与其他文章有所区别,文章开头称9月9号是教师节,回忆在朋友圈看到的文章,凑出这一篇短文,其中提到蒋介石的话“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娘西皮全亡了。”原文也与西南联大有关。微信公众号再往前搜索,关于文化亡了的文章都是一篇讲保护中医的。

  稍微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下,就不难发现这篇所谓的蒋介石讲话是互联网上的“新创造”。如果史学界发现了蒋介石关于教育的这句讲话,论文中应该有所引用,但以前和新近史学界均未出现相关文章,所以不可能是发现了新史料。这句话出现的时间点非常奇特(9月9号,教师节前后),具有明显的“钓鱼贴”性质(怎么分辨钓鱼贴参见今日话题《教授也“咬钩”,“钓鱼贴”凶猛》):利用一段西南联大迁校的史料,再辅以蒋介石的“口头禅”,看起来真有其事,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虽然影视剧中蒋介石常说娘希匹,但在史料中,蒋介石很少用这种词,特别是事关教育大计,蒋介石断然不会用这种语气。

   蒋介石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说“娘希匹”

  早年的蒋介石底层气息十足,说话带脏字不稀奇,不过在一般史料中也很难找到蒋介石骂“娘希匹”的记录,实际上这句话多是建国以后影视剧中蒋介石所讲的话,艺术夸大成分居多,在严肃的史料中几乎没有相关记录。

  从亲历者的角度看,关于蒋介石会不会讲这句脏话有两种说法。其一,据《北京晚报》2011年7月5日文章报道,赵立新在出演《开天辟地》时,为了使自己更像历史上的蒋介石,走访了溪口蒋介石故乡,文中出现了一位九旬老人,这位老人对赵立新说:“蒋介石是从来不骂娘希匹的!你不要骂!他最着急的时候就骂过混蛋玩意!”赵立新听取了老人的意见,这部戏里的蒋介石也成了不骂“娘希匹”的蒋介石。

  另一种说法源自徐铸成《旧闻杂记》一书,书中称蒋介石在公开演讲、接待外宾和客人时从来不用“娘希匹”,而只有在对自己的亲信、将领和侍从发脾气时,才会夹入这句口头禅,而被骂的人也不会在意,其中一例便是骂亲信陈希曾(陈果夫弟弟)。

  早年蒋介石流氓气息颇重,逛青楼什么都做,但和宋美龄结婚后皈依基督教,脾气大为收敛,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作为政府领袖,在事关教育大计的问题上,蒋介石断不会用“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这样的话。

   蒋介石究竟持什么样的教育观?

  其实这篇钓鱼贴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关注,在于其对史料似是而非的引用,就蒋介石的教育观而言,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确实始终秉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理念。

  蒋介石论述教育是立国之本时说:“立国之道,千头万绪,然着手所在,不外提高国民之道德、知能和体力,养成人人皆为健全之国民,俾人人能担当应负之任务,然后生活得以改进,国力由此增加,即国民教育为一切之根本是已。”蒋介石认为现代国家的生命力有教育,经济,武力三个要素构成,而教育是根本,“三者之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只要教育不破产即有办法,若教育无希望,则真正无办法。”(这和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有本质不同)

  1930年1月,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小学教师及各界人士书》一文,文中勉励师生努力读书:“所望我教师诸君,体念抗战时期国家社会之艰苦,认定教育本为清高之服务事业,奋发自来刻苦之精神,益为教民救国而努力。勿以一时之困穷,而动摇其志事;勿以功续之勿闻,而轻弃其职业。”

  蒋介石这种教育思想,催生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即“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要当平时看”,“战时应作平时看”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教育的正规化,保证人才不断层,这也是抗战时期高校西迁的原因所在。(参见张凯《蒋介石与国难之际高等教育之走向》,《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国民政府提出的这一教育方针也得到了文化界学者和名人的支持,“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王觉源、屠义方:《国民军训》,重庆独立出版社1941年版,第88页)

  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竺可桢也大声疾呼:“大学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要使大学生能担当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一个国家,外患不足畏,内忧不足惧,唯有一般领袖缺乏清新的头脑、远大的眼光、坚强的意志最为可怕。因此,绝对不能单从国防的需要着想,把大批大学生送往前线。”(竺可桢:《大学生与抗战建国》,1941年10月10日)

  在教育界和政府共识的引导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并未大规模征召青年学生参军,直到1944年10月,全面抗战第7个年头的时候,国民政府才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这个运动的背景正是由于中国军队文化水平太低,“持枪而战,武器使用未曾熟练,无法发挥战斗效力”。因此国民政府发起大学生参军运动,以期提高军队的知识文化水平,应对抗战局面。(参见孙玉芹、刘敬忠《抗战末期的“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3期)

  在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前,国民政府并未大规模征召青年学生参军,对教育不可谓不重视,国民政府也花大力气将沿海高校迁往内地,这也促使了西南联大奇迹的出现,成为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

   结语:

  蒋介石一生确实重视教育,也将教育视为立国的根本,甚至认为教育无希望,则真正无办法,但我们不能为了突出蒋介石重视教育就编造谣言,相信“钓鱼贴”,胡乱分享一通。

编辑:李笑然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
外媒盘点2015年度最佳航拍图 包括中国北京大堵车
  黄金周假期结束时,中国北京规模庞大的交通堵塞。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