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城镇化落下的老人被迫自我适应

23.11.2015  23:12

  罗家窑,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一个城中村。笔者今年调研时,它仍在经历浩浩荡荡席卷而来的城镇化大潮。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只是,一些老年人悄悄地被落下了。

  “要是地没了,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罗家窑位于团风镇,1996年,团风镇变成县城,罗家窑成了县城扩张的主要土地来源。村里原有土地1000多亩,经过几轮“蚕食”,这些土地已全部被征用,目前还有300亩左右没有退耕。

  在这仅剩的300亩土地上,有一栋很破旧的红砖瓦房孤立中央,特别显眼,外面是村里一排排楼房和县城的高层小区。69岁的主人夏传杰说:“这块地前年就被征走了。只要一天没有强行不让种,我就种一天。”

  夏传杰老两口像村里很多老人一样,独立生活。每年几亩地一万元的收入是他和老伴主要的生活来源。“去年我的脚被机器打了,脚筋断了还没接上,老伴中风,种地也种不动了,过一天混一天吧!要是地没了,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夏传杰说。

  被迫自我适应,“老农”变“小工”

  当耕地变成一条条马路,建起一幢幢高楼,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受到的影响最大。许多老年人被迫适应这种状况,“老农”变“小工”,实现由“耕”到“工”的艰难转变。

  75岁的汪荣清说:“土地被征了,只有几万元补偿。我和老伴现在每人每月养老金55元,失地补偿金85元。老伴生病后,这些钱根本不够用,地也没有了,只有出去做小工,挑沙子,拎灰桶,一年能挣3000多块。”

  和汪荣清一样,罗家窑村的老年人失去土地后,很少由子女养老,只要能劳动,就会想办法打零工挣点生活费。67岁的江莲英,老伴风湿病,丧失劳动能力,她在外打两份零工。

  随着年龄的增长,打零工的事情已经不好找了。汪荣清说,别人不愿请,怕出问题,一般零工170元一天,六七十岁的老人最多120元。

  城镇化中,老年人失去最多得到最少

  失去土地的罗家窑村,已经形成“纺锤形”的村庄结构。“纺锤”一端是村里的“富裕层”;另一端是相对困难的“低收入层”和“贫困层”;中间占大多数的是“打工层”。对老年人而言,连最常见的“打工经济”,也与他们渐行渐远。在城镇化中,罗家窑的老人们失去了最珍视的土地,却没有享受到市民的社会保障。

  采访中,不少老人怀念起从前的红砖瓦房时代,但是,他们知道:回不去了。“土地没有了,房子变了,生活也变了!城镇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村民孙楚炎说。梁相斌

编辑:武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