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角膜落户黑龙江 改变角膜资源极度匮乏现状 黑龙江56岁角膜溃疡女患在哈医大二院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

27.04.2016  17:51

4月27日上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专家团队为一位56岁的角膜溃疡患者成功实施了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据悉,黑龙江省目前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超过 五万人 ,能得到捐赠顺利实施手术的 不足5% 。全国范围内,每年的角膜捐献仅有3000余例,加上国外捐献或进口的眼角膜,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仅有4000~5000例,全国每年约有十万人群新发角膜致盲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在苦苦等待中面临失明和摘除眼球风险。仅就哈医大二院而言,每年大约有 上百名 患者面临摘除眼球的风险,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因外伤或是感染所致严重角膜疾病,都可能最终因等待角膜移植无果而摘除眼球,终生面临不可逆的失去光明。而生物工程角膜的临床应用,将彻底改变角膜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

肇源市56岁角膜溃疡女患在哈医大二院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

来自黑龙江省肇源市的张女士是一位农民,自幼就因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而患有角膜软化症,致使多年来角膜反复溃疡,疾病反复发作导致她的眼角膜越来越薄。由于只是在眼睛上有不明显的一处角膜白斑,并没有严重影响到视力,对日常生活没有妨碍,所以她没有因此而专门就医。但最近一个月,情况却急转直下。由于春季农忙,张女士在一天干农活时突然“迷眼”,眼睛一痛,随即发红,视力突然明显下降,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当时她只是觉得“迷眼”了,并没有太在意,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擅自使用各种药物,但没有任何好转。几天后,视力下降严重,几乎已经处在失明的边缘,这才来到哈医大二院就诊。

哈医大二院眼科曲利军副教授接诊后仔细检查了患者的病情后发现,患者左眼颞下方角膜溃疡,眼内的虹膜嵌在穿孔处对光反射消失,视力下降到只能看清眼前的手指数。曲利军向患者解释到,角膜溃疡的患者在临床中非常多,先期是要接受保护性治疗,尽量保住眼球,若病情依然不能控制,最终只能摘除眼球。张女士心理上难以接受,人到中年竟然突然因为一个突发情况而失明甚至摘除眼球。但如果等待角膜移植的话,没有捐献者,等待时间遥遥无期,究竟该怎么办呢?

然而,张女士异常幸运,在哈医大二院眼科原慧萍主任和曲利军副教授积极联系和申请后,决定为这位患者实施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4月27日,眼科主任原慧萍组织团队进行病例讨论,制定手术方案,手术由齐艳华副主任与曲利军医生完成,成功为张女士实施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

角膜病变致盲人数高达400万 每年有10万新发角膜盲患

    谈到中国角膜疾病致盲的情况,曲利军说,“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共有盲人824.8万人,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其中,角膜疾病是最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也是眼球摘除的首要原因。我国约有角膜病患者3237万人,因角膜病致盲患者约400万人,且每年新发角膜盲患者高达10万人。

这些角膜疾病患者面前有两条路,保守治疗无效后摘除眼球,或是等待供体进行角膜移植。国每年的捐献仅仅为3000余例,包括人捐献角膜手术移植、人工角膜移植术,加上国外捐献或进口的眼角膜,每年也仅有约5000名患者接受角膜移植。黑龙江省目前等待角膜做移植的患者超过五万人,真正能得到捐赠顺利实施手术的不足5%。仅就哈医大二院而言,每年大约有上百名患者要面临摘除眼球的风险,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因外伤或是感染所致严重角膜疾病,都可能最终摘除眼球。

移植生物工程角膜让患者免摘眼球或可重见光明

在这样的异体眼角膜捐赠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生物工程角膜的使用将让众多角膜炎、角膜溃疡以及角膜变性苦等眼角膜捐赠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在避免摘除眼球的同时,还有望恢复部分视功能。生物工程角膜的临床应用,将让在艰难中等待角膜捐赠的患者结束等待,让失明的眼睛重见光明。

医生介绍,所谓生物工程角膜,是从动物身上培育提取的,经过特殊处理后,去除了角膜中的细胞、异种蛋白、多糖等抗原,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从而使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安全性高,能与周围组织快速生长融合,并随着自身细胞的迁入改建,使移植角膜逐渐透明,患者视力逐渐恢复。与普通人捐赠的角膜相比,术后的排异反应会更低,而起到的作用却是相同的。

专家指出,角膜移植的意义深远:一是帮助病情非常严重的病人保住眼球,二是帮助角膜病患者恢复一定视力,避免致盲。在角膜病患者中,80%以上是可以通过角膜移植的方式避免致盲的。据了解,生物工程角膜移植后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恢复时间也有所不同,术后角膜将由浑浊变得清亮,有的患者视力能从最初的几乎失明恢复到0.3-0.4,甚至更好,从而避免致盲。


李华虹 孙瑜淼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