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极限解难题增效益 科技人员下乡扶贫显成效

15.01.2016  11:49

  2015年,黑龙江省选派440名科研人员,为黑龙江省28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重点县市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为扶贫重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这是14日记者在省农科院2014~2015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总结会上获悉的。

  据悉,2015年,黑龙江省科技厅落实科技部、中组部和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办等部门,由政府承担科研人员的服务费,依托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省内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在克山、海伦和饶河等28个贫困县推进黑龙江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为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2015年,仅省农科院就有285名科技人员累计到24个县服务1956人次;服务合作社108个,农户7000户,公司26家,覆盖黑龙江省24个县市的215个村;解答生产技术问题1100个,带动增产3900万公斤,农民减灾增效2.03亿元;开展各种培训644场,发放资料17万份。在促进了该院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的同时,带动了区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黑龙江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生产一线,主要从四方面入手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针对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单一,收益低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过大的问题,科研人员结合各地实际,谋划调结构,促增收新途径。二是立项目,引外智,促发展。为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科研人员积极帮助各地谋划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地方农业发展。三是联企业,重加工,提品质。针对黑龙江省原字号农产品销售占比过高的问题,为提升农产品价值,科研人员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发展。四是破极限,解难题,增效益。一直以来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只能种植大豆等低产作物,为挖掘潜力,提升北部地区粮食产量,多年来各科研单位积极培育适合北部高寒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