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优秀人才把根留在龙江

03.11.2014  10:16

  记者:衣春翔 彭溢

  

  为探寻宇宙的奥秘,我国派出一颗又一颗卫星穿梭于茫茫太空。怎样让卫星迅速地给我们传回海量信息?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的难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一对教授夫妻马晶和谭立英,他们用23年的默默坚持破解了这个难题,换来了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链路数据传输试验成功,为我国在浩瀚宇宙空间建立一个无线光网络、实时进行高速信息传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

  为了这个研究,马晶和谭立英错过了很多机会,他们既不是“杰青”,也不是“长江学者”,但他们却说,“我们研究这个领域,就是想为国家做点儿事,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出在中国、出在龙江、出在哈工大。”两位教授如何让改变人类通讯方式的科技进展出现在龙江?马晶和谭立英夫妇这样优秀的人才为何能留在哈工大留在黑龙江?如何留住和引进更多这样的人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科技进展现龙江23年坚守换来“连天通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人惊奇”,可以说是马晶和谭立英两位教授最好的写照。在成功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他们的研究方向并不被看好,甚至不被认可。

   23年前,我国卫星微波通信还不是十分成熟,但谭立英就选择了卫星激光通信作为她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她的想法是天方夜谭,导师也劝她,“方向虽好,但难度太大了,可能毕不了业。”

  正在这时,刚刚从日内瓦学成归国的丈夫马晶给了谭立英坚实的依靠。马晶与妻子一起做了战略研讨,他认为这个研究方向将是今后中国卫星信息传输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该技术若能攻破,将给卫星通信领域带来革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夫妻俩就坚信:卫星光通信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可实现的梦想。

  没人会想到中国的第一个卫星光通信实验室就是马晶从学校借来的一间地下室,那里条件十分简陋。而他们全部的科研经费就是家里的积蓄和微薄的工资。由于经费紧张,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无力购置,夫妻俩为此甚至不惜“捡破烂”。他们将教学实验室报废的仪器进行修整后使用,但就是依靠着这些“破烂”设备,夫妻两人获得了初步的测验数据。

  这对夫妻教授的执着,打动了863计划倡导者之一的陈芳允院士。在了解了两人所做的工作后,陈院士激动地说:“你们做得非常好!国家需要卫星激光通信,也一定会支持你们的研究工作。希望你们能继续做下去,不要有任何顾虑。”

  此后,马晶和谭立英陆续获得了来自哈工大和航天五院的科研基金,研究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并开始向成功的路上迈进。2011年10月25日,马晶与谭立英夫妇带领团队利用“海洋二号”卫星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试验。成功那天,谭立英哭了一天,在去机场的路上,她坐在出租车上一直在哭,把司机吓得差点报警。

  对卫星在轨工程遥测数据的判读和分析表明:我国首次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终端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星地激光通信链路系统综合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性能处于国际领先。

  为什么没离开哈工大“这里有最好的团队”

  说到成功的原因,马晶和谭立英夫妇表示,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和个人的坚持是分不开的,但更离不开的是一个敬业爱国的团队。“我们哈工大的教师,具有协同创新团队攻关的传统,像我们卫星光通信团队,就是把不同的5个学科100多人聚集在一起,做一件难度很大、很难出成果的事情。但所有的人都能兢兢业业,没有抱怨。星地激光通信试验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成功。而这样的团队,也是我愿意留在哈工大,留在黑龙江做研究的重要原因。”马晶教授动情的说。

  马晶和谭立英老师这样的团队方式在哈工大被称为“大师+团队”模式。除了马晶和谭立英教授的团队外,哈工大还有以杜善义院士为领军的复合材料研究所,该所长期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在热防护、轻量化、多功能与智能材料和结构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荣获“全国杰出专业人才先进集体称号”;以及通过“千人计划”从德国宇航中心引进刘宏教授,面向航天和国防重大需求,作为项目总师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个空间机械手,填补了我国在空间机械手技术领域的研究空白。

  目前,哈工大形成了“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团队”、“机器人团队”、“小卫星团队”等一大批优秀团队,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些团队不但支撑了学科建设,还培养了很多人才。哈工大很多知名专家,都是在这样的团队方式的科研攻关中,由“凤雏”变成了“凤凰”。同时,也因为有这样团结高效的团队,吸引了很多真心做科研的人来到哈工大。

  完善待遇建立平台让更多人才留在黑龙江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两次来黑龙江,第一次来,他受聘于哈工大,成为“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丁肇中教授研究团队与哈工大签署了关于空间粒子物理研究合作备忘录,吸引丁肇中的是与哈工大共同进行空间粒子物理研究这一事业。他表示,对人才最强大的吸引力是平台。

  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宁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一些人才来完达山,看重的是完达山承担的国家、省里的重点项目。”

   “平台不够大,就很难吸引来高精尖人才。”哈工大教授姚英学对记者说,“我省经济水平难以和南方发达城市相比,能够拿出来服务人才的资金有限,那么就要学会花钱。把钱集中花在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身上,让这些带头人搭建起科研平台,就能够聚集更多人才。” “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人才你有什么需求?”哈工大副校长安实说,“人才的生活条件很重要,除了薪酬,还包括住房、子女上学、医疗、配偶工作安排。要想让人才留在我省,一方面是我们尽量的让他们的生活无忧,让科研工作者有尊严的做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就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安实还讲了个例子,“哈工大针对40岁以下青年领军学者成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从哈佛引进的年轻学者黄志伟,学校给其进人的权力,薪酬待遇与国际接轨,按国际年薪给,在哈佛拿多少钱,到哈工大按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结果今年,黄志伟研究组就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英国《自然》(《Nature》)发表了文章,其研究破译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的结构,揭开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30余年的谜团,为研制全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