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让胡路区对付秸秆有“三把刷子”

10.11.2014  14:43

  本网讯(赵敏黾)  每年秋收时节,也是秸秆焚烧的高发季。过去,这种传统做法对环境并无明显影响;但经济高速发展后,多种污染成因共同促成雾霾天频现,是告别“秸秆焚烧”的时候了!然而“禁燃令”当头,也有农民无奈地说:“不让我们烧,总得给秸秆找个出路吧?

  出路在哪儿?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让胡路区,并找到了一些答案。

  机械化作业促秸秆还田

  “区里在推进秸秆禁烧工作中有很多做法,其中,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促进秸秆还田是一个亮点。”11月5日,在去往红骥牧场采访途中,让胡路区委宣传部、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走近红骥牧场辖区内的耕地,记者看到,地头上已难觅秸秆的踪迹。

  “秋收的同时,我们利用大型农机具直接将秸秆粉碎,并结合秋整地使粉碎的秸秆入土。”红骥牧场副场长朱洪利告诉记者,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朱洪利介绍说,今年红骥牧场约有2万余亩耕地种植了玉米,其中五六千亩实现了秸秆还田。“最简便易行的秸秆还田方法就是玉米机械收割,秸秆粉碎还田,这种方法几乎不增加生产成本。我们计划明年再买两台打包机,将秸秆集中打包后卖给养殖户当饲料。

  据了解,目前让胡路区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农机大户33个、大型农机具500多台套,可覆盖耕地面积近20万亩,不仅可为秸秆还田创造有利条件,还可从源头上减少秸秆焚烧行为。

  变秸秆为饲料省心省钱

  “秸秆烧了多可惜,留着当饲料挺好。”在红骥牧场,记者见到养殖户彭福安时,他正在自家的黄贮窖上忙活。

  彭福安家的黄贮窖有些特别,看上去像一个大土坡,根本没有人们印象中“”的样子。“这你就不懂了吧。”看出记者的疑惑,彭福安蹲在土层边用手一拨,下面便露出了一块塑料薄膜,记者凑上前查看,原来黄贮都“”在塑料薄膜下面。

  “我这窖有60米长、6米宽、2.5米高,大概有420吨黄贮。”彭福安告诉记者,他收了近800亩地的秸秆,这些黄贮可以解决家里200多头牛冬天的“口粮”。

  黄贮有啥好处?“省心、省钱!”彭福安说:“要说省心,我不用自己去收,而是坐等种植户把秸秆送上门来。要说省钱,一吨黄贮的成本大约400元,一吨传统饲草的价格是700元,我存了420吨黄贮,一冬下来饲料钱就能省10万多块。

  既有效利用了秸秆,又节省了一笔钱,对彭福安来说,秸秆由“包袱”变成了“财富”。

  记者了解到,让胡路区奶牛、肉牛、鸵鸟等体大型畜禽存栏达6万头只,青贮、黄贮和豆薯类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形成饲料,每年大约有近5万吨秸秆进了畜禽的“肚子”。

  划定禁烧区域死守严防

  如果说推进秸秆还田、黄贮饲料化是采取“”的办法,那么,让胡路区也在“”的方面下足了功夫。

  这个区科学详细划定了禁烧区域,成立了三个禁烧督查组,督查范围覆盖全区一镇三场。同时,各镇场明确责任主体,将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分解到各村(队),拉网排查、严防死守,全力做到不发生野外焚烧、不危害公共安全、不污染大气环境。

  通过“”“”结合,让胡路区在禁烧秸秆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目前,播种面积占87.5%(18.94万亩)的玉米产生的秸秆,有15.15万亩通过机械化作业还田,其中8.2万亩已进行秋整地,地里不见秸秆残叶;有2.65万亩做成黄贮饲料;有1.14万亩运到农户家中当做烧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