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信:东北秸秆何时不再烧
新华社哈尔滨11月11日电题:记者来信:东北秸秆何时不再烧
新华社记者
东北地区近期发生重污染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与此同时,焚烧秸秆现象依然屡禁不止,面对“冬霾”和“禁不住”的秸秆焚烧,东北各地积极应对。
雾霾袭城 “元凶”是谁?
11月初,我国东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相继有10个城市的AQI(空气质量指数)达到最高值500,其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和大庆市等3个城市AQI达到500的持续时长分别为14小时、23小时和24小时。
记者4日清晨在哈尔滨市区主街道中山路上看到,这里能见度大约为500米,远处的高楼被浓浓雾霾笼罩,300多米高的亚洲著名钢塔“龙塔”已经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很多早高峰出行的人们或戴着口罩或捂住口鼻,疾步快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烟尘味儿,不少车辆开着雾灯或急行灯在街道上缓缓前行。
“这样的天气,谁会有好心情。”哈尔滨市民郭双剑说,最近几年,一到冬天哈尔滨就有雾霾,雾霾对身体健康有影响,谁都不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
作为黑龙江省“近邻”,吉林省部分地区5日傍晚开始也遭遇严重雾霾天气,环保部发布数据显示,长春市6日零时的实时AQI指数最高冲至405,达到严重污染级别。辽宁全境5日也迎来大范围雾霾侵袭,半数以上城市遭受重度污染。
据环境监测部门分析,11月3日至4日哈尔滨市重污染天气期间的PM2.5(细颗粒物)来源中,燃煤排放约占33.9%—39.1%,生物质燃烧排放约占14.7%—26.8%,机动车尾气排放约占19.2%—22.1%。
秸秆禁烧形势依然严峻
秋冬季节是我国东北地区雾霾高发期,其中秸秆焚烧等特殊污染源排放被怀疑是雾霾形成的原因之一。东北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秸秆禁烧和利用力度,但形势依然严峻。
据环境卫星和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黑龙江省本月1日至6日有564个秸秆焚烧火点,全国居首。吉林省秸秆焚烧火点数量也位居前列。
记者日前在黑龙江基层采访时看到,在一些公路两侧仍然能见到熊熊火光。部分基层农民说,秸秆量太大,也没有什么回收利用的好办法,在城镇附近不让烧,就找个偏僻的地方烧掉还省事。
不久前,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派出所严肃查办秸秆焚烧案件,对焚烧秸秆导致附近5户居民田地部分玉米焚毁的当事人宋某,予以行政拘留10日和赔偿受害人损失6000多元的处罚。
据东北一些基层干部介绍,虽然去年以来,东北地区采取多项措施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加强治理野外焚烧秸秆行为,但黑龙江、吉林两省玉米种植面积依然太大,秸秆回收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导致焚烧秸秆“顽疾”难治,环境治理压力较大。
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协会负责人表示,随着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秸秆作为燃料消费量越来越少。市场化回收利用秸秆还存在难点,秸秆还田仍有一些障碍,农户收集、出售秸秆积极性不高。农民为了不耽误第二年的生产,只能在田间露天焚烧秸秆或弃置田间地头。
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
近年来,东北地区不断加大治理秸秆焚烧力度。黑龙江省将哈尔滨、绥化等重点区域设为秸秆禁烧区,加大对秸秆禁烧工作追责力度。吉林省确定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辽宁省明确到2018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的目标。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引导下,东北各地正积极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为玉米秸秆找到多条出路:甜玉米秸秆用于酿酒、保鲜糯玉米作为养牛场的青储饲料、普通成熟玉米秸秆加工成生物质能源材料等。
同时,让秸秆直接回归黑土地,也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生态农业研究所已在吉林省梨树、农安等粮食主产县推广免耕生产等保护性耕作示范种植面积150万亩以上。
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建议,从长远看,东北应该在秸秆能源化、秸秆饲料化、秸秆工业化、秸秆基料化方面入手,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研发,有效解决秸秆的技术难题,从而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变废为宝”。
东北一些基层干部表示,雾霾治理应制订城乡统筹规划,加强区域重污染天气防治联动,尽快均衡城市和农村雾霾治理力量。同时加强基层农村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