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仍局限升学教育的框架中
编者按: “读书无用论”正冲击着中国的村落社会,乡间少年对学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瞧不起”,甚至寄宿生活衍生“反学校”的帮派文化不断扩散。如何看待乡村的“读书无用论”?如何重建乡土社会对教育的信心?在9月6日搜狐教育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举行的沙龙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就该话题进行对谈。杨东平认为“读书无用论”其实是由于“无用的读书”导致的,还是在为升学教育服务。而真正的教育要生活化。对于改善农村教育,应该给农村寄宿制校和小规模校提供更多乐趣,让其成为流动儿童的生活乐园。
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针对四川芥县一个偏远行政村雍村的一项调查,在全村262户有效农户家庭样本中,共有128户农户家庭认为读书有用,占总体的48.85%;有106户农户家庭认为读书无用,占总体的40.46%;认为无所谓的农户家庭有17户,占总体的6.49%;认为不知道的农户家庭有11户,占总体的4.2%。(详细数据报告查看此链接http://learning.sohu.com/20150803/n418042404.shtml)
图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无用的读书”导致“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讲读书无用,可能基于两种不同的判断:一种是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判断,大学毕业找工作比较困难可能工资也不高。还有一种是对基础教育的判断,可能当学生上到初中的时候,就会觉得这种枯燥的应试训练对他是没用的,因为他识字和计算的能力都已经有了,再加上初中本来就是一个辍学的高峰,如果觉得自己考普通高中无望,那随之而来的厌学情绪和放弃学习的状态可能更严重。
所以关于农村读书有用无用的论调,我们缺乏的是最基本的宏观数据。就是我们讲的都是一个村一个校,我这里有一个较大的样本,是一个研究团队跟踪了两万五千名西部地区的学生得到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初一的时候有一百个学生,到初三的时候还剩69个,高三的时候还剩37个,也就是初中淘汰三分之一,高中再淘汰三分之一,这里面还有一半是职高学校。就这么一个数据,或许从另一个层面我们能看到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基本面貌。
关于读书无用论这件事情,一般而言在家里还过得去的情况下家长都会让子女去读书的,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读书,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现在出现了比较高的初中的辍学率,以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不高,所以我想是 我们教育本身出了问题,是我们现在一些“无用的读书”,才导致所谓“读书无用论”。其实还是局限于升学教育这个框架当中。现在的应试教育只有对升学是有用的,但升学并不是所有农村学生的选择。农村教育有三个不同的目标,第一个是为升学而服务,第二个是为进城打工服务,第三个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课程必须多样化,现在在高中阶段这个目标已经提出来了,但在初中课程并没有提出来,但是我们现在大量的农村学生,初中就是其最高学历,所以我觉得问题在这。而解决的方法应该是推进教育改革,让教育社区化、生活化,能够依据生活而教育,来自生活的教育,为改善生活的教育。
我在台湾和日韩等地看过一些农村的学校,他们是高度的生活化、社区化、乡土化,跟农村生活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台湾1994年的教育改革也提出了四个目标,包括实行小班小校,明确地将其作为现代化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在大陆并没有被提出来,还没有成为我们普通的概念。而对于我们这个并不是抽象的理想概念,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学校教育生活化、社区化也应该是教育现代化一个基本价值。
完全脱离生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现代化
其实只有当孩子成长发展各方面是健全的,才有可能把学习学好,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学习学好那是没有可能的。而我们现在实际上包括一些寄宿制和留守儿童,这个前提条件没有。 在这样情况下仅仅把好的教师集中到一起,建立一个好的教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么你校园差一点没关系,但是这孩子感觉是快乐的,也能够把学习弄好,学习的效益也提高了,现在我觉得从微观上要解决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他生活的适合程度,要解决这样一些微观的问题,不能老是一些数据统计投入了多少钱,建了多少校舍,培训了多少教师。
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的关注后20%的教育边缘化的群体,那么在中国,这个边缘群体远远不是20%。我们国家正在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进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即“薄改计划”。这次薄改有一个基本目标,就是班班有课桌椅,寄宿制学校要有厨房,要有厕所,要有淋浴等等。 这个计划是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很多地区至多也只能实现硬件的现代化,实际上还是有严酷的应试教育,是完全脱离生活的教育,这怎么能叫现代化呢。
让寄宿制校和小规模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生活乐园
在现在西部地区撤点并校的过程当中,国家推进了一个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工程,所以现在寄宿制学校成为西部农村的主流样式,占到60%以上。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儿童过早地离开家庭离开亲情是不合适的,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寄宿制作为解决上学远的问题,他们要么就近入学要么就是校车,因为这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儿童必须跟家长生活在一起。
另外一方面,中国确实存在很多家庭他们的父母离家打工,孩子不接受寄宿制的话可能就没有监护人,在这种情况下寄宿制学校还是起到了一点保障作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所以现代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都是集中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今天我们应该重视的是怎么来改善这些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使它成为一个留守儿童生活的乐园,或者提供一些学校生活的乐趣,给他一些温暖和帮助等等。 寄宿制学校它的比重已经很大,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和严重。
在欧洲多数国家小学的规模不到二百人,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20多个学生,这种小班小校是教育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外在指标。但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现在还是把规模效益作为主要的追求,而且当生源减少的时候我们不是减小班额而是撤销学校。
建立农村教育志愿军制度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对于改善乡村教育,教师还是最为决定性的。当然国家这两年也做过一些特岗教师等等,但我们都知道,最边缘最困难的地方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是不愿不去的,我们可以建立中国农村教育志愿军,相当于雇佣者制度,给农村带去高教育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我是一直呼吁建立这个制度,如果我们能建立十万大军,去最边远的农村和最困难的地方,给他们三年的高待遇,等他们回来后也可以给与很好的社会回报。
在台湾有种做法是动员优秀教师去偏远地区任教,工资提20%,然后三年以后考公务员研究生之类优先录取,这就是一个制度设计。在大陆我觉得这些问题还是得用创新的思维,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而不是沿用老办法。
编辑: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