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变成蝎子都蜇人

23.08.2015  18:29

  [ 摘要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被这样那样不讲规矩坑害的经历吧?或大或小,总是有的。要是都守规则,现在住宅别墅,开着豪车的,没准就是勤劳的你了。

  没想到四十多岁,还遇到了欠稿费不给的恶心事。

  十几年来,我一直给某杂志写稿子,稿费不算高,但给我家猫买猫粮也够了。杂志的主编是我的好朋友,我也办过杂志,知道他的辛苦。我想,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写个专栏,说明彼此都是认可和欣赏的,各自有收获,钱就不算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但事情在去年有了变化。杂志的主办单位决定收回杂志,朋友和他的班子集体离职。

  离职前,朋友给我打了电话,反复叮嘱,还有几期的稿费没有支付。他给了我后续负责人的电话,说所有稿费单子都已做好上交,等待批准,要我找她把稿费要回来。

  我说,算了吧,要稿费是很麻烦的事情。他说,那怎么能行,虽然不多,也有几千元钱。劳动所得,该要还是得要。

  于是打电话了。负责善后的人是位女士,听清楚我是谁,很客气,说稿费单子都在,但领导出差,没人签字,要我过一阵再联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过了一阵再打,座机、手机都没有人接听。后来没办法,发短信问,那边给的回复是:稿费单子早已上交,但领导就是没签字,我也没办法,现在杂志已经交由他人承办,我已经不管这个事情了,爱莫能助。她给了我一个新的座机号,说这是现在负责人的电话——当然,如我所料,依旧是无人接听。

  我想,要稿费的不止我一个人,若干期稿费加起来,也未必是个小数目,人家这是铁了心,把这笔钱赖掉了。

  这不是唯一的一次。两年前,有一家出版社,出了我的书,而且加印了。但编辑也是离职,加印的版税就一直未支付。反复打电话催问也没有结果,就是个拖字。终于急了,找律师发了律师函,结果一周之内钱就给了。不是不能给,就是不想给。

  可这次又有不同,因为给报刊写稿,基本没有合同这回事,律师函都没法发。作者和编辑,大多是口头约定。我想,很多作者都遇到过这样的事,稿费拖欠,负责人变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不了了之。有一次在网上跟一个在美国的朋友聊,她说,找律师打官司啊,不过要是没合同,那就赖你自己了。当时很无语,在美国呆久了,思维和中国人就是不一样。

  中国很多的事,都是约定俗成的。约作者写专栏,要签合同,也是这两年才开始的。但大多数媒体还没有这个习惯,大家遵守的是无文字的行业规则,写有人稿发钱,天经地义。这也就注定了会破坏规则,最终另一方吃亏。比如我还知道,有电视剧的编剧,被“制片方”叫去开了大量的策划会,写了诸多人物、故事构想,一稿又一稿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制片方”也是种种理由不签合同,最后电视剧真正启动了,没他事了,自己的创意被用在剧中。没钱也就算了,还赔了时间,朋友也没的做,这也是恶心。

  稿费的事,毕竟还是小事,黑社会的事,就是大事了。

  好多年以前,我去一家超市买东西,那天盆盆碗碗一大堆,推着小车摇摇晃晃,恰巧又是周末,天近黄昏,结账的人特别多。排在我前边一个胖阿姨,正在数零钱,突然冲过来几个小伙子,把胖阿姨一下就挤在旁边,东西直接搁收银台上,吓得胖阿姨钱都掉了。我实在看不过眼,隔着胖阿姨拍拍其中一个的肩膀,说大家都排队呢。没想到这哥们儿瞪着眼睛问我:“干你屁事啊?”接下来,几个小伙子都回过了头,呈半圆形把我围上了。

  胖阿姨闪在一旁,不敢吭声,吓傻了。我看看周围,大家都左顾右盼,好像啥都没发生一样。

  还是收银员解了围,赶紧说:“行了行了,先给你们结。”

  那几个小伙子骂骂咧咧结了账,可估计是觉得有人敢“干扰”他们加塞气不过吧,都没走,而是全跑到超市大门外等着我。等我拎着大包小包出来,他们又一次把我围上了,还问我:“你特别爱管闲事是吧?”

  其实我想跟他们说,这不是闲事,你们加塞是碍着我的事了。可当时我真怂了,要动起手来,我打不过他们,而且东西钱包手机啥的,将无一幸免,我自己也得受伤,于是话到嘴边,变成了:“不都让你们先结账了吗?”

  就这样,几个人闪开了一条路,我走到了停车场,放东西,上车。关门上锁的一刹那,我看见他们依旧在停车场的角落里,一直盯着我的车开走。

  之后,我再没去过那家超市。那是北京三环以内的大超市,人来人往,但我觉得那里太不安全。事情过去十多年了,我原以为类似的事情,现在不会发生了,没想到今年又看到了北京地铁天通苑北站黑社会收保护费的事情。那是我经常要路过的地方。我特别理解那些被迫交摊位费的小贩,他们心中的公正感、安全感,按照规则做生意的小期待,都被屈辱感所取代了。有组织地对规则的破坏,比个人的威力要大得多。

  凡此种种,要说起来真是没完没了。缺乏规则意识,以破坏规则为荣耀、认为破坏规则是豪强手段,甚至让公众对其崇拜、羡慕,成为消灭所有人安全感的杀手。想想看,生活在一个处处都缺乏规则的地方,谁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呢?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被这样那样不讲规矩坑害的经历吧?或大或小,总是有的。要是都守规则,现在住宅别墅,开着豪车的,没准就是勤劳的你了。

  再来说说最近关心的天津滨海爆炸事故。这一炸,把消防队员、附近居民以及在货场放货的那些企业,都炸惨了,这还只是直接的。间接的,一些地方、部委的官员,以及保险公司,还有周边乃至全国的很多人,都炸得心里打鼓。我想,从穷人到富人,各个阶层,都体会到其中深深的不安全感。谁知道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积攒下来的财富,甚至生命,什么时候,一瞬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事故的根本原因,还需要调查,不过从已经报道出的信息来看,不守规则是个主要原因。涉事的瑞海公司拿到设立危险品仓库的安评报告,很可能是通过与消防部门有合作的红顶中介(8月20日《中国青年报》)。于是,距离居民楼600米的危险品仓库就这么出现了。这中间谁破坏的规则、怎么破坏的规则还不知道,但破坏规则这个主因是存在的。

  对于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尚不能一下从爆炸事故中感到直接的不安,但联想到另一条新闻,不安就会加剧了。

  在爆炸事故发生的前一周,8月5日,北京的媒体都报道了一条消息:北京市消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原震,与下属单位质监站原副站长王明皓合伙,在5年间,从合作单位手里要回扣等,贪污、受贿3000多万元。他们在收取相关公司钱款后,竟然对未送检的产品直接出了检测报告。

  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判处原震无期徒刑,判处王明皓有期徒刑20年。

  这也是一起对规则的破坏。所幸是查出来了,破坏者得到法律惩罚。这就是埋在身边的隐患。

  不安全感如此强烈地到来,人们都在口诛笔伐那些破坏规则的人。但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破坏规则的机会摆在面前,比如你是瑞海的老总,面对巨大的利益,会收手不干吗?

  谁都无法保证。在利益面前,恐怕人的意志力是相当薄弱的,如果没有强大的道德感,没有一个机制在消灭那些破坏规则的机会,相信就是奥巴马来了,也很难说,所谓“谁变成蝎子都蜇人”。在规则普遍得不到遵守的前提下,个人守规则,可能是很吃亏的,挣不到大钱,自己的钱还会被别人拿走——教人循规蹈矩,很可能就是“害人”。

  就比如一个路口堵车,许多车不顾一切变道、逆行往前冲加塞一样,规规矩矩排队的车,总会被耽搁更长的时间。

  因为那些破坏规则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屡屡成功,也就没什么顾忌,破坏成了一种习惯。

  社会整体无规则意识,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是破坏者,每个人也都可能没有安全感,成为受害者。今天在路上你占了便宜,明天在别的什么地方,你会被别人“抢夺”。这种事情蔓延开来,社会秩序就会慢慢崩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十几年前,我曾经陪单位的领导去向一个老板拉赞助。在签定合同的时候,那个老板笑嘻嘻的,说了一句特让我震撼的话:“合同是合同,生意是生意。”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人再认为这句话正确。但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却依旧没深入人心,某些地方还倒退,以致酿成大祸。这都是让人悲哀和无望的地方。

  有一次,我因为要办急事,必须在高峰期出门,去坐地铁。在换乘站,人如潮涌,大多数人都在排队。车进站开门,大家依次而上,上不去的就等下一辆。这时候,有个穿着相当时尚的“小鲜肉”,头上戴着很大的耳机,突然冲进队伍,在别人前面挤进了地铁。

  车门关上了,让我难忘的是,他面向窗外,看着排队的我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头还随着节奏晃了一下。是的,没有愧疚,只有得意。他的年轻和嘚瑟让人绝望。

  ……………………………………

编辑:李笑然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
外媒盘点2015年度最佳航拍图 包括中国北京大堵车
  黄金周假期结束时,中国北京规模庞大的交通堵塞。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