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两年减少贫困75万人

23.09.2016  20:03

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吕维峰作全省扶贫工作情况的通报。新华网张弘典 摄

  新华网哈尔滨9月23日电(颜秉光 张弘典)9月22日,政协黑龙江省十一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在哈尔滨召开,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吕维峰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他说,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聚焦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体脱贫,全面夯实减贫基础,大力推进各项扶贫脱贫政策措施落实,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2014、2015年,全省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5万人,2016年全省预计减少350个贫困村、40万贫困人口。

   聚焦精准施策扶贫效果显著

  按照“要精准扶贫,首先就要摸清贫困人口‘底数’的思路,黑龙江省连续三年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同时对在册的贫困人口实施动态管理,确保精准建档不多一人不落一人。

  同时对照国家现行贫困标准线,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就医“三保障”等重大支出情况,对所有行政村逐户逐人进行核实认定,确认全省贫困村1778个、贫困户73.6万户、贫困人口183.7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全省73个县(市、区)、8452个行政村。

  经过认真梳理,最终认定因病致贫32.7万户,因灾致贫14.1万户,因缺少资金致贫8.7万户,因学致贫2.4万户,因缺少劳动力致贫3.9万户,分别占贫困户总数的44.4%、19.2%、11.8%、3.2%和5.3%。

  找到了致贫原因,精准锁定了贫困人口后,黑龙江省开始从基础设施扶贫入手,稳步推进贫困村的路、桥、渠、堤,卫生室、自来水和泥草房改造等基础生活设施的改善,2014、2015年分别完成了260个和321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同时,围绕“两牛一猪”、食用菌、果蔬等,在贫困县、贫困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通过产业扶持,明水县棚室蔬菜、绥滨县白鹅养殖加工、汤原县食用菌、克东县奶牛等已成为县域主导产业,有效带动了贫困县财政收入和贫困户增收脱贫。此外,通过转移就业、教育扶智、金融扶持和社会保障兜底的办法,确保扶贫工作平稳、有效推进。

黑龙江省政协十一届十五次常委会议现场。新华网张弘典 摄

   扶贫攻坚面临三大难题

  尽管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脱贫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分析当前扶贫攻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黑龙江省总结为以下三点较为突出:

  各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不平衡。从上半年调研、检查、督查等情况看,全省各地脱贫推进力量力度大小不一、工作进度快慢不一、质量标准高低不一。基本上贫困县好于非贫困县、贫困村好于非贫困村、国贫县好于省贫县。社会力量帮扶还有潜力可挖。全省社会扶贫投入的总量偏小,在组织动员、深度参与、资源投入、精准帮扶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方式大多以走访慰问、捐款捐物的“救济式”扶贫为主,在引资注资、发展产业的“造血式”扶贫投入上较少,对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关注度不高。

  部分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一些地方在扶贫上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远、重外在轻内源,在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激活内生动力上做得还不好。

黑龙江省政协十一届十五次常委会议现场。新华网张弘典 摄

   脱贫攻坚路上需持续发力

  黑龙江省在精准分析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的同时,决心在精准管理、退出;督查巡查、扶贫资金监管、扶贫政策落实、产业扶贫以及扶贫开发考核上持续发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结合黑龙江省的贫困退出实施意见,加强对各市、县退出工作的指导,建立脱贫滚动计划,确保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有序退出。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需在扶贫政策落实上持续发力。围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和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项目自动精准到户到人。

  在督查巡查和考核上需持续发力。按照“问题导向、整改纠错、全程监管、严格问责”的要求,对精准识别弄虚作假、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贫困退出搞“数字脱贫”“虚假摘帽”,对责任链和任务链不落实的各种行为,严格进行问责。同时,根据出台的《黑龙江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市、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办法》所列的指标进行考核,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落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