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唱响新“传”歌

28.06.2016  09:35

  本刊记者李凤双、 孙英威齐泓鑫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首《乌苏里船歌》,让世居我国东北边陲、人口稀少的渔猎民族赫哲族,开始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但因赫哲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其民族文化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在现代大潮的冲击下,赫哲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曾一度濒临失传。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人们对民族文化传承认识的不断提高,赫哲族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落脚点,以文化产业建设为引擎,以交流创新为支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现已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国其他人口较少民族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非遗项目为落脚点 让文化传承有“目标

  “能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传承好非遗项目,就是最大程度保护和传承了赫哲族的文化。”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赫哲族传统说唱艺术伊玛堪传习所里,伊玛堪传承人尤秀云一边给前来学习的赫哲族群众上课,一边对记者说。

  同江市是我国赫哲族的主要居住地。在同江市八岔乡的伊玛堪传习所里记者看到,十来个人围坐在尤秀云身边,既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六七岁的孩童,他们都在认真地学着赫哲语。尤秀云告诉记者,这是由于近期种田比较忙,不然来学习的人更多。

  眼下这种学习赫哲语的热情在几年前还难得一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赫哲人从300多人增加到了5000多人。但在2010年以前,真正懂赫哲语的却只剩下约7个人”。同江市文广新局局长、赫哲人尤明忠说,赫哲人虽然一直保持着渔猎的生活习性,但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赫哲语的情况并不多。随着老一辈相继离世,会说赫哲语的人也越来越少,这对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赫哲文化传承来说,堪称是“致命的打击”。

  2011年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被联合国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和保护这项濒临灭绝的艺术,同江市成立了伊玛堪传习所,鼓励赫哲人学习赫哲语传唱伊玛堪。“2014年时,上伊玛堪课还给老师和学生发上课费,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带动起来了,现在取消上课费了人们也自发地学。”赫哲族舞蹈家齐艳华说,“现在有七、八个微信群讲赫哲语和伊玛堪,可以说是一个项目挽救了赫哲语言,现在熟练掌握赫哲语的最少也有一百多人。

  除了伊玛堪以外,“鱼皮制作技艺”和“赫哲族婚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乌日贡大会”等5个项目被列入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这些非遗项目为依托,赫哲族文化传承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在2013年举办的第九届乌日贡大会上,主持人全程用赫哲语主持,这在以前从没有过。”同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赫哲人尤利军对记者说,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成功立项,极大促进了赫哲族的文化传承,使赫哲族文化进入了发展鼎盛期。

   以产业建设为引擎 让文化传承有“动力

  只砸钱不赚钱,文化传承难有持久的生命力。把传统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结合起来,带动赫哲人致富,这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与赫哲族群众的共识。

  赫哲族素有“鱼皮部落”之称,赫哲族人以渔猎为生,早年穿的衣服、用的被褥大多是用鱼皮缝制的。2010年,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的岑立杰在家乡成立了同江立杰鱼皮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从几个人逐渐发展到几十个人,统一了品牌、统一了销售,形成了研发、制作、销售一条龙。现在,合作社每年生产制作鱼皮制品上万件,远销到美国、韩国、日本、澳门等地。

  走进岑立杰的店铺,里面既有作为展示用的赫哲人穿过的鱼皮衣、鱼皮帽,也有作为销售商品的鱼皮钱包、腰带。古典与现代,传统和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江市市长王金说,鱼皮制品的销路非常好,已经有很多人靠此致富。同江市现有5家较大的鱼皮制作合作社和公司,从鱼皮腰带、鱼皮钱包这些日常用品再到鱼皮画等装饰品,已经形成产业链条。

  目前,同江市已投入4500万元建设赫哲族文化中心,预计今年底就可完工,建成后将主要进行非遗展示。届时,可以还原伊玛堪说唱的原始环境,鱼皮制作技艺展示也将从鱼到工艺品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还有真人表演的赫哲族婚俗,还可以邀请游客一起体验。

  2015年7月,同江市政府还与黑龙江演艺集团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投资文化旅游推广经营。为此,同江市成立了黑龙江伊玛堪赫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街津口乡、八岔乡等赫哲族聚居区的资源进行整合,融入赫哲族传统文化项目,既打造了旅游拳头产品,又创建了国家级赫哲文化产业示范区。目前,正在策划驻场演出的节目和方案。“文化产业靠散户小打小闹不行,一定要有项目带动。”同江市委书记许德东说。

  经典难以超越,追求可以永恒。虽然自《乌苏里船歌》以后,再没有出现影响力那么大的描述赫哲人的文艺作品,但赫哲族文艺工作者一直没有放弃创作具有浓郁赫哲族风情、能展现赫哲族风貌又能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文艺作品。目前,佳木斯演艺公司新创的赫哲族题材歌舞剧《乌苏里传歌》和同江伊玛堪艺术团编排的民俗生态剧《拉哈苏苏》均已基本完成,计划在今年内与观众见面。

  佳木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君表示,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赫哲人并没有忘记融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赫哲族文化的生命力变得更加旺盛。

   以交流创新为支撑 让文化传承有“生命

  “赫哲族文化要发展,不能只窝在家里,还得走到省外,走到国外,不断交流创新才能促进更好发展。”佳木斯市民族宗教局局长叶青告诉记者,通过四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乌日贡”大会,已经将国内的赫哲族集中起来,现在正研究怎么把赫哲族文化推广出去,让所有人都开始熟悉、了解赫哲族文化。

  尤明忠说:“以前提赫哲文化确实有很多人不知道,我自己就是赫哲族,我都一度以为赫哲语要消亡了,这几年赫哲族代表黑龙江不断参加各种对外活动,哈洽会、中俄博览会、文博会、世博会上都有赫哲族文化的身影,了解赫哲文化的人越来越多。

  文化交流需要有组织。为了集中对外宣传力量,同江市将原来十几个人自发组织的伊玛堪艺术团进行收编,结合原有的文艺院团在2014年底整合成了新的伊玛堪艺术团。如今整个艺术团有100多人,最大的演员70多岁,最小的只有五六岁,绝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专业演员与非遗传承人“混编”整合对外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表演伊玛堪的时候,没有过多的包装,就是原汁原味的赫哲人穿着赫哲的衣服,在那里说唱,听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最原生态、最正宗、最有味道。”齐艳华还记得,2015年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今年春节在台湾表演伊玛堪时的情景。“在北京瞬间就轰动了,节目演完大家都起立鼓掌。春节在台湾一天表演两场,连续七天场场爆满,在台湾的赫哲族还专门请我们吃饭。” 今年,艺术团还将赴美国演出,赫哲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

  赫哲族在迎来文化传承与发展鼎盛期的同时,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风险。年轻的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刘蕾说,特别担心自己这一代将来无法挑起赫哲族文化传承的大梁。她觉得,赫哲文化的传承一定离不开创新,这里既有内容的创新,也有人的创新,只要能接连不断的产生传承文化的人,那赫哲族文化就能持续发扬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