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过去一年超半数受访者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
近日,哈尔滨、北京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等30家消费维权单位开展相关网络调查,发布《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五成多受访者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受访者提出加大惩罚力度,进入惩罚性赔偿制度、规定个人信息使用者和收益者对个人信息来源进行合法性审查等建议,保护个人信息。其中,两成受访者建议加大惩罚力度,进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去年五成多受访者个人信息被泄露
虽然对于大多数受访者而言,“大数据”这一概念依然比较陌生,但对于“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是否更容易泄露”这个问题,有76%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而在“过去一年中,有没有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问题调查中,52%的受访者认为“有”,认为“没有”的受访者约40%,还有8%受访者表示说不清。
对于“在大数据时代,你被泄露最多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什么”这一问题,消费者的投票显示,泄露最多的是个人通讯信息,达到33%;其次是个人身份信息、个人消费信息、个人财务信息、个人社会关系信息等。
“大数据”时代,对个人数据的收集方式更加多样,比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之类的个人穿戴式智能设备,就有将个人健康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的功能。调查显示,只有44%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有这个隐患。在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渠道的调查中,被认为最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是网站,包括电商平台、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占14%;其次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个人信息终端上的App;汽车行业,如4S店和电信服务商;类似电子邮箱、微信、QQ之类的通讯软件和房地产行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租房中介公司;快递公司;银行保险业;医疗、教育、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业等。
呼吁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
在“对大数据使用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你有何建议”的调查中,20%的受访者选择“加大惩罚力度,进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占比最多。19%的受访者选择“要规定个人信息使用者和收益者对个人信息来源进行合法性审查”;还有选择“建立个人信息规范、合理使用的制度,如要求数据采集、利用必须得到当事人授权等”、“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和“对于重大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可提起公益诉讼”,最后是“对可识别个人身份、特征的信息必须技术处理”等。
针对调查结果,30家消费维权单位共同发出倡议,进一步细化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建立规范合理的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制度,信息、数据的采集使用必须得到当事人的授权。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用更完善的立法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不受侵害;进一步加大对非法采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主体和职能范围,用更严格的执法打击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不法行为;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非法采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
程小慧 □ 记者 梁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