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讲话精神

28.03.2015  23:05

   夯实诚信建设这个基础工程

   四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讲话精神

  黑龙江日报评论员

  国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类的普遍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只有夯实诚信建设这个基础工程,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才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道德是人的自律,法律是人的他律。诚实守信不仅是道德范畴,时代又赋予其法的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

  省委书记王宪魁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建设法治黑龙江,必须从加强诚信建设这个基础工程抓起,积极推动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公民诚信,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因此,我们必须把诚信建设作为法治黑龙江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让法律的红线和道德的底线共同发挥作用,真正把黑龙江的诚信形象树立起来,让诚实守信在龙江大地蔚然成风。

  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特殊时期,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原来长期积累的一些潜在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步显现,不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重大调整,也对社会诚信进行着重大考验。诚信作为政府公信力之所在,企业生命力之所依,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更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毫不讳言地讲,不讲诚信的现象,在我省还比较普遍。从政府行政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失信于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不按时履行承诺,导致有些项目迟迟批不下来,有些项目即使批下来了,但由于个别领导干部插手工程招投标,为个人谋取私利,造成项目迟迟不能上马,企业敢怒不敢言。从企业经营来看,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拖欠工资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屡禁不止,丧失起码的道德底线。从公民个人来看,社会公德失守,见利忘义、欠债不还等现象也不少见,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的对外形象。可以想见,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必然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倒退,进而影响民生质量,冲击公序良俗,妨碍经济运行,阻碍社会进步。因此,加强龙江诚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加强诚信建设,各级政府要推进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绝不能让企业跑断腿还找不到门、办不成事。对政府失信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依法依纪逐级追责,及时受理和通报政府失信典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教育引导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大力打击见利忘义、制假售假行为。加强公民诚信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不讲诚信的行为,既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更要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让失信者付出代价,使人们不想失信、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加强诚信建设,政府要起到主导和带头作用。各级政府要把法治建设和诚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落实并细化对各种失信行为的司法惩戒、道德惩戒、行政惩戒、社会惩戒,努力实现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各行各业要把诚信建设作为基本行为准则,采取得力措施,完善相关机制,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在激励守信、惩戒失信上取得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带头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践行承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蔡元培先生说:“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为人所欺。”加强诚信建设,“不欺人”、“不为人所欺”,就需要凭借法治、道德,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让诚实守信的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使尊法守信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编辑:朱红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