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采冰人松花江捞出冰雪大世界

14.12.2015  08:42

  一块重达四五百公斤的“标准”冰块,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拖拽上岸。

  断冰工是采冰人中最具技术含量,也是最危险的工种。

  时下火爆的冰雪旅游,似乎和哈市周边村屯的农民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哈市几乎所有用于冰雕的冰都是农民工从江中手工开采出来的。隆冬时节,松花江公路大桥西侧的江面上,松北区万宝镇大亮子村等村屯的大部分壮劳力组成了2000多人的采冰队伍,夜以继日地开采江冰,忙碌程度绝不亚于F1赛车进站。

  技巧篇

  不会“水上漂”干不好断冰工

  松花江,冬季哈尔滨冰雪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每年12月初,大批人马在江面上集结采冰,电圆锯在江面上“画出”纵横交错的基线,这是冰雕、冰灯制作的第一步。

  划出的基线并不完全穿透冰层,只划到一半深,剩下的就由断冰工用寸劲击断。按照惯例,断冰工先要将采冰的巨大冰面打成约64米长、4.8米宽的大冰排,再逐个打成标准为1.6米长、0.8米宽的规则冰块,这些都在江上完成。11日上午,断冰工孙庆同和黄文站在大冰排上,提拉着近20斤重的冰镩“咣咣”地凿击冰面。大部分的“标准”冰块,两三下就被他俩从大冰排上断下。碰到不好弄的,则需要将冰镩打得更深,然后撬动冰块从冰排上分开。

  冰块并不好断,冰镩打得太深、打得靠边都很容易打碎冰块。选择断冰的位置和力量至关重要,它能“放大”断冰工的击打力量,没有一二年的经验,光靠蛮力是不行的。断冰最危险的是击断最后几块连在一起的小冰排,冰排面积小,重心稍有不稳,就容易落水。孙庆同说,按照经验,最少4块 “标准”冰块连在一起,才能安全地承住一个人,但实际操作中,断冰工更相信自己的经验,有时脚下就剩2块“标准”冰块,他们也照断不误。

  10日,孙庆同差点落水,当时一条腿都掉进了江中。“采冰都是小队作业,即便落水,提钩一搭就能上岸了,而且我们都会游泳。”孙庆同这样说。

  辛劳篇

  一人拖动百吨大冰块

  不到一个小时,大冰排就被孙庆同和黄文切成240块“标准”冰块,切碎不能用的仅有三四块。黄文留下孙庆同独自断冰,自己拿着冰镩、提钩、绳子,走向靠近江中心的另一块大冰排。

  巨大的冰排浮在江中,黄文选择在靠近角落的冰上下镩,他高高地将冰镩举过头顶,用尽浑身力气将冰镩打进冰中,左右摇晃不动。然后将绳子的一端绑在冰镩上,另一端缠在了身上。抽了一根烟,黄文缓了口气,跳上没有开采的冰面,准备将冰排拖到岸边断冰。绳子绷紧,拽得冰镩“咯吱”作响,黄文向前拉动的身体快要平拍在冰面上,冰排纹丝没动。这样的动作保持了5秒钟,黄文脸已憋得通红,冰排才缓慢前移。起身缓口气,黄文就像纤夫一样紧接着又拉了一把,续劲前进。迈出了沉重的第一步后,冰排靠着惯性漂向岸边,似乎轻松不少。

  一块“标准”冰块体积约0.5立方米,重量最少为400公斤。由240块“标准”冰块组成的一大块冰排,重量近百吨。

  黄文说,这样的重量如果在陆地上,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拉动,但在江水浮力的帮忙下,拉起来就容易了。

  断冰工虽然是采冰的主角,也是采冰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但9个人组成的采冰小队里仅有2名断冰工,剩下的都是提钩工。采下来的冰漂在江中,由2名提钩工把它们钩拽到岸边。其余5名提钩工则负责将冰块拽到岸上。3名提钩工用像镰刀一样钩头钩住冰块后,合力将冰块拉到岸上,另2名提钩工轮班替换,让5人劳逸结合,将采下的冰块尽快拉上岸。

  收获篇

  一天能挣四五百元 几乎是全村男人冬天的营生

  拽到岸上的冰块,很快被叉车装上货车,运往冰雪大世界。今年,松花江从12月7日开始采冰,2000多人的采冰队伍要在不到半个月内开采近20万立方米的冰块。每天早上4点多开采,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收工。

  带领着一支500多人采冰队的王树臣,是6支采冰队伍中最具实力的,他在江上采冰将近15个年头。每年12月中旬,哈尔滨采冰结束,他都要到北方其他地方采冰,圈里面“王老汉”的称谓比他自己的名字响亮得多。王树臣本身是渔民,他的队伍里,绝大部分也都是周边村屯的农民,有的来自赵木铺屯,有的是前沙坨子屯人,每到采冰前,他都去各村屯“挖人”,村里的壮劳力几乎都是冰雪大世界的建设者或采冰人。

  每块标准的冰块从断冰到打捞上岸,领队会付给9人采冰小队5元,断冰工拿得多些,剩下的均分。断冰工一人一天能挣400元到500元,天气暖和、没有雪时,会挣到600多元。这让平时在鞋厂工作的黄武都不敢想,用他的话来说,这半个月挣的六七千元钱,是他平时2个多月的工资,能让家里过年的伙食改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