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中学“笑傲”高考改革深化私人定制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最初的书院发展至今,浙江镇海中学有着百年历史。从2002年开始,镇海中学的高考成绩就像股市“牛市”中连续上扬的“k线”,重点大学录取率持续走高。今年浙江省的文理科两个状元都出自镇海中学。
与黄冈、毛坦厂、衡水中学等传统的超级中学气质不同,镇海中学2006年开始课程改革,2012年课改深化,去年,浙江、上海启动高考改革试点,在这一背景下,镇海中学又开始探索教学新模式。从课程设置到培养模式,究竟怎么改?
镇海中学已连续两年囊括了浙江省的文理状元,今年参加高考的370多名高三毕业生,350多人就来自宁波市镇海区。校长吴国平说,好成绩并未依赖好生源,也并非是填鸭式教育。除了文化课,学校摆着钢琴,可以随时弹,画廊、书画馆也是从早开到晚,社团活动丰富,就连和学习无关的学校保洁,也都由学生亲自来做。学习生活该怎么安排,就是让学生自己选。
校党委书记张咏梅:他就会把学校当成一个家一样,自己在经营,在这中间,认同感比较高,一种归属感。
自主选择也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镇海中学2006年开始搞课改,九大学科设置了18个模块,学生可以18选6;2012年的深化课改,进一步丰富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等选修课程。张咏梅告诉记者,去年开始的高考改革试点,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张咏梅:原来是分文理科的,现在不分了。现在除了语文数学其他科目都能够考试两次,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深化高考方案综合评价方案之后,其实就是增加了选择性,增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性以及学生潜质的考试。
在高考指挥棒下搞了几年课程改革,课改和最终的考核方式——“高考”,始终不是同样的节奏,用校长吴国平的话说,课改和高考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而新的高考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吴国平:和我们的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容结合的更密切了,过去是两张皮,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高考是高考,这样课程改革其实很难深入。所以说当时的课程改革做得好不好、深不深,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的教育良知。现在不仅仅取决于教育良知了。如果学校为了应付升学,你也必须要这样做。
根据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等7门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2017年,浙江省的高考将按这个方案执行。今年9月份即将开始读高二的这批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年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习生活,定制课程开展得怎么样?
浙江“7选3”的考试科目有35种选择组合,也就是说,学生的选考科目组合不再局限于“理化生”或“史地政”,而是有35种选择。
吴国平说,9月份开学新高二的这批学生,已经按照改革方案开始实施“走班教学”。但是这也给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层面,带来很大的压力与挑战。因为吴校长和镇中老师们,既要理解并执行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条款,又要因地制宜地为本校学生提供策略性的应对措施。换句话说,私人定制的“代价”着实不小。
吴国平:所以对于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带来了很大挑战。比如说有的学科选择的人很少,比如说技术,也就几个学生,但是作为学校来说,几个学生也要开课啊,这样组织工作就多了么。我们构建一个班级,基本都要45人的,现在可能十几个二十几个,都要组织一个班级。所以对于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很大挑战。
而与此同时,纠结的不仅仅是校方。吴国平说,其实家长和学生也存在从迷茫、纠结到最终决定的选择过程。定哪个方向?选哪些课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算是“一选定终身”的这个问题,而这还仅仅是高考改革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幸运的是,镇海中学并不缺乏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校长“约咖啡”就是镇海中学实行了好几年的一个特色活动。
吴国平: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说有同学问现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之后,他问我比如说文理不分了,我理化生,我理科不是特别好,我想学习文科学科。我就说其实不矛盾的啊。现在说是文理分科,其实文理都要学的。
老师没有重组,设施设备还是老高考模式下的配置,财政、人社部门也并没有因为新高考额外增加对高中的经费投入与教师编制等。因此镇海中学只能挖掘现有潜力,在保证每一个学生,每一周不超过26小时的教学时间的同时,在具体的时间上做一些调整。
吴国平:就是比如说原来的教学时间都在白天,几点到几点,以后可能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就像和很多大学一样,利用晚上上课。同时利用网络解决教室不够,教师不够的问题,弥补一些困难。
对于目前的高考改革方案,吴校长感叹,虽然现在他们依旧是按照完全让学生选择课程的模式,但是很难满足各方需求,最终的实施方案怎么定,仍然在探索中。
编辑: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