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牛羊口蹄疫
28.03.2016 09:06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口蹄疫是牛、羊、猪等偶蹄动物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趾间及乳房上发生水泡和烂斑。
牛羊感染口蹄疫以后,一般要经过2~8天才能发病,最长达14天。在病毒进入血液阶段,病畜体温升高至40℃~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而在口腔黏膜及趾间、乳头的皮肤上,发生豌豆大甚至可达蚕豆大小的水泡,以后水泡相互汇合,形成大小水泡联片的破溃。患畜流出大量的口涎,开口时可以听到吸吮音。患畜在患口腔破溃的同时,趾间、蹄冠皮肤呈现热痛和肿胀,经过1~2天则出现水泡,破溃后形成烂斑。 防治方法
预防注射。对历年发生口蹄疫的地区,每年应对所有的牛、羊做定期的预防注射。牛、羊注射口蹄疫弱毒疫苗14天以后就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4~6个月。如已发生口蹄疫时,应及时采取病料送检定性。迅速上报,并通知友邻单位组织联合防治措施。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及早就地扑灭。
隔离治疗。对病畜及疑似病畜,要隔离治疗。并由专人护理,指定地点饲养管理。对未发病的牛、羊要进行预防注射。被病畜污染的场所及用具,要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或10%的石灰水消毒,其病尸不可食用,皮毛应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消毒。病畜的粪便要经发酵后方可使用。病畜放牧过的场所要经过2个月后方可准许健康家畜进入。在最后一头病畜治愈或死亡后,经过14天再无新的病例出现时,经过彻底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28.03.2016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