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谈“寻虎”:与自然和谐共处
记者 赵辉
本报《寻找“普京虎”》系列报道连日来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
12月2日上午,我国著名的动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名誉院长、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活委员会(SSC)委员、熊类专家组成员马建章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保护自然遗产资源人人有责
马先生说,东北虎是拥有300多万年进化史的重要自然遗产资源,全世界存活量仅有500余只,已经到了濒于灭绝的边缘。科学考察结果表明,东北虎身上具有某方面非常优秀的基因,如果这个物种消失,它所具有的优秀基因也就消失了,这对于人类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目前的科技手段下,我们还无法对这样古老物种的优秀基因进行复制。因此,要挽救这一物种,保存下这份优秀基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自然遗产资源,就必须对它严加保护。
马先生说,东北虎的存在,对人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东北虎处于食物链顶端,它的存在平衡了区域生态环境,客观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一种保护;同时,东北虎所具有的独特美学价值,也会因它的灭绝,使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缺损。
因此,保护好东北虎这份自然遗产资源,人人有责。
保护东北虎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物种越丰富,这个系统就越稳定;反之,系统就变得越脆弱,越容易发生灾难性的变化。因此,不只是东北虎,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具有各自调控、调节生态平衡和物种平衡的作用。所以,对于野生东北虎的保护,我们就不能从单纯的物种保护角度看,更应该从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护生态平衡性的高度来看。”马先生告诉记者。
从草原到森林、从山川到峡谷、从小溪到江河、从苔藓到古树、从微生物到小动物、从草食动物到肉食猛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都和人类在一个生态体系中生存着。所以无论哪一个环节失衡,最终都会影响到人类。比如草原食肉动物锐减,老鼠成灾,导致草原沙化现象愈加严重;比如森林大型食肉猛兽濒危,野猪等草食动物越来越多,导致田地和村屯人畜受害……等等,都是由于生物链濒临断裂,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因此,保护东北虎,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须“从我做起”
马先生说,保护野生东北虎,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重要的是要保护物种的栖息地。从保护物种生态环境,完善自然资源宝库入手,保持好物种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要求“从我做起”。
马先生说,“生态保护”这个观念,应该渗透在我们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里,无论是机构还是人。在我国,东北人有个雅号就叫东北虎,东北虎不仅是对这一地域的人们的标注,同时它更是黑龙江省能够被称为生态大省的重要标志。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标志物,作为黑龙江人,怎样去保护东北虎都不为过。从这一点出发,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寻找野生东北虎踪迹’行动,意在通过这种形式唤起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就十分有意义了。”马先生说,环境的健康、稳定和平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都是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员、志愿者的舆论氛围,让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人都成为志愿者,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