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徐博明校友:遨游苍穹看“风云”

24.06.2014  19:17

          哈工大报讯(季萱/文)无论春夏秋冬,当我们仰望苍穹,繁星满天,我们是否会想到,在这璀璨的群星之中,有一个卫星家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阴晴冷暖、风云变幻,全靠他们在浩瀚宇宙的“火眼金睛”为我们探测……这就是风云二号系列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就是上海航天局原副局长、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徐博明校友。 
  2012年1月13日,风云二号F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从风云一号的4颗星到风云二号的7颗星,所有“风云”系列卫星,全由上海航天局承担抓总研制。从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静止轨道,两大系列卫星在天上点面配合,叱咤“风云”。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风云二号系列卫星的研制,是我国各类卫星研制中最艰辛的型号之一。数不清的航天人,伴着它从青丝走到华发,却无怨无悔……徐博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上山下乡,他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遥远的北大荒

  1947年,徐博明出生于上海。父亲曾任图书馆主任,姐姐考到清华大学。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走来,他对未来有过万般憧憬,却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因为国家政策的突然改变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6年,正在上海吴淞中学读高三的徐博明突然接到通知:高考取消了。这对徐博明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很优秀,在中学时就非常喜欢动手,从1961年开始就自己动手组装收音机,曾在上海市中学生超外差收音机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他一心梦想着将来能够在科学的殿堂里遨游。然而高考的取消却让他的大学梦、他的科学梦成为泡影。命运有时就是这样残酷。
  1968年,21岁的徐博明跟随上山下乡的大军,从繁华的大上海去了遥远的北大荒,在黑龙江建设兵团一待就是10年的时光,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抛洒在这片荒凉而艰苦的土地上。他当过农工、矿工、木工,挖煤、种小麦、造房子……几乎什么都做过。“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我常常想,我们只是下乡插队在这里,也许只是暂时的,而有那么多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他们能过,我怎么就受不了呢?这样想着,就不觉得苦了。”徐博明回忆说。这种良好的心态帮助他度过了那段难熬的岁月。记得刚到北大荒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让他一时很不适应,得了严重的胃病,幸好遇到比较好的医生才治好,捡了一条命。“我能挺过来算是挺幸运的。那段岁月也留给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它让我知道,一个人只有和千千万万人一样,依靠自己不懈努力工作,才能立足于世界,也一定能立足于世界。”徐博明说。
  后来徐博明当研究所所长、当航天局副局长,都是勤奋和努力使然。虽然他对自己的团队非常严格,也会经常批评他们,但他依然赢得了同事和下属的敬重。“你要求他们努力,你就得跟他们一样努力。他们会看到你的付出,会理解、会明白你对他们严格是对他们好。”徐博明说。
  除了做艰苦的体力劳动,在兵团时徐博明还当过中学代课教师,不仅教语文,也教数理化。他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带头先写一篇范文,让学生学习如何写作,学生们非常喜欢他的语文课。也许正是在那时打下的坚实的文字功底,让他受益终生。现在他还是《辞海》航天学科的分科主编。
  当时的北大荒连电都没有,看书更成为一种奢望,偶尔能看到的就是当时被称为“禁书”的外国名著。1973年,徐博明在煤炭部“五七”干校附近发现了一个书店,正好有一本刚刚出版的翻译版《晶体管半导体电路》的书。这是他离开学校后第一次看到这方面的书,眼睛一亮,如获至宝。过了几年,黑龙江建设兵团的知青可以报考工农兵大学。可由于受年龄限制,26岁的徐博明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擦肩而过。
  “那一刻,我开始明白,自己也许一辈子上不了大学,只有靠自学。除了看名著,数理化更不能丢。”再后来回乡探亲,上海四川路的旧书店成了徐博明的天堂。在那里,他买到了大学老版本的《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教科书,回到黑龙江后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始终坚持读书,这也为他后来参加高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恢复高考,他从兵团知青成为“31岁的父亲大学生”

  1977年的冬天,被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在那个特殊的冬天,中国的年轻人重新点燃了心中的理想之火,于灰暗中看到了未来的一线曙光。徐博明就是这千百万年轻人中的一员,虽然那一年,他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并且已经成为一名准父亲。
  当徐博明从农场喇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的心情难以形容,他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到了。1个月后参加预考,他顺利通过;两个月后参加正式考试,他又顺利通过。然而天不遂人愿,徐博明再一次受到打击,因为按照当时政策,大龄青年只能报考师范专业,而在兵团已经有过教书经验的徐博明觉得,自己已经30岁了,即使要做老师,也没有必要再去读师范。因此,当梦寐以求的录取征求意见书送到他的手里,他却选择了放弃。他想证明自己还能考得更好,他依然希望能够有机会实现他的“科学梦”。
  1978年的春考很快就来了。这一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更多。看到一大群年轻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自己在一个考场,已经31岁的徐博明突然感到有些难为情。“坐在考场里,我只想早点离开,快点结束这种尴尬。所以我每场考试都做得很快,几乎都是做完就交卷。”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数学是提前半小时做完的。交卷出来时,监考老师还以为他交了白卷,反复问他:“你都做完了吗?”
  天道酬勤,命运终于没有亏待徐博明。他的高考成绩在四师排前10名,数理化三门都在90分以上。这一年政策放宽了,考试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徐博明被哈工大数学力学师资班录取了。报到的那一天,经学校专业调整,徐博明被分配到机械系,学习机械制造及工艺业自动化专业。班上最大的学生就是31岁的他,最小的学生却只有16岁。大家对徐博明开玩笑说:“老徐,你是大叔啊!”
  大学期间,徐博明当过班长,当过学习委员。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有整整10年没有好好念书,能够重新回到学校觉得特别难得、特别亲切,所以我们都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恨不得把失去的时光全都补回来,因此那时候学校的学习风气非常好。”“刚入学时,我们没有宿舍,就住在机械楼大教室里,三四十人一个房间。为了找到学习的地方,我们经常用椅垫占座。”……时隔30年,徐博明依然清晰记得食堂里的溜肉段、瓜片炒肉,笑着问:“现在食堂还有这些菜吗?”
  徐博明说,在哈工大学习的4年,对他后来的人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咱们学校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而从事航天事业,‘严’是最重要的,因为卫星是要上天的,绝对不能出事,必须‘严’字当头。对科学研究来说,‘功夫到家’就是必须吃透技术。卫星是机电产品,无论是无线电、控制还是卫星结构设计专业,没有一个专业能够把卫星设计相关的技术都学到。但是只要我们‘功夫到家’,两年搞通一个专业,10年就可以搞通5个专业。”徐博明说,学校学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需要自己去探索,这就需要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和劲头。
  1982年毕业时,徐博明的老师劝他考研。因为那时他已经35岁了。按当时的规定,如果他不直接考研,以后就超龄没有机会再考了。但是当时他的孩子已经4岁,和他的妻子一起生活在上海,一家人过着南北分离的生活。为了孩子,徐博明放弃了考研,选择工作。
  为了照顾家在上海的徐博明,学校特意要求就近分配。由于哈工大当时隶属于航天部,徐博明户籍在上海,在学校的帮助下,徐博明被顺利分到了上海航天局。“我非常感激学校,学校确实很为学生着想。”徐博明说。 

投身航天,他从技术骨干成为风云卫星的总指挥

  刚毕业时徐博明一直做航天发动机制造方面的工作。和他同批分进上海航天局的大学生,大都是20岁出头的小青年。于是,徐博明“自嘲”占了年龄优势,进航天局第二年就当上了技术科的负责人。
  在中学时徐博明学的是俄语,上大学后他从ABC开始学习英语。1988年,徐博明参加了国家举办的出国英语培训班。后来国家经委、航天部分别举办出国训练班,他又参加了一年半的培训,然后被派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计算机自动化设计实验室参加计算机自动设计课题组。这一年的经历让他对计算机的了解有了很大提高。1997年回国后,他先在民口工作了8个月,然后开始转到卫星领域。2000年, 徐博明成为上海航天局分管卫星工作的副局长,2002年兼任风云二号C星总指挥,从此一路“风云”相伴,携星而行。
  “天有不测风云”,风云二号卫星的使命就是让“不测”变成“可测”。但是风云系列卫星的研制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从1994年4月风云二号首颗星(01星)在发射场技术阵地起火造成星毁人亡,到2012年的风云二号F星(07星)发射成功,C、D、E、F星在轨组网业务运行,其中甘苦,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能深深体会。
  1997年6月12日,一个值得中国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我国成功放飞了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星(02星)。然而,激动的心情很快变得“很受伤”。据徐博明介绍,风云二号A星上天运行了10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一些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2000年6月25日,风云二号B星发射成功,但运行了9个月,星上就有一个部件开始出毛病。这两颗星虽然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在天上的运行数据为科研人员进行下一步的研制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2004年,做了356项大的技术改进的风云二号C星发射成功,成为新的“气象大师”,从此中国人的气象预测摆脱了看外国星“脸色”的局面。“可以说,风云二号卫星的成功是几代航天人和气象人共同努力、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徐博明说。2006年12月风云二号D星升空后,我国实现了“双星观测、组网运行”的业务运行方式,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
  2007年,已经60岁的徐博明从上海航天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作为风云二号总指挥更专心于“风云”。与其他的风云二号卫星相比,2012年1月发射成功的风云二号F星主要做了6大方面的技术改进:包括光谱灵敏度要求更高、增加空间环境探测功能、大大扩展数据采集和转发能力、提高卫星寿命等。如今,在赤道上空的静止气象卫星俱乐部里,风云二号已名满天下。徐博明风趣地说:“风云二号如果稍微一打喷嚏,就会有很多地方气象台站的人打电话到中国气象局的国家卫星应用中心来。”
  徐博明说,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后续任务还有两颗卫星,并正积极研制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风云四号对地球观测效率更高,还将助推中国建立国家数字化天气预报卫星系统。“F星成功以后我将退居二线,具体的事都将交给年轻人去做了,他们会做得更好。”徐博明笑着说。
  2007年,徐博明担任哈工大抓总研制的“试验三号卫星”的工程总师,又一次与母校的师生合作。卫星于2008年11月5日成功发射,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采访的最后,徐博明说,“希望我们的广大学子继续发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同时不忘时刻瞄准世界前沿,务实创新。同学们不仅在学校时要这样做,毕业后也要继续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只有对自己规格严格,只有业务功夫到家、做人功夫到家,只有牢固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才能脚踏实地地做出成绩来。无论是为个人前途,还是为国家贡献,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工作。”徐博明说。 

徐博明校友(左)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专家在一起

编辑:郭亮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