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投诉”折射出的维权尴尬

18.08.2015  12:02

  近日,我省组织开展防暑降温规定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为暑期高温下的劳动者“送清凉”。相关调查显示,一些单位高温津贴发放冷热不均,然而相关举报和投诉几乎为零。一名环卫女工道出了实情,“找个工作已经不容易了,谁还为这个去跟单位闹僵啊?”(8月17日《湖北日报》)

  拿不到应有的补贴,为何不投诉?拥有那名环卫女工一样心态的人,还真不少。除了这每天十几元的降温费,平日里强制加班、假日加班不给加班费等,一些本该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时常被漠视和损害,可劳动者大多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零投诉”的背后,与其归咎为劳动者维权意识不强,不如说作为弱势一方的劳动者,不敢较真。一则员工不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害怕举报和投诉会被穿小鞋;二则用工权在企业一方,大环境都差不多,在“有钱赚就不错了”的思想下,劳动者不得不低头;再则,现实中维权渠道窄,举证代价大,成本太高,往往一些举报都是泥牛入海。比如高温津贴申领,条件苛刻,程序繁琐,可能钱没讨来,先丢了饭碗。而一些用人单位正是抓住员工要饭碗还是要权益的“两难”心态,装起了糊涂,能赖就赖。

  事实上,从高温津贴到带薪休假,遇到劳动法律法规执行乏力的现状,一边是人们抱怨企业不自觉,相关监管不给力,另一边是相关部门委屈“员工不举报,我们发现不了”。如此一来,类似的问题长久解不开,循环往复,员工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倒成了普遍气候。

  应该说,要破解这一尴尬局面,需要像督查防暑降温规定落实情况那样,由监管部门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劳动者投诉或举报。如果监管部门分工明确,严格执法,让用人单位违法成本远远大于违规所得,用人单位还敢钻空子吗?如果维权渠道畅通,劳动监察部门鼓励匿名举报,消除劳动者后顾之忧,相信总有劳动者会敢于发声。
劳动者维权何时不再“路漫漫”?如果有关部门强力撑腰,全社会共同营造有令必行、违法必究和敢于维权的氛围,又有多少企业还敢揣着明白装糊涂呢?肖杨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