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虹桥的“现实”与“未来”

12.04.2016  11:07

  4月11日,市政府、哈尔滨铁路局在《哈尔滨日报》发布《关于哈站改造工程涉及霁虹桥文物保护征求公众意见建议的公告》,就霁虹桥文物保护工作征求公众意见。为让市民更加客观、科学地参与霁虹桥文保决策,哈站改造工程相关部门介绍了该《公告》出台的背景。

  霁虹桥,老哈尔滨的独特情感印记

  霁虹桥,建于1926年,桥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两侧人行道宽各3.1米,连接哈市道里、南岗、道外等3个行政区,下穿滨洲、滨绥等5条铁路线,整体呈弓形,外形优美流畅,设计精美,风情浓郁,1997年被列为哈尔滨市第一批一类保护建筑。2013年与滨洲铁路桥、香坊火车站、原中东铁路局石头房子统一作为中东铁路建筑群,通过国家文物局审评,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霁虹桥,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在发挥重要交通功能的同时,也给老哈尔滨人留下了独特的情感印记。

  霁虹桥,已不堪交通重负

  经过90年的光阴洗礼,见证城市发展变迁的霁虹桥已至耄耋暮年。

  哈站改造工程相关部门介绍,如今霁虹桥承载能力已不能满足市政交通荷载要求;位居市政交通咽喉要冲,却早已不堪交通重负;无法满足规划建设铁路线的穿行需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曾经仅有行人、马车和少量机动车通行的霁虹桥已经力不从心。

  从桥梁设计来看,1926年,设计建造一座可并行4辆大卡车,车行道、人行道分离的桥梁,应该说具有相当的远见。在当时仅有行人、马车和少量机动车通行的社会条件下建造的桥梁,能在当前的大荷载、密车流的状态下一直使用,已近乎“奇迹”。即便是按照现行规范要求设计的桥梁,使用年限也仅为100年,该桥剩余的使用寿命也已不多。

  外表斑驳、结构锈蚀、安全等级降低,霁虹桥已从一个“婷婷少女”变成了“踟蹰老人”。2004年霁虹桥被定为4级危桥、限载12吨;2016年初,被国家权威机构鉴定为技术状况D级,承载能力不能满足市政交通荷载要求。

  从市政交通功能来看,霁虹桥是我市不折不扣的市政交通和铁路交通的咽喉要冲。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霁虹桥的交通压力日益凸显,最高交通流量已达每小时8000—10000辆,成为哈市“十大堵点”之一,市民出行受到极大影响,尽管采取了限行、限号等措施,仍不堪重负。

  2009年开始,哈尔滨抢抓国家加大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政策契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部省反复研究、多轮磋商,综合考虑城市中心区域总体规划和交通承载能力、铁路建设和运营成本、旅客出行便利程度等各种因素,最终框定了哈站7台13线的改造总体规模,哈齐、哈佳、哈牡和滨洲等8条铁路线将从霁虹桥下引入哈站。现有霁虹桥的孔跨、净高、承受能力都无法满足需要。

  霁虹桥,何去何从?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高铁走进了哈尔滨人的生活。哈站改造工程相关部门表示,高铁不进入主城区中心区域,百姓享用高铁的便利程度就打了折扣,加上霁虹桥自身的使用年限、结构安全的日益突显,这座集历史荣光和现实缺憾于一身的文物桥梁,已经成为哈尔滨乃至龙江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

  从哈尔滨人的真实情感来讲,没有人愿意“”霁虹桥,也不舍得“”,而且作为国家级文物,更不敢乱“”。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对国家级文物实施保护”,也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铁路建设和运营需求。”这两个“最大限度”摆在哈尔滨人面前,对于霁虹桥的文物保护问题,不得不真正开始面对。

  哈站改造工程相关部门介绍,原址保护霁虹桥,这一构想是绝大部分人的意愿,看上去也是最理想的结果,这样既可以整体保留霁虹桥现有桥面系、几何尺寸和透视效果,也让这份哈尔滨独有的珍贵记忆留在原地,留在几代哈尔滨人的心里。不过,在原址采用修缮加固的办法,能否解决霁虹桥桥上、桥下交通和桥体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出具的综合技术鉴定意见是:不建议采用加固的方式解决霁虹桥的桥上、桥下及结构本身的安全问题。原址保护如果硬要通过修缮加固方式解决霁虹桥安全问题肯定是个难题。据铁路部门介绍,霁虹桥现为9米+23米+9米的三孔跨度无法改变,目前已有5条铁路线通过霁虹桥,再增加3条铁路线很可能无法从霁虹桥下穿行。如果在桥两边开“”,采取轨道下卧、适度抬升桥面等办法,给放不下的铁路线留下位置,这样虽然勉强解决了桥下安置铁路线的问题,但在两侧引桥辟建隧道,不仅哈站将要整体平移,客技站也要拆除迁移,导致运行车辆无法完成整备检修,引发铁路客货运输中断等一系列技术经济难题。

  在霁虹桥原址上改造,整体保留原有桥面体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这样需要对主梁及其以下结构进行改造,把桥墩拆掉,将三跨变为一跨或两跨,以满足桥下高铁通行要求。可是桥墩算不算是文物的重要组成构件,这么改是否违反《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法律规定,需要文物保护专家根据有关规定来核定判断。

  对霁虹桥实施迁址保护是另一个选择。综合考虑霁虹桥使用寿命、安全隐患、交通布局和整体景观,对霁虹桥迁址保护,变车行为步行,减轻“老人”的压力,使其焕发青春。同时,在原址建设新桥可以解决高铁“瓶颈”,缓解区域范围内集散交通和过境交通压力。但是新址的选择和迁址保护能否满足市民对老哈尔滨记忆的珍藏需要?能否通过文保部门的审批?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