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报告:强劲推动平台建设 众多举措形成合力

01.04.2015  10:39

  2014年,按照青岛市商务工作总体部署,大力实施服务贸易跨越发展行动计划,推进服务外包“双十两大”工程进展,全市服务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14年,按外汇收支口径,全市服务进出口总额80.6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其中,服务出口35.35亿美元,服务进口45.3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6%和40%。

  全市登记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9.4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2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6%、44.1%。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26亿美元,执行额2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33.6%。

   工作及成效

   1. 完善平台,推进服务外包“双十两大”工程。

  一是载体建设取得成效。新开工园区面积108万平方米,新竣工75万平方米。“东谷”国际创新园一期17万平方米投入使用,光谷软件园一期16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青岛网谷一期1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

  二是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外包高校课改、校企合作已形成规模,服务外包培训机构36家,年培训人数过万人。拓谱学院产教园区已入驻企业30多家。青软实训高新区实训基地于2014年9月底封顶。东合信息“高校121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训基地即将开工建设。

   2. 拓宽渠道,扎实推进“服务外包招商年”。

  一是承办专业活动营造产业氛围。2014年上半年承办了2014全球服务外包大会,20多个国家地区的知名企业高层和专业机构代表,境内知名企业、国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代表、省市部门和企业共计600多人参会。

  二是参加专业展会推介招商。组织22家企业30余人参加第二届“上交会”,高新区、软控等设立专门展位。组织区市、园区、企业50余人的代表团参加第三届京交会,国际创新园、光谷软件园、青岛网谷等重点园区通过“山东主题日”专题推介,并在青岛服务外包城市展区重点招商,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走出去”招商推介,组织赴印度、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举办专题推介活动。2014年以来,全球外包100强、世界500强Infosys、富士通已落户崂山国际创新园,惠普大数据中心签约西海岸新区。

   3. 整合资源,推进服务贸易工作机制建立。

  一是加强服务贸易调研。研究撰写了《青岛市服务贸易发展调研报告》,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国际服务贸易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对服务贸易现状、发展条件及思路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盘点,明确提出了实现服务贸易跨越发展的思路措施。

  二是探讨建立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会同青岛市外汇局、旅游局、文广新局等部门,探讨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渠道。

  三是会同宣传、发改、经信、科技等27个部门联手建立全市服务贸易局际联系促进机制,出台《青岛市国际服务贸易工作局际协调促进机制议事制度》,开展《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名录》编制工作。四是强化服务贸易培训。在每季度调度分析会增加服务贸易培训环节,就服务贸易统计、政策等多方面内容开展培训。

   4. 发挥合力,实现文化贸易促进贯彻意见。

  一是联合开展政策调研。撰写《青岛市关于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调研报告》,起草《青岛市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及企业意见。

  二是帮助文化贸易企业“走出去”。组织5家文化贸易企业参加山东大阪贸易展。出版集团、广电中视、四维空间等5家企业参加美国孔子家乡文化贸易展和德国科隆游戏展。

   5. 末端下沉,着力调动区市服务外包工作积极性。

  一是发挥区市作用,每季度对区市商务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培训,从业务规模、主体拓展、人员就业、创新举措等多纬度对区市开展服务外包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市商务主管部门积极性。

  二是加大政策宣介力度,开展“访百企、促外包”服务外包推介活动,会同区市走访重点企业,年内全市服务外包企业新增200家。

   下一步思路

  2015年,青岛市将配合国家“服务贸易振兴”工程,大力推进服务贸易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完善机制,搭建平台,突出特色。配合国家“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升”工程,推进服务外包“双十两大”工程。开展“服务贸易主体建设年”活动,建立服务贸易12大领域10大重点企业名录。

  1. 抓载体建设。推进服务外包“双十两大”工程,抓好十大重点服务外包园区建设。重点抓好高新区软件科技城青岛网谷、科创慧谷等园区建设,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和崂山国际创新园等三大外包“品字”支撑园区建设运营,形成各具特色的外包园区。抓好市北区服务外包实训基地、高新区实训基地和崂山区实训基地、西海岸产教园区等服务外包实训基地项目建设。

  2. 抓工作机制。健全服务贸易工作体系,发挥全市服务贸易局际联系机制作用,积极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引导和扶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开展服务贸易规划前期研究,为全市服务贸易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快速提升奠定基础。发挥全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环境。

  3. 抓主体建设。开展“主体建设年”系列活动,着力加强业务培训,继续开展“访百企、促外包”活动。引导业务模式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释放在岸外包企业潜力,实现离岸在岸外包协调发展。梳理建立全市物流、金融、旅游、会展等服务贸易12大领域“十大”重点企业名录,培育服务贸易特色龙头企业。

  4. 抓政策配套。落实国务院[2014]67号文件和[2015]8号文件精神,出台青岛市实施意见,加大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出台《青岛市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支持文化贸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5. 抓市场开拓。组织有关园区和企业服务外包企业赴日本、美国等重点市场和国内一线城市开展招商推介、业务洽谈。组织服务贸易企业参加科隆游戏展等专业展会,接触新客户,拓展新业务。发挥服务外包协会、软件协会、物流协会、动漫协会等行业商会的作用,与青岛市国际经济合作伙伴城市和“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商协会建立联系,促成企业之间的服务贸易合作。

 

 

来源:《服务外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