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夜人

28.06.2015  12:39

  他们或一生从事相关事业,或半路出家只因喜爱,最后他们用自己的热情、执着、坚守,甚至是半无意识的冲动,保护留存传承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有6个不同领域的传承人,获得“首届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你可以说这是给他们的至高荣誉,同时也是给他们每个人头上戴上了一根紧箍,从此他们与自己所掌握的那门技艺一生不可分割、宠辱与共,发扬传承,这些都成了他们毕生的责任。

  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说,黑龙江省区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丰富的民间文学、精彩的民间表演艺术、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淳朴的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多年来,正是有了众多“非遗”传承人在自已热爱的领域里默默地付出和执着地坚守,才有了众多濒临消亡的“非遗”得以挖掘、抢救、保护并传承下去。

  仲兆敏

  小学徒的大抱负

  秋林里道斯红肠第五代传承人

  很多人并不知道秋林里道斯这种宝贵的红肠制作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是仲兆敏的坚持和努力,才让这种技艺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让哈尔滨人能够有口福再次吃到正宗、美味的红肠。

  俄式红肠配方曾是机密

  对于秋林里道斯红肠的来历,很多喜欢吃红肠的人可能并不了解。“里道斯”是俄语“红肠”的意思。1900年中东铁路修建时期,大量的俄侨涌入哈尔滨,在哈开办了“秋林灌肠庄”,那是秋林里道斯红肠最初的加工点。当时的经营形式为前店后厂,一边生产,一边销售。因这种俄式红肠的口感非常好,深受哈尔滨人的喜爱。

  虽然俄国商人把红肠的制作工艺带入了哈尔滨,但俄式红肠的配方和制作过程起初是保密的,中国人在工厂里只能干杂工,不允许进到“核心”部门学艺。随着秋林里道斯红肠在哈尔滨生产、经营的红火,厂子里有心计的学徒慢慢地记录并整理了红肠的制作工艺。俄侨退去后,中国人开始接手经营。

  多渠道抢救失传技艺

  仲兆敏最早进入秋林工厂时,是一名做酒心糖的学徒工,她对工厂非常有感情,投入了百倍的努力,慢慢做到车间主任,后来又走上管理岗位。上世纪90年代,仲兆敏发现工厂里很多会红肠制作的老师傅相继去世,在世的师傅们也年龄很大了,她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地保护并抢救秋林里道斯红肠的制作工艺,这项宝贵的技艺很快就要失传了。

  为了抢救红肠的制作工艺,仲兆敏开始四处寻访当年在工厂里工作过的老技师,反复与他们沟通,一一记录下红肠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为了做出最正宗的俄式红肠,她还去图书馆查找大量资料,再结合老技师们的回忆以及哈尔滨人的口味,在工厂里多次试制。从腌肉、斩拌、灌制再到熏烤,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

  秋林里道斯红肠的独道之处是经过两次硬杂木熏烤。哈尔滨冬季夏季温度相差很大,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温度,让红肠达到最佳的口感,仲兆敏和老师傅们也进行了多次的研究、试验。为了寻回当年秋林红肠正宗的老味道,仲兆敏和同事们将试制出来的红肠免费请市民品尝,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结合他们的意见进行调整,直到几个月后,终于将秋林里道斯红肠的制作工艺完整地传承下来,并融入当代人的口味,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1997年,仲兆敏和老技师们多次试制成功后,秋林里道斯红肠正式恢复生产,人们又重新吃到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俄式红肠。

  为了让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仲兆敏多年来培养了很多徒弟,她毫无保留手把手教给他们红肠的制作工艺,使这门宝贵的工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张林

  待在城里怎会懂鱼皮画的魅力

  赫哲族鱼皮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设计师出身的张林,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生命会与这项古老的民族艺术联系在一起。多年来,若不是她和她的伙伴们奔波与坚守,也许赫哲族文化也会同它的文字一样消亡于历史滚动的车轮下。

  接触鱼皮画纯属偶然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的张林,投身鱼皮画创作纯属巧合。那是十几年前,她去赫哲族聚居区参加展会,第一次看到了当地民间艺人做的鱼皮画,霎间被这种艺术形式震撼了,被鱼皮独有的质感所打动,从此迷上了鱼皮画创作。为了学习鱼皮画,张林多次跑到了赫哲族人居住的地方,在当地拜一名80多岁的鱼皮画技艺传承人为师,每次都在那住十多天。

  鱼皮艺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地域的特点,城市中很少有人懂得其制作技艺,张林只能自己摸索鱼皮画的创作。由于鱼皮的张力很大,在实验中背板屡次被崩坏,废掉了成批的鱼皮。那段时间里,张林的手总是伤痕累累。

  功夫不负苦心人,两年的时间,张林创作出了一张张漂亮的鱼皮画。这些鱼皮画,可以说是现代艺术与传统鱼皮艺术的再发掘与再创新,将民族文化与手工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继承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升华了鱼皮画的美感与艺术价值。

  在高校推广民间文化

  张林多次深入同江、饶河等赫哲族聚居区调研发现,随着赫哲族高龄老艺人的离世,赫哲族鱼皮画手艺即将面临灭绝的危险,她急需为其找到一条传承之路。

  2010年,张林的鱼皮画课件偶然间受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领导的关注。经过协商,她把赫哲族鱼皮艺术课程开到了大学里,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走进了高校的课堂。让张林欣慰的是,大学生对于鱼皮画这门艺术非常感兴趣,几年下来,数千名大学生掌握了鱼皮画的制作工艺。2011年,张林和十几位残疾人学员用400多张鱼皮创作了高5米、宽2米的作品《松花江百里湿地》,经上海吉尼斯总部确认,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彩色鱼皮画。

  马文侠

  起落间才懂传承的意义

  哈尔滨麦秸画第三代传承人

  她赶上过麦秸画最鼎盛的时候,也在它走进低谷时不离不弃;她发自内心地喜欢麦秸画,在工厂半停产状态时担起厂长的担子……40多年来,从学徒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代传承人,马文侠和伙伴们的坚持让这项技艺传承下来,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麦秸画的魅力。

  传承技艺: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

  17岁那年,马文侠来到哈尔滨工艺美术品厂工作,跟着师傅学习麦秸画。那时是哈尔滨手工艺最鼎盛的时期,麦秸画是要远销到世界各地的。从小喜欢画画,去学习这样一门技艺,马文侠特别兴奋。可是传承技艺的过程很艰辛:每天不停地用剪刀把麦秆剪出不同的形状,马文侠的手上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再比如,在制作丁香花题材的作品时,要先用剪子剪出丁香花花瓣的形状,然后要用手的温度给“花瓣”定型出自然弯度,每一个花瓣都要在手里握上一定时间,不知不觉间,马文侠手掌肿得高高的。

  挑战低谷:拿出积蓄给员工发工资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工艺品市场的光环渐渐褪去,麦秸画也没能例外。到了1996年,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了,那年的2月1日,经过选举,马文侠挑起了厂长的重任。自己选择迎难而上,马文侠说,她真的相信麦秸画,相信它会重新回归曾经的辉煌。

  那时工厂已经发不出工资了,为了让大家能过好即将到来的春节,马文侠从家里拿出了6万块钱渡过了危机。同时,马文侠开始对麦秸画进行创新,在传承了传统的纯手工技艺的同时,对麦秸画的辅助工序进行改造,结合电脑、打印机等高科技技术,三维立体效果的麦秸画走向市场。

  走出寒冬:将进校园传承技艺

  产品创新后,2000年,工厂经过改制成立了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全员入股。企业的改制很传奇,不过过程也相当坎坷。不论怎样,企业越来越好,麦秸画在确定了家装、旅游纪念品、政府礼品的市场定位后,也更受欢迎,还多次被当成国礼、省市政府的礼品送给外国人,每当这时,马文侠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自豪感。

  最近几年,马文侠的公司已经培训了好几期大学生,免费教他们学习制作麦秸画技艺,同时,我市一所高校找到她,希望可以与她合作,将麦秸画工艺带进校园。马文侠说,或许在下学期,麦秸画就能走进选修课的课堂,相信这项技艺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

  王军

  一剂秘方改变了他的人生

  老汤精配方第四代传承人

  阿城是金代开国都城,当时皇宫御厨调味主要依靠老汤。精心熬制的老汤自然也成了宫廷秘方,可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到的。2003年,王军的师傅盛英杰将老汤精的配方传给了他,他也成为这个配方的第四代传承人。十几年来,老汤精配方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个曾经皇宫里的配方经过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已经走进更多百姓的厨房。

  第四代传人:把皇宫秘方推向市场

  王军说,过去厨师制作老汤都是凭感觉,基本不用秤来称量每种食材的重量,不过要想把这个配方批量生产,量化的过程一定不能少。2003年,成为老汤精配方的第四代传承人后,王军就在师傅的支持和帮助下,进行了N次试验,每一次关于每种食材的重量也略有不同,直到感觉生产出的老汤味道纯正了,那个量化的过程才完成。

  2004年,老汤精投放市场,那会儿这个产品更多地是面向餐饮企业,但是越来越多的食客已经品尝到了老汤精的美味。从2010年开始,老汤精在市场推广的范围更大,百姓可以在超市里买到这种鲜味料,更多百姓厨房里也飘起曾经皇宫御厨里的味道。现在老汤精已经有了第五代传承人,作为秘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通过传承人来继续传承下去。

  “非遗馆”:文化要“众乐乐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军感觉到“非遗”亟需保护、抢救、挖掘与传承,于是他在自己的厂区里打造了一处3000平方米的场馆,以自己的企业命名为“黑龙江三五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刚刚过去的6月13日是全国非遗日,这一天,这个博物馆正式开放了。王军说,民营企业家自办“非遗”博物馆,这在全国也是首创,他希望通过这里的藏品,让更多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

  目前,这个博物馆里有藏品5000多件,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展品,博物馆同时也给非遗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五常的老艺人张密林用了几年时间完成了《上下五千年》的泥塑作品,共有238组上千个人物,因为没地方展出,这些作品曾“隐居”很多年,直到在王军的“非遗馆”里安了家,这套作品有着300平方米的展室,泥塑作品让人十分震撼。

  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哪些类?

  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认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向单位或居住地所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通过,进行公示,再由政府审批,才可以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如何确定的?

  要符合下列条件: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