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饶河县军粮供应站站长原秀梅

12.06.2014  21:49

  记饶河县军粮供应站站长原秀梅

  

   □本报记者刘晓云

   15个春秋,她没耽误过一次送军粮任务,每年往返5000多公里路程,每年义务为官兵包10万多个饺子、粽子,几十吨的粮食,每年要亲自倒运四五遍;秋菜与咸菜,节日与平常,她总让部队的伙食弥漫着母亲的味道。

  她,就是原秀梅,饶河县粮食局军粮供应站站长,被誉为“不穿军装的后勤兵”。

  原秀梅曾是饶河县粮食局机关干部,1999年调到军粮供应站。供应站当时破旧的房子,透风的四壁,房前屋后的杂草、粪便,超出了她的最坏想象。“那时想回头也不行了。”她暗自发誓要干出个样来。

  她先从改变环境卫生入手。起早贪黑清理垃圾、平整地面、修砌围墙、修缮房屋……经费不足,雇不起帮工,她就带领职工自己干。至于像买煤、柴等物资,也都是原秀梅几个人一车车往院内倒。冬天职工一下班,她为了减少用煤量,就把炉火熄灭。两条厚棉被,伴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2004年原秀梅丈夫去世后,为了给站里节省开支,她辞去了更夫,一个人住进了军粮站。从此,她是军粮站的保管员、也是付粮员,既当装卸工、又当清扫工。

  多年来,她公出从不雇小车,住最便宜的旅馆。按粮站的效益也可以买一台运粮车,但原秀梅却算计着租用货车把运费降到最低,就可以省下买车的维修养护费,为站里修缮房屋,改善环境。

  靠这样的点滴算计,这些年来,饶河军粮站比其它同类、同供应量的军粮站在费用支出上每年少5万左右。经过努力,当年破败的粮店变成省市知名的军粮供应站。

  红瓦白墙,水泥地面,宽敞整洁的大院,四周种满了各种鲜花,用红砖砌成的菜园围墙格外显眼。这是6月初记者采访时看到的饶河军粮供应站。

  菜园里各种果树和蔬菜满眼翠绿,院子中间还建了一座小凉亭。室内为军人服务的设施齐全,专业保粮区、军人休息室、游艺室、现代化的业务工作室,还有小食堂、便军服务室等。

  军粮站不仅“表面文章”做得漂亮,“内功”也不含糊。15年来,原秀梅拒绝一切人情粮、面子粮、回扣粮。为采购到质量好、口感佳、价格合理的大米,她跑遍了饶河县内及所属农场的所有大米加工厂,带着样品住进工厂车间监督加工,几乎成了大米加工厂的编外“质检员”。

  军粮入库后,为了不使米面发霉变质,一个夏季要翻倒若干次。库存量最大时有60多吨,只有三个工作人员的军粮站,十几年来,没有出现一袋因为保管不善而发霉变质的粮食。

  军粮站的任务是保证军粮供应。分布在乌苏里江沿线200多公里,上至七里沁岛下至东安镇的几十个基层连队的送粮路上,洒下了原秀梅数不清的汗水。

  冬季运送军粮,坡陡路滑,很容易掉进沟里,原秀梅和司机用车上备好的铁锹、铁镐去抠、去刨。实在无法前行时,就肩扛人背。这样的送粮场景,她每月至少要重复一次,而每次把所有的站点走完少则3天,多则5天。如此年复一年,她没有耽误一次运送军粮的任务。

  干练的身形、铿锵的大嗓门,这是记者采访原秀梅的第一印象。而伴随她说话时抬起的手,右手腕外侧的一个隆起的大筋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问起缘由,刚才还是大嗓门的原秀梅反倒淡淡地说,有一年帮部队包饺子时累大劲儿了留下的。

  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来临时,原秀梅就带领志愿者为驻饶各部队义务包冻饺子、包粽子、送元宵、腌酸菜。2011年的腊月二十五,原秀梅和59名志愿者在某新兵营从早上6点多一直包到晚上,包了3万多个饺子。当她们离开军营时,几百名官兵在寒风中行军礼目送,同声高呼:“谢谢原姨,原姨辛苦了。”

  在原秀梅的带动下,志愿者的人数不断壮大,从当初的几人到现在的几十人,从最初的只有单位内部人到如今遍及各行各业,与驻饶官兵结下了鱼水深情。 15年来,原秀梅用勤奋、敬业为集体赢得了很多荣誉。饶河县军粮供应站自1999年成立以来,连续多年被沈阳军区、黑龙江省评为军粮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全省十佳军粮供应站,也是唯一的县级军粮站。她本人也荣获了省级军警民共建先进个人、2010年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军粮供应先进工作者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