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委驻村工作队纪实:用真情铸就一把精准扶贫的“金钥匙”
2017年,黑龙江省共派出省级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140支、驻村干部400多人。他们从脱贫致富入手,走田头、访农户,倾听村民心声,了解百姓疾苦,办好群众难心事,用点滴帮扶温暖民心,用实际行动成为村民贴心人。
——《黑龙江画报》10月刊
前言
初秋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凉意。黄贵超站在哈尔滨火车站的站台上,抿了一下衣襟。他抬起手中的车票扫了一眼:哈尔滨到泰康的发车时间是7点30分。也就是十多分钟之后,黄贵超就将踏上又一次的回村路。
和黄贵超一起回村的,是他的两个伙伴:刘烈军和吕品。他们三个都是黑龙江省民委(宗教局)的驻村干部。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巴彦他拉村。这个村全称很长: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巴彦他拉村。
这个村子是黑龙江省民委(宗教局)精准扶贫的扶贫点,也是驻村工作队全新梦想的起点——他们希望在这里通过他们的努力,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少数民族精准扶贫
一场凝聚人心的战役
2015年9月7日,黄贵超第一次踏上了去往巴彦他拉村的列车。那天的情景成为了黄贵超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当时正下着雨,路上都是泥水,村里面到处是泥草房,被雨水冲刷着。
车行驶在村间的小路上,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惆怅。“接下来到底该干些什么呢?”黄贵超眉头紧锁的一声不发。
在与村“两委”的见面会上,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太林说出的贫困户数据让黄贵超感到了压力和动力。
之后,工作队走村入户,拜访党员和群众,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真诚谈心。几个月的时间掌握了贫困户的情况,依据每一户的实际情况定方针、谋出路。
“村里的路太差了,晴天是土坑,雨天是洼地,走路都得跳着走,什么时候能是头啊?”“人家城里都有独立的小广场,咱这个小村子想找个休闲的地方都难,扶贫队能不能想想办法?”……村民们每次看到驻村工作队就会不断地发牢骚。对于黄贵超来说,这些想法不单单是老百姓的难题,更是他们要为老百姓解决的问题。想致富,先修路,有了路脱贫致富才能有路可走。为此,省民委投资400万元,铺装2.5公里水泥道,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问题;新建文化广场三处,便民服务室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建设自驾逸站1处,为村民提供路边农副产品交易场所,村容村貌也得到极大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成为了工作队每天的行程。
“看我这房子,都几十年了,眼见就要塌了,你们可得帮忙想想办法啊!”61岁的吴凤兰无奈地说。吴凤兰是巴彦他拉村的蒙古族贫困户,早年老伴去世,由于身体原因常年卧病在床,家里的三十亩地也由儿子代种,负债累累。眼看泥草房就要坍塌,可没钱盖,只能搬到儿子家生活。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个情况,开始研究帮扶措施。像吴凤兰这样的家庭,在巴彦他拉村有很多,而每家每户的情况却不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盖不起房、有的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区别对待。
作为少数民族村,省民委驻村工作队在精准扶贫上更是卯足了劲。经过多次协商,省民委最后决定凡是有意愿改造的,驻村工作队将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在住建部门的补贴标准上再协调一部分资金,将全村合法合规的泥草房全部改造完成。
在驻村工作队来的两年间,从建档立卡到制定合理化的脱贫路径,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可谓是操碎了心。路修好了、环境改善了、人心聚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确定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
“只要天公不作美,那这一年的收成就算是完了。”黄贵超嘴里念叨着,而他们知道想要解决根本问题就是要帮老百姓们打抗旱井,争取旱田全覆盖,不因天气原因而欠收,让老百姓们的农作物保持稳产,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实。黄贵超带领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经过统计全村至少要打抗旱井70眼,而驻村队一点都没有马虎,心里想的就是要尽最大限度把全部旱田灌溉好,确保全村种植业有一个好收成。
对于驻村工作队来说,有了井就要开始产业扶贫规划了,而寻找适合的人来帮助老百姓们脱贫又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选谁好,谁又能真正的为老百姓着想,正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村民孙建元找到了黄贵超,“黄书记,你看看我行不行?别的我不敢说,这些年对于种地我老孙可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如果你能让我试试,我相信我能带领大伙儿打好这场脱贫战。”这位57岁的老汉便是村里鼎鼎有名的种植大户,干过养殖业、种过几百亩地、当过技术员……可谓是经历丰富。
驻村工作队经过考察,发现孙建元在种植方面确实是一把能手,于是工作队鼓励村民发展绿色瓜菜种植产业,注册成立巴彦他拉村胜文绿色瓜菜种植合作社,拟建温室和冷棚,采取“致富带头人+合作社+瓜菜大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同时,利用巴彦他拉村丰富的林下资源,工作队争取县政府中草药种植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种植桔梗800亩,由贫困户负责田间管理,两年后预计每亩可实现经济效益千元以上。
在第一书记驻村里的两年时间里,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泥泞不堪的土坑地到板油沥青的深巷道、从泥草房华丽转身成青砖绿瓦房、从单一玉米地到瓜果蔬菜种植,这样的变化仅仅是驻村工作来的两年时间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的是他们为百姓们谋的福利受用一生,短的是工作两年时间却远远不能满足百姓们的需求。
看到老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心中有种莫名的欣慰。黄贵超的任期即将结束,新的驻村第一书记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名字不同,但是心里的想法相同:少数民族的精准扶贫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将用真情铸就一把精准扶贫的“金钥匙”!
转自《黑龙江画报》10月刊